人才最本質的特點在於創造,公元132年,張衡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這場在當時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現在卻被貶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噓。
這篇帖子甚至直言張衡的地動儀根本來講就是偽科學,不可能記錄地震。2018年更有媒體報導,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統編本的教材中,有關於張衡和其地動儀的內容均已刪除,那張大家印象頗深的「龍鼎」,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人民日報》中記錄到張衡的發明及到後來的隋唐時期的科學家林孝恭寫的一部《地震銅儀經》,早就失傳了,但是沒有被此後的教科書引用到。
直到張衡地動儀確實感知到了138年隴西地震後,張衡地動儀一舉名震天下。而大概到了1969年,多國地震界的權威紛紛質疑張衡地動儀,更有1972年日本專家關野雄以其精密計算方式將其否定「直立杆原理」,研究成果紛紛取得了一致的認可。
一時之間遭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質疑,張衡地動儀真的就這麼不堪入目嗎?用力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件事,在古代沒有什麼電路板,沒有傳感儀,可以直言什麼都沒有吧,在那樣的一個條件下,唯有一個東西可以起到作用那就是:青銅。
銅柱主要會吸收到地震的聲波產生共振,振幅越大,銅柱傾斜的角度越大,從而就會打擊到裡面的圓珠,但是要說到大概方位的話,這而對於東漢時期的張衡地動儀來說,根本不可能,裡面需要更加精密的設備,而在當時,物資匱乏,科技不先進,所以,張衡無疑是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
天才的主要標記不是完美而是創造,天才能開創新的局面。——亞瑟·柯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