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開學季,全國中小學生一起收看《開學第一課》,仿佛成了一種新「民俗」。
據龔先生所知,全國各中小學校對這個節目相當重視,大多要求學生收看,有的還要求學生寫400字的讀後感。這可苦了學生們,不信可以百度下,「《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竟然成為熱詞。
龔先生以為,大家苦於寫讀後感,並不等於不認同這個節目。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那麼喜歡春遊,那麼喜歡學校組織去看電影,卻一樣排斥寫遊記、觀後感一樣。大部分學生對寫作還是有些「恐懼」,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寫作本來就是一門需要悉心學習的手藝。文章千古事,心懷敬畏就對了。
可能有人認為,讓全國中小學生開學上同一堂課,有必要嗎?
龔先生認為,還是有必要的。
這不只是因為它是由教育部和央視等部門舉辦的,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資源,展現了中國教育最前沿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因此,當下我們的中小學(其實也包括大學)需要通識教育。而《開學第一課》就是這樣生動活潑的通識教育課堂。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在《開學第一課》分享抗疫經歷。
以昨天(9月1日)晚上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為例,《開學第一課》沒有大道理的說教,沒有居高臨下的耳提面命,「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抗疫英雄,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這些各自領域的人中翹楚,在《開學第一課》的講堂上,宛如鄰家爺爺、伯伯、阿姨,可敬之外又挺可親可信。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在《開學第一課》講述抗疫經歷。
鍾南山從自己的名字講起,一下子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他講道,「人的命最重要」,「醫生的最大願望是把一條命救過來」,「人的命是最大的人權」,道理講得樸素又有說服力。張文宏醫生送給學生們的「十條健康寶典」涉及睡眠、飲食、運動等,配合有趣的動漫,娓娓道來,入腦入耳。比如針對「洗手」,「超過二十秒」是什麼概念?他告訴孩子們:「唱《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歌兩次,基本就有二十秒了。」這樣有趣的類比,相信孩子們是很受用的。
更難忘的是,「十條健康寶典」的最後一條,「身體健康比成績更重要」,最為振聾發聵。它讓人想起了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說的一句話: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關鍵 。
對於教育者來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無非是要培養一個幸福的人、一個完整的人。健康比成績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關鍵,如果這三句話能成為全社會基本的教育通識,那就真的善莫大焉!
一個節目能傳遞出那麼多、那麼重要的信息,龔先生認為,不只是學生要看、老師要看,家長也要看。
教育從來不只是師生之間的事,教育也從來不是單向的。在《開學第一課》上,不僅有「老師」們的演講,更有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武漢市39中學生付巧曾經在武昌方艙醫院一邊治療新冠肺炎,一邊備戰高考。合肥45中學生陳彥然,因為自己的名字被援鄂醫療隊中的媽媽寫上防護服,竟一夜「爆紅」。她們都回顧了自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這些講述,真實、自然而溫暖。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記取「老師」們的真知灼見,也需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孩子們同上一堂課,共同感受那一種家國情懷,這樣的機會值得珍惜。
自然,教育是一個優雅而緩慢的過程。現今的教育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並不是一個電視節目能解決得了的,但我們也樂見《開學第一課》良好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同一堂課,同一種情懷。循著這樣的方向,相信我們的少年一定會更強,我們的教育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