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社交網絡上就總會流行一些挑戰,比如「鎖骨疊硬幣挑戰」「STOP挑戰」「冰桶挑戰」等等。但除了這些以外,你一定沒聽說過「吃洗衣球挑戰」。
該挑戰在youtube的年輕人之間傳得非常火,但因為洗衣球本身就不可食用,造成了不少年輕人送醫事件,也讓這款洗衣球的品牌汰漬陷入了一場公關危機。
◆◆◆◆◆
愚蠢的「吃洗衣球挑戰」
汰漬洗衣球誕生於2012年,彩色的濃縮洗衣液被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裡,多彩又柔軟,經常被嬰兒當作是果凍或糖果誤食。為了防止這種誤食事件再次發生,2015年起,汰漬就在外包裝上塗了苦味物質。
可是,即使是這樣的舉措,也依舊沒有阻止得了年輕人們愚蠢的冒險行為。
從2017年底一直到今年2月,美國年輕人之間的「吃洗衣球挑戰」愈演愈烈,不少人為了在網絡上走紅,變著花樣吃汰漬洗衣球。這簡直就和國內某短視頻平臺裡的低級挑戰一樣,愚蠢又可笑。
全美國各地區都在發生吃洗衣球後送醫的事件,患者年齡在13至19歲不等。2017年有53例,2018年僅過了兩周就發生了39例。
◆◆◆◆◆
倍感焦慮的汰漬
很明顯,汰漬面對這些現象充滿了無奈。從理性的角度去看,這個愚蠢的挑戰與品牌本身並無關聯,可卻間接造就了汰漬「躺著也中槍」的公關危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這次事件讓汰漬在消費者眼中的好感度下降到了9年來的最低點。
那麼,面對這場公關危機,汰漬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首先聯合youtube,將平臺上所有有關「吃洗衣球挑戰」的視頻刪除,再叫來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運動員Rob Gronkowski製作了一段呼籲大家別再吃洗衣球的視頻。
至於為什麼會邀請美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因為汰漬在這次風波之後,將在超級碗(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的年度冠軍賽)中播出他們的全新廣告。
這則廣告將超級碗期間的眾多廣告套路都惡搞了一遍。無論你看到是正在健身的人,還是刮鬍子的人,即使他們和汰漬品牌沒有任何關聯,但這就是汰漬的廣告。這則廣告不僅讓汰漬從這場輿論風波裡脫身,還憑藉其腦洞大開的創意,獲得了英國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頒發的黑鉛筆獎。
而且根據實際的調查結果也表示,截至2018年5月,汰漬不僅沒受負面消息影響,銷量還上漲了不少。2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的30天內購買了汰漬。
◆◆◆◆◆
化解危機有門道
面對這些公關危機,如果走錯一步,就可能面臨業績下滑甚至被封殺的危險。那麼品牌們應該怎樣來化解這些隨時都可能出現的危機呢?
1.速度回應很重要
當發生公關危機時,前四個小時非常重要。品牌在這個時候要把握住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一個事件發生時,最先做出回應的人,就會成為「主」。「主」發布的信息都會給其他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在他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中佔主導地位,即使還有其他信息出現,也只是次要的。
2.真誠回復是關鍵
消費者們對於品牌的信任,不就是看在一個真誠二字嗎?如果發生危機,品牌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將聲明和道歉措施都說清楚,消費者自然就會理解。
比如巴黎世家的排隊事件,一開始,他們只發布了一個簡單的聲明,從中看不到任何誠意,消費者當然也不會買單。後來遭到消費者的集體反對後,巴黎世家才重新做出了回應,並表示自己將做出哪些整改措施,消費者的反抗情緒才被降下來。
3.切斷危機源頭
有時,品牌遭遇公關危機,僅僅只是因為一些輿論,或者像汰漬這次的「躺槍」事件。如果是這些負面信息導致品牌陷入公關危機,那麼切斷負面輿論傳播鏈條,建立正向輿論存在環境便是首要之事。就如汰漬這次危機聯合youtube一起刪除視頻一樣。
處於危機事件中的品牌,應主動與各大媒介、公眾真誠溝通,詳細說明事情的真相,促使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消除疑慮和不安。千萬不能存在僥倖心理,這樣公眾和媒體只會覺得該品牌毫無誠信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