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吃洗衣粉」挑戰折射出美國青少年的社交困境

2020-12-24 新京報外事兒

最近,美國青少年們因為比著「吃」汰漬洗衣球紛紛進了醫院。

根據美國中毒控制中心(AAPCC)的數據,今年剛過兩周,就發生了39例因吞食洗衣粉而中毒的事故,而這一數字在第三周直線上升至86例

AAPCC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之前的同類事故中,大多數患者為5歲以下的兒童。

這一問題曾引發消費者關注,作為回應,生產商在包裝上添加了警告標籤,將盛裝洗衣球的容器從透明改為不透明,並在洗衣球中加入苦味物質。

然而,改進包裝的效果似乎並不樂觀,兒童中毒事故依舊居高不下。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因吃洗衣球而中毒的人群不只是5歲小孩,還有不少青少年,甚至成年人。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AAPCC數據顯示,今年開年至今,青少年中毒的事故有37起,其中一半是故意的。

這股謎之風潮到底從何而起?

這一「新風潮」起源於美國一家提供諷刺新聞的網站——洋蔥新聞。2015年,該網站刊載了一篇關於吃洗衣球的諷刺性文章。

文章以一個孩子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就是翻箱倒篋也要找出洗衣球並吞下的決心。

「上帝作為我的見證人,我發誓:我要去找那個盛滿五彩洗衣球的盒子,拿出一個塞進我的嘴裡,然後把它咀嚼著吞下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止我。」

原本這只是一個笑話,結果在社交網絡和自媒體平臺上引來不少網民的「親身實踐」。

2017年3月,一家提供網際網路搞笑短片的娛樂視頻平臺CollegeHumor發布了一個成年人狂吃洗衣球的視頻,在youtube平臺上的點擊量達300多萬

隨後,在全球最大的輕博客網站,也是當前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網站——湯博樂(Tumblr)上,關於洗衣球的各種段子迅速出爐並傳播開來。

人類思維:不要吃洗衣球,有毒猴子思維:吃掉這個水果,它是水果蜥蜴思維:洗衣機在震動,ooxx魚思維:在洗衣機裡奮泳是安全的。

湯博樂上,這條吐槽洗衣球的段子引來18萬人的謎之圍觀。

與此同時,推特上#TidePodChallenge(汰漬洗衣球挑戰)成為熱詞,網友們玩這個梗玩得不亦樂乎。

快看,他們有一卡車的食物。

嗨!這頭狼想要一些禁果披薩(提示:它不是菠蘿!)

一個16歲的女孩告訴Buzzfeed,她咬汰漬洗衣球的視頻有超過80萬人評論。她說洗衣球的話題最初是在群聊當中接觸到的,她說:

「我不確定這個話題是如何產生的,但當我們討論什麼(視頻)能吸引大家時,其中一個建議是汰漬洗衣球,所以我決定嘗試。」

不過,她只是假裝咬下洗衣球,並沒有吞食。在引來太多人圍觀後,父母讓她刪掉了視頻。

而為了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站著躺著都中槍的汰漬洗衣粉生產商也與YouTube合作,刪除了孩子們吃洗衣球的視頻。

其實,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出現如此怪異的風潮。

在此之前,網際網路上還興起過「加侖挑戰」、「肉怪挑戰」和「鹽冰挑戰」等,挑戰者大部分是青少年。

鹽冰挑戰中,挑戰者將鹽冰混合物握在手中,忍受物理反應帶來的劇痛,這一危險的遊戲會在皮膚留下類似於凍傷的永久性疤痕。

可能有人會問:網上有人自殘你也自殘,美國的熊孩子們咋這麼傻呢?

或許《大西洋月刊》一篇位居去年年度前十的文章——《智慧型手機摧毀了一代人嗎?》能給予一些啟迪。

文章稱,今天美國的青少年是被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塑造的一代人。

20世紀70年代,「獨立」對那個時代的青少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會背著父母去溜冰場跟朋友抽菸、喝酒,會早早地考下駕照自駕。

然而,如今的青少年似乎對此並不在意。

從2000年到2015年,幾乎每天與朋友聚會的青少年人數下降了40%以上。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父母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但卻更難接近父母。

這些孩子們在做什麼呢?他們都窩在自己的房間,面朝手機,感受孤獨。

一名名為雅典娜的13歲女孩稱,和同齡人一樣,她大部分時間會跟朋友呆在一起,但都是在床上躺屍,用手機聯繫。

「我見過我的朋友們和他們家人如何相處,他們不跟對方說話。當他們專注於手機時,只會說『好的,隨便』,他們並不關心家人。」

而一項研究表明,長期面對電子屏幕的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消沉和悲傷的情緒。

從身體健康上來看,今天的青少年似乎更健康,他們沒那麼容易嗜酒或發生車禍。

但從心理健康上看,自2011年,青少年的抑鬱和自殺比率急劇上升。有專家將其描述為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精神危機。而這種惡化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他們的手機。

或許,當這些朋友、生活、三觀都由智慧型手機塑造的青少年們被拋擲在一個社會責任缺失的網際網路平臺上時,那些潛伏已久的問題就會以一種魔幻的方式爆發。

文/方辰

美民主黨欲「雪藏」一份絕密備忘錄,茲事體大

在寶萊塢,「神秘巨星」可沒那麼好當

普京零下6度浸冰窟,大選前在忙些啥?

英政府任命首個「孤獨大臣」,你不再是一個人對抗孤獨寂寞冷!

CIA又出事了,它在各國的諜報網怎麼被重創的

賴比瑞亞現總統被開除出黨,因其支持黨外候選人喬治維阿

相關焦點

  • 美國青少年比拼「吃洗衣球」 這股風潮從何而起?
    原標題:一項「吃洗衣粉」挑戰折射出美國青少年的社交困境最近,美國青少年們因為比著「吃」汰漬洗衣球紛紛進了醫院。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因吃洗衣球而中毒的人群不只是5歲小孩,還有不少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據《華盛頓郵報》報導,AAPCC數據顯示,今年開年至今,青少年中毒的事故有37起,其中一半是故意的。
  • 美國青少年最近流行吃洗衣球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人類社會需要幹預青少年吃洗衣球。通常來說,只有小嬰兒才會誤以為是顏色鮮豔的糖果,而吃下洗衣球。但是最近美國的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上出現的一個話題 TidePodChallenge(汰漬洗衣球挑戰),讓很多人心甘情願地吞下這顆有毒的東西……要說在汰漬挑戰之前,加侖挑戰和肉桂挑戰還能讓人理解,接著一些青少年開始玩浴鹽挑戰,火燒挑戰,沸水挑戰…眼見著越玩越大,直到生吞洗衣球。
  • 「汰漬挑戰」火爆美國網絡,青少年不惜吞食洗衣液,為哪般?
    你沒看錯,「汰漬挑戰」的內容就是吃汰漬的一款洗衣凝珠。你可能聽過「冰桶挑戰」也可能聽過「隱形盒子挑戰」,但是這麼瘋狂的「汰漬挑戰」連我也是第一次見。病毒式的傳播因洗衣凝珠顏色鮮豔,還散發陣陣的清香,很多兒童會以為是糖果而導致誤食。
  •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不顧一切地去吃洗衣液?
    你沒看錯,「汰漬挑戰」的內容就是吃汰漬的一款洗衣凝珠。你可能聽過「冰桶挑戰」也可能聽過「隱形盒子挑戰」,但是這麼瘋狂的「汰漬挑戰」連我也是第一次見。隨後一群不怕死的「勇士」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自己「進食」洗衣凝珠的視頻,並發起了「汰漬挑戰」。儘管很荒謬,但是「汰漬挑戰」依然病毒式地在社交網絡迅速擴散。
  • 「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
    「蒙眼挑戰」在美國引發了一系列事故,包括車禍、滑落電梯,招致很多批評。一些網友認為這樣的挑戰不僅毫無意義,還讓青少年不懂得珍愛生命。近日「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然而這項挑戰危險到可能鬧出人命。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本周一名17歲的美國少女在猶他州蒙眼駕駛一輛小貨車,副駕駛還坐著一名16歲少年。結果,小貨車在公路上失控撞上一輛SUV,所幸未造成嚴重人員傷亡。
  • 一部驚悚電影,讓致命的「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
    此前「冰桶挑戰」席捲全球,提升了人們對漸凍人的關注。近日「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然而這項挑戰危險到可能鬧出人命。近兩周,「蒙眼挑戰」在推特、臉書等社交平臺上越來越火,許多美國網友嘗試蒙眼挑戰一些任務,包括購物、化妝、踢球、理髮等等,他們錄製視頻上傳分享。
  • 美國社交巨頭為何抄襲坑害?超過60%的美國青少年使用TikTok
    投資銀行Piper Sandler一年兩次的調查顯示,TikTok目前在美國青少年中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中排名第三,僅次於Instagram和Snapchat。根據2020年春季進行的調查,超過60%的美國青少年至少一個月使用一次TikTok,而使用Twitter和Facebook的比例分別為41%和36%。
  • 「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外國人集體作死全因這部恐怖片
    由電影引發的「蒙眼挑戰」,在美國引發了一系列事故,包括車禍、滑落電梯,招致很多批評。一些網友認為這樣的挑戰不僅毫無意義,還讓青少年不懂得珍愛生命。不光是普通人,為了流量和吸引眼球,很多明星也爭相模仿。知名視頻博主Jake Paul發起了24小時「蒙眼挑戰」,他甚至開車進入了洛杉磯車水馬龍的道路中間。《早安美國》的主播麥可·斯特拉恩在1月3日播放的節目中為其搭檔莎拉·海恩斯蒙眼塗口紅,結果弄成花臉。
  • 為了減肥,有人開始吃洗衣粉添加劑了?!
    為了減肥,有人開始吃洗衣粉添加劑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丁香醫生」(ID:DingXiangYiSheng)減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為了減肥,人們想出千奇百怪的招數
  • 控制中心再發警告 食用汰漬洗衣球成為社交網絡新潮流
    【TechWeb報導】3月4日消息,去年年底開始,在國外社交網絡上流行起了一個名為『汰漬洗衣膠囊』的挑戰,該挑戰是吞食與糖果包裝類似的汰漬洗衣球,雖然此前出現過多例中毒事件,但顯然並沒能阻止該挑戰的熱度。
  • CNN:社交媒體發起 TakeOutHate運動,鼓勵美國人支持中餐廳
    (圖片來源:中新社)中新社·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一項名為#TakeOutHate的社交媒體活動正在鼓勵美國人從當地亞洲餐館訂購外賣食品。這些亞洲餐館在努力維持經營的同時,還在與種族歧視作鬥爭。該視頻採用幽默的語氣,但也凸顯了亞洲餐館目前的困境。它們和其他店鋪面臨同樣的挑戰,但同時還因為許多美國人將新冠病毒的傳播歸咎於亞裔而備受打擊。馬格列特周在視頻中說,現在避開亞洲餐館「是一種暗戳戳的種族主義新形式。」
  • 年輕人為博關注直播吃洗衣球,卻讓汰漬遭了殃
    每隔一段時間,社交網絡上就總會流行一些挑戰,比如「鎖骨疊硬幣挑戰」「STOP挑戰」「冰桶挑戰」等等。但除了這些以外,你一定沒聽說過「吃洗衣球挑戰」。該挑戰在youtube的年輕人之間傳得非常火,但因為洗衣球本身就不可食用,造成了不少年輕人送醫事件,也讓這款洗衣球的品牌汰漬陷入了一場公關危機。◆◆◆◆◆愚蠢的「吃洗衣球挑戰」汰漬洗衣球誕生於2012年,彩色的濃縮洗衣液被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裡,多彩又柔軟,經常被嬰兒當作是果凍或糖果誤食。
  • 移動社交受青少年青睞 微信用戶數爆炸性增長
    「我們確實看到每日活躍用戶數在減少,其中一部分是較年輕的十幾歲的青少年。」埃博斯曼在提到2013年第二至第三季度網站使用情況的數字時承認。GlobalWebIndex的研究人員在32個市場中開展了一項關於數字消費者的聯合研究,最近他們證實了這一下降趨勢。
  • 社交媒體摧毀服裝零售業 GAP、J.Crew等正面臨挑戰
    風靡一時的美國服裝零售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曾經銷量處於商場前列的GAP(需求面積:1300-1600平方米)現已關閉了1/4的店鋪,同時其銷量連續13個月不斷下跌。由於公司業績的銷售以及利潤下降,J.Crew總部也剛解僱了10%的員工。
  • 快餐、含糖飲料和「不健康」零食在青少年社交媒體交流佔主導地位
    社交媒體是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年輕人之間流行。康乃狄克大學食品政策和肥胖研究Rudd中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在2017年70%的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與食品飲料品牌產生互動,但是這些互動中大多數——高達93%——是與不健康的產品相關聯。
  • 《東京教父》:人生困境折射宗教意識,彰顯溫馨的人道主義關懷
    《東京教父》是日本著名動畫導演今敏2003年的動畫電影,今敏的電影總是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借用絢麗多彩的鏡頭語言挑戰觀眾對傳統觀念的認知,他始終堅持電影化的創作理念,把動畫作為承載精神世界和文化哲思的工具。
  • 年輕人流行「吃」汰漬洗衣球,寶潔正在苦苦相勸
    近期,又有一種挑戰在國外社交網絡上呈病毒式蔓延,就是真人吃(或假裝吃)汰漬Tide Pod洗衣球的挑戰,也稱為「汰漬挑戰」。由於擔心網友誤食導致的健康問題,寶潔公司已經聯合YouTube開始緊急「救火」。
  • 「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臺灣歷史的想像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從1997年起,魏德聖就開始籌拍關於「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大陸觀眾來講,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霧社事件」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詞。「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魏德聖電影名字中的「賽德克」人。
  • 「數」立信心 | 姚宗場:洗護雲端化 在洗衣行業困境中實現「突圍」
    「雲」購物、「雲」上課、「雲」上班……甚至洗衣店也能「雲」進行——用戶下單後,由工作人員上門收送衣服,用戶可以享受「一站式洗滌服務」。面對這樣新的服務場景,洗衣行業是否可以在疫情困境中完成突圍?  4月29日,泰笛科技舉行併購發布會,宣布9.5億元併購世界最大的洗衣工廠天天洗衣,組建全球最大的洗衣公司。
  • 福布斯評選出十大社交媒體新秀(組圖)
    【搜狐IT消息】8月12日消息,《福布斯》網絡版當地時間周三評選出十大社交媒體新秀,其中包括團購網站GroupOn和百科網站Wikipedia,排在第一位的是地理位置社交網站Four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