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00多年前,唐朝的韓愈在著作《師說》中表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已經明確表明了老師的三個功能:
傳道:傳授道理,培養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授業:利用多種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授知識與技能;
解惑:教師用自己的智慧,閱歷,去幫助學生解決成長的各種疑惑,在迷途中給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
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居然還在討論老師是不是知識的搬運工,這難道不該反思自己的淺薄和自以為是嗎?
單從授業這個環節來說,教師也不是知識的搬運工,「春蠶到死絲方盡",如同蠶一樣,教師必須廣泛地擷取有營養的桑葉(知識),經過自己的咀嚼內化,形成營養的精華(絲),再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這哪裡是搬運?這就是再創作呀!面對著不同的生源,不同的學情,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深入淺出。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是最難的,網上曾經有段子「最難的工作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把我腦子裡的知識和思想傳授給你,讓你接受」。這個工作就是教育教學工作呀,就是教師的工作呀。
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搬運工,那麼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家長們,為什麼不滿足學生自學?在電腦上,在智慧型手機裡,什麼知識查詢不到呢,電腦是知識寶庫,最棒的知識的搬運者呀!家長們,為什麼呼喚著趕緊開學?為什麼在廣大教師充當18線主播時,還因為自己的言行不妥當投訴被處分投訴被處分被開除?
所有的事實都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創造性的職業。他們在如此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把來自千家萬戶,充滿個性的孩子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導好,教育好。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情懷,沒有創造力,是絕對不能勝任的,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一門教學藝術,他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
一、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
如一個小學生坐在教室裡,他沉默少言,整天愁眉不展。老師是把知識照搬給學生呢,還是要老師打開學生的心結呢。打開學生心結,這就不是照搬知識。老師要運用語言,心理教育的手段先打開學生不開心的心結,然後教給學生知識,他才接受。這是搬運工嗎?
二、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開拓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1加1等於2,那麼為什麼社會上有人說1加1不等於2呢?這時老師就要啟發學生,兩個經濟體結合在一起,數字是2,但經濟效益要大於2。如果知識照搬,學生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再如語文教學,以一二年級識字為例,如教河海江三個字,照搬知識的話,就是讀寫,告訴學生偏旁是什麼。這樣教學生沒有做到拓展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拓展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會問這三個字有什麼共性,學生會說有三點水,老師再問,還有哪些字帶有共性呢?學生會找出樹林根板棵,也會找出吃喝唱叮叫等。這就是拓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知識照搬不是教學藝術,啟發了學生的思路才是教學藝術。
三、老師的教學工作需要語言藝術。
如講解知識的淺入深出,聲調的抑揚 ,吐齒的清楚,更重要的是用簡潔的語言把知識講清楚。這些是搬運工做不到的。
四、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要用他她的言談舉止,學識,風度,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學生。這就是品德方面的教育。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說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的人,或同意這一觀點的人,有可能他自已的孩子沒有上學,他自己在家當知識的搬運工。假如說,社會上有許多的學生不上學,他她們的父母都在家裡當知識的搬運工。說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這句話是成立的,如不是這樣的,這句話就說得不對。
其實要當一名教師,他她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外,還要有教學藝術,他她還要用自已的學識,人格魅力,言談舉止去感染教育學生。
我們老師,首先就是知識的搬運工。
這沒有貶義的意思,就像說農民工要搬磚一樣,他的工作就是搬磚啊,實事求是的說就行了;我們老師實際上也就是把現有的知識搬運給學生啊,也實事求是說就好了。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01、我們不怕當知識的搬運工,就怕當知識的創造者!
我們其實不是要怕老師去當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要怕老師們不去當知識的搬運工,去自個兒創造知識,到時候在課堂上天南地北、或有或無的、高談闊論,無中生有,就真的貽害無窮了!
比如,地球是圓的,這個知識不是老師能發明出來的,老師只需要告訴學生,地球是圓的就行了,就怕老師,不僅不和學生說地球是圓的,還要別出心裁,告訴學生地球是方的,那就糟糕了。其他知識也是如此。比如數學,1+1=2,這不是老師發明的,老師只要把這個知識教給學生就行了,也千萬不要另闢蹊徑,告訴學生,1+1=3。類似這種在知識上的創新,我們說,就不僅不是幫助學生,甚至是害了學生了。
所以,當好知識的搬運工,這是我們一線教師最主要的工作,我們把這個工作做好了,也就問心無愧了。那些發明創造、科學研究,進一步探尋世界真理的事情,我們還是交給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各類大家吧。他們負責創造、發現,我們負責搬運給學生,延續火種,各有分工,這樣既科學又合理,多和諧!
別做那種,一線中小學老師既傳授知識,又要搞科學研究的大夢,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像中小學科研論文這類的東西,大部分,無非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而已!
02、我們另外的身份是,學生品行的引領者、創新能力的培養者。
另外,除了知識的搬運工以外,我們老師也還有另一重身份,就是學生品行的引領者、創新能力的培養者!
有人說,這和前面說的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不是有點自相矛盾麼?
其實兩者是不矛盾的。
品行的引領者,是指我們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以身作則,教會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教師本身品格高低,對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是存在密切關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者,是指,我們在搬運知識的過程中,同時要告訴學生如何去發現這些知識,如何去觸類旁通,在我們對於知識的準確傳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們去搞發明、搞創造。我們老師可能成不了發明家、科學家,但是,我們的學生,存在著無限成為發明家、科學家的可能性。我們不去扼殺這種可能,並在一定的時機加以鼓勵,這就是對教育最大的貢獻了。
03、結束語:
一線教師就是知識的搬運工,國家給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世界的真理、最準確的知識傳遞給學生,發明創造知識,這不在我們的權力範圍之內,胡亂地去發明創造知識,這也是在害了學生。
但與此同時,我認為,教師除了知識搬運工作以外,還有學生品行引領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的職責。
這3樣加在一起,你就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