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閱讀本文前,準備了幾個小問題:
1.你今年回老家過年了嗎?
A.回了 B.沒回
2.在老家過年的感受?
A.好玩 B.不好玩
3. 如果還能再放幾天假,你願意在老家待多幾天嗎?
A. 願意 B.不願意
回答了以上回顧小問題的小夥伴,向你們道一聲謝謝配合呀,而接下來,您閱讀的本文也是對春節的回顧性文章。
01
說到春節,漸漸地,大家都提倡旅遊而非回老家過年,箇中原因,細數有三,一是「一代親二代遠三代四代不相見」親情的疏遠現象,二是令人心煩意亂的堵車現象,三是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宣傳到位。
那回老家過年到底好不好呢?如果真要討論一番,那只能說因人而異,但大年三十那一頓團圓飯,怎麼說也是重中之重,而就地過年的朋友,也有很多都收到了來自家鄉的年夜飯菜譜。
回老家過年,你能見到平時見不到卻有耳聞的一些人,便可以試著把腦中印象和眼前的這個人貼合,加上你們又有血緣關係,因此有穩定的見面時間,也能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新鮮感受。
這是回老家過年的第二個意義。
往上走,第一個意義,是看望長輩小孩,緩解思念之情,這也是中國文化尊老愛幼的傳統性格。
老人,小孩是很有福氣的一類人群,前者的能幹和後者的天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見過站在窗臺上努力把燈籠往上掛的鏗將老人,也見過把牛奶盒倒過來吮吸乾淨的天真孩童。
處於中間的我們,在與他們的相處中,自然也擁有了更廣闊的調適空間。
往下走,第三個意義,能對自己在處理關係上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過年人多事雜,則考驗能否處理得當。
人多,注重社恐因素,倒也還好,於人於己,腦子裡都會閃現一些話引導自己。事雜,注重耐心和應變能力,這也還好,積極樂觀一點就成。
三姑六婆,遠近親疏,能處理得好,也代表了自己的為人處世是合格的。
最後,第四個意義,是呼吸一下老家不同的空氣。在慢節奏的生活中,一呼一吸,到達樹欲靜,風即止。
02
我也是回到老家後才發現,農作物怎麼吃都吃不完,青菜,蘿蔔,番薯,土豆,還有柚子,都是親戚你送一點他送一點積攢起來的。
這樣積攢起來的事物,實屬很多,也讓我感受到了很多不屬於個人的情感,它們培植於特定環境,就像有些農作物只能種在紅土地,有些農作物卻一生都在尋找黑土地。
明明是可圈可點的記憶,當我離開了故鄉,也瞬間化作星點。只依稀記得,故鄉是像火一樣的地方,熱情,綿延,像一塊滋養著胃的土特產的人文自然。
亦是可以盡情的自然。
將「打是親罵是愛」貫徹到底,家鄉不用道理,只有俗語。
如果要配上旁白,則如下:你把你的東西給多了我,那就是你的不對,我就要狠狠地罵你。至於我,我的東西再怎麼給多你,你都要受著,不能還回來。
這樣本真的肆意,召喚我們從山下的隧道一路回到了家鄉。從故鄉走出去,中間錯開了十年,幾十年的時光,又帶上故鄉的胃回了來,才又喝開了胃,各自笑開了懷。
家鄉有它自己的意義,就像一個集體身處其中,便從此擁有屬於一個集體的覺悟,社團可以換一批成員,詩歌可以換一批詩人,獨獨符號精神一直都在,未曾離去。
我也不知道,有什麼是比春節,更適合談及家鄉的時候了。春節是一個節日,這種說法更適用於小朋友。長大了,我們才明白春節是一種鄉愁。如今,這種鄉愁在漸漸淡去,也如潮水瀕臨退去。
到時候,我們的文化將會面臨一種新的困境,本該帶給後代的感受,以及區別於其他人的情感就這麼消失了。但在此之前,我們也只能先把可控的東西,可經營好的關係經營好了。
在此之前,就讓我再多吃會兒老家的年貨,那可真叫個喀吱脆。
03
我很好奇,故鄉種下的樹根已經扎往至多深處。也許總有一天,我們都會知道。
回到家鄉,隨處可見的變化,是新開的奶茶店日日爆滿,公園裡的水旱得不行。
而最大的感受,也不在意玩得開不開心,因為總有人在,也總有人缺席。春去秋來,連結伴而行經過的小吃街都快忘記,新的一年,對萬事萬物又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
回想過去的幾個春節,多是和小朋友玩。有時候也會覺得帶他們,是一件較麻煩的事情,現在想想那也是一種契合,而且能被他們依賴也是一種幸運,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了我:我在手機,平板和你之中選擇了你。
今年要悄悄兼顧一些,多聽多看,置身於他人的教導、變化、談吐、神情中,了解一句話,再說一句話。好像不再屬於哪個特定群體,只在無垠的鄉土上感受著身邊發生的一切,時時擁抱踮起腳尖就能成長的機會。
其實,在老家未嘗不快活,春節前在老家甚至比回老家前還舒服。不用早睡早起,只用負責洗碗,幾天幾天午睡前後的純音樂循環,順帶記錄些平日素材,瞎寫寫詩,有空就出去玩耍,晚上帕海拉走起。
直到真的快過年了,才從快活階段來到了漲知識階段。家裡買了大紅燈籠回來組裝,組裝好後掛了上去,等待年三十再正式點燈,也等待如約而至的碰杯,跨年,拜年。
酒杯相碰,舉起的不是酒杯,是勝意。「咔擦」一聲,定格的不是時光,是很大很大的幸福。
轉眼已到初六,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牛年大吉,這麼一來,這個年也就正式地拜完啦。
新年快樂,各位都是好樣的!應要繼續平安且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