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骨折術後又查出子宮癌,腹腔鏡微創手術幫75歲婆婆解難題

2020-12-20 騰訊網

75歲的陳婆婆絕經20年後再出血?原來是子宮內膜癌作祟!

高齡老人合併糖尿病、腦梗塞、骨折術後、惡性腫瘤,如何破局?腹腔鏡微創手術解難題!祈福醫院婦科專家團隊沉著應對,逐一破解難點,成功完成手術,婆婆恢復迅速,目前已順利出院。祈福醫院婦科曹培勇主任提醒:女性絕經後不可大意,應定期婦科檢查。

絕經20年下體流血,確診子宮惡性腫瘤

陳婆婆絕經已經20多年,1個月前發現下體有不規則的持續出血,在子女的陪同下,來到祈福醫院婦科就診。這種症狀意味著生殖器官可能出現了腫瘤,接診醫生立即安排相關檢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彩超看到老人的子宮宮腔內有不均質稍高回聲,範圍約1.7*1.14cm。」婦科主任曹培勇說。經過宮腔鏡診刮術活檢後,陳婆婆的病理報告顯示為「混合型子宮內膜癌」,惡性程度較高。

婆婆已是75歲高齡,全身各個臟器功能減退,而且4個月前才經歷一次髕骨骨折手術,再次手術的風險可想而知。但如果不手術治療,病情會迅速惡化,不僅給婆婆帶來痛苦,她的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兩種方案反覆對比,腹腔鏡手術更佳

針對陳婆婆的病情實際和身體狀況,手術方式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時間可能稍短一些,對術者要求也低,「但老人家有糖尿病、腦梗塞,不久前才做過髕骨骨折手術。」開腹手術傷口大,老人手術恢復時間延長,刀口癒合也比較困難,曹培勇主任解釋道。

第二種選擇是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手術視野清晰,術口小、創傷小,尤其適合陳婆婆這種基礎疾病多的老人,更有利於術後恢復。但腹腔鏡手術對主刀醫生的要求高,不僅要快速,更要操作精準、有條不紊、減少出血。

經過與心內科、內分泌科會診分析討論,又得到家屬的同意後,曹培勇主任決定幫陳婆婆採用腹腔鏡手術。為了確保手術徹底、乾淨,最終手術方式確定為:腹腔鏡下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大網膜切除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

專家團隊沉著應對,逐一擊破術中4大難點

曹培勇主任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31年,尤其擅長運用腹腔鏡、宮腔鏡等微創手術治療婦科惡性腫瘤,臨床經驗十分豐富。即使這樣,她也沒有大意,手術之前請來相關科室會診,進行周密的推演及預案,安排婆婆進行全面的多器官功能檢查。做好了充分準備和應對,才開始手術。

手術開始後,一切都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整個手術經過非常順利,按照預期2個小時完成了整臺手術,術中患者生命體徵平穩。

曹主任手術中

這次手術共有四大難點,曹培勇主任解釋說:

「第一,患者已經75歲了,屬於高齡患者手術;

第二,盆腔解剖手術要求技術十分熟練,不能對輸尿管、直腸、膀胱等周圍器官造成傷害,以免引起併發症;

第三,盆腔淋巴清掃過程中,不能傷到血管,警惕出血;

第四是要警惕手術過程中和術後血栓的形成。」

整個手術過程如履薄冰,所有人都高度緊張,曹主任憑藉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術,與團隊合作完美避開4大「雷區」,最後十分順利完成手術。

女性絕經後不可大意,應定期做婦科檢查

曹培勇介紹,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於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近年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呈上升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婦科高齡患者定會越來越多。高齡患者大多都存在心血管、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合併疾病,如果因婦科惡性疾病必須手術,對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都是很大的挑戰,幸運的是這次手術中,長者非常堅強,家屬信任,醫護傾盡全力、精心治療,最終才戰勝病魔。

圖片來源於網絡

實際上,子宮內膜癌總體5年生存率為70%左右,早期治癒率更可達90%以上。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異常陰道出血或陰道排液的症狀,晚期子宮內膜癌可引起下腹痛、腰骶部疼痛、貧血、消瘦等相應症狀。曹主任建議,絕經前後女性如果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流水樣物,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婦科就診,平時要注意定期做婦科檢查。如果確認子宮內膜癌,要積極配合治療,治療後仍需長時間定時隨診,不可抱有僥倖心理。

相關焦點

  • 微創腹腔鏡手術再升級 術後腹壁「天衣無縫」
    日前,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將微創腹腔鏡手術再次升級,利用人體自然腔道——陰道,置入腹腔鏡,為患者實施了經陰道單孔腹腔鏡(V-NOTES)下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實現了術後腹部完全無瘢痕。該術式填補了我院乃至區域內婦科領域上的空白,被譽為「天衣無縫」的手術。
  • 以「微創」為主導 浙江省中山醫院普外科、骨傷科、婦科、泌尿外科...
    普外科:微創技術和理念深入應用膽囊結石十餘年伴腎衰竭 腹腔鏡下精準膽囊切除 避免血透風險 42歲的沈女士(化名),12年前查出「尿蛋白2+」,去醫院行腎臟活檢穿刺,確診IgA腎病,一直口服藥物治療。浙江省中山醫院骨傷科病房,75歲的白阿姨(化名)看著狀態一天比一天好的老伴胡大伯(化名),開心得合不攏嘴。 78歲的胡大伯,12年前腦梗發作,遺留了右手右腳無法動彈,無法說話的後遺症。在醫院住了段時間,胡大伯出院回家,開始漫長的康復鍛鍊。
  • 微創≠腹腔鏡 腹腔鏡未必就是「微創」
    11月9日~19日,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承辦的第六屆婦產科微創治療珠江論壇暨第二十一屆中國及亞太地區微創婦科腫瘤協會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大會主席、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婦產醫學中心主任王沂峰教授介紹,婦產科微創治療珠江論壇舉行到第六屆,「傳承與創新」是本屆的主題之一。
  •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微創手術」首例「單孔腹腔鏡疝手術」獲成功
    (江麗波、安晨菲、宋雪)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升級,腹腔鏡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可能減少手術創傷、增加患者的就醫舒適感,提高手術傷口美容效果已經成為當今醫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 小疝氣,有學問——腹腔鏡(微創手術)解決大問題
    成人腹股溝疝治療指南顯示,全球每年超過2000萬例腹股溝疝手術,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1%~5%。疝是一種常見病,醫學上稱「腹股溝疝」,俗稱「小腸疝氣」,醫學上,當機體某個臟器離開原來的部位,通過薄弱的缺損或者孔隙,進入了另外一個部分,統稱為疝。主要與腹壁演弱、腹腔內壓力增高等有關,誘發因素:長期吸菸、肥胖、便秘、妊娠、腹腔腫瘤、腹水等。
  • 腹腔鏡微創手術讓你當天就能出院
    北京朝陽醫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國際內鏡疝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國際疝與腹壁外科雜誌主編陳杰教授表示:隨著人工修補材料及技術突飛猛進,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技術現已多達10餘種術式,以前是「縫合」,現在是「修補」;過去術後要躺一周才能回去,現在推行日間手術,即上午做,下午就可以回去。從單純的縫合修補,發展到現在有腹腔鏡的手術、微創的手術、3D的手術,甚至有機器人的手術,疝氣手術技術發展地非常快。
  •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2020-11-26 15:01:18 作者:宣傳統戰部康豔立 董宇翔 瀏覽次數:01結直腸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越來越微創了
    微創外科手術不僅創傷小、併發症少,而且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在微創時代,醫學已不僅僅致力於治癒疾病,更要考慮到病人身心健康,將創傷降到最低,改善與保證病人的生活質量。即日起,本報推出「揭秘——你所不知道的『微創』」系列報導,為廣大讀者全面介紹我市微創外科手術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
  • 永州市中心醫院:微創通道手術巧解椎間盤突出難題
    紅網時刻永州1月8日訊(通訊員 陳琳)「太感謝永州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了,一個微創手術幫我解除了10年的下肢脹痛和麻木痛苦。」1月7日,在永州市中心醫院零陵院區脊柱外科行完脊柱微創通道手術的患者郭某動情說道。
  • 疝氣手術因人而異 並不是腹腔鏡最好
    其中,腹股溝疝(俗稱小腸氣)作為常見的外科疾病,發病率約為3‰-5‰,75歲男性發病率更是高達40%。人們總認為要想創傷小就要腹腔鏡手術,然而對中老年人和小孩來說,他們卻不適合全麻腹腔鏡手術。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靳婷 有效治疝氣唯有手術 「手術是治療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這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注射硬化劑、貼肚臍等方法都是無效的。」
  • 微創手術解難題 患者至上的行醫準則獲家屬點讚
    手術現場。紅網時刻12月22日訊(通訊員 萬青)家住衡陽的53歲陳女士,因發現甲狀腺腫大於今年8月份曾到長沙市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門診就診,首診的副主任李琳在安排陳女士完善甲狀腺彩超後,發現其甲狀腺多發實性結節,部分B超聲像提示惡性。
  • 足球大小子宮肌瘤,這家醫院腹腔鏡微創手術輕鬆搞定
    近日,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挑戰了一項高難度腹腔鏡手術,為一位足球大小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成功實施了腹腔鏡手術,手術順利,康復良好。石女士,44歲,來自通道縣,因痛經、月經量多10多年,導致生活質量極差、嚴重貧血,血色素只有不到正常人的一半,曾多次在當地縣級醫院及省內多家三甲醫院就診,診斷為子宮腺肌症並多發性子宮肌瘤,需要手術。因肌瘤數目多、大,導致石女士子宮增大如妊娠6個多月大小(足球大),這麼大的子宮各家醫院均建議開腹手術切除子宮。
  • 感動昌江|鄒放軍:將婦科微創腹腔鏡手術帶到昌江 造福患者
    兩年來,鄒放軍帶領的昌江醫療集團婦產科團隊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派駐專家密切交流合作,成功將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婦科和產科分開,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將微創腹腔鏡手術技術帶到昌江。如今,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婦科一年的微創腹腔鏡手術量達500餘臺,該院實現了婦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目前已完全達到海南省級醫院的水平。
  • 濟南婦兒醫院實施首例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
    儘管腹腔鏡手術已在婦科廣泛應用,但對患者來講,術後腹部留下的3-4個手術疤痕,仍然給很多愛美女性帶來困擾,成為她們手術選擇的顧慮。9月14日,濟南婦兒醫院王秋燕院長帶領科室團隊完成了一例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為患者成功實施單孔腹腔鏡下左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切除術+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射頻消融術。
  • 大手術快康復,94歲老人術後第三天康復出院
    術後老人恢復良好。紅網時刻6月5日訊(通訊員 吳櫻)上周,長沙市第三醫院婦科團隊為94歲的老人實施了腹腔鏡下盆腔巨大包塊切除術。這是目前該院完成的患者年齡最大的盆腔手術病例。老人在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動,並於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
  • 骨科微創手術+快速康復理念 更多患者在市人民醫院獲益
    78歲老人樂觀堅強,半年做4次手術都快速康復11月11日,是78歲的任婆婆在市人民醫院骨科中心關節外科做了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第6天,記者見到她時,她正下床在病房裡自由行走。(任婆婆術後下床行走)「看到母親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快速康復,我們一家都很高興。」任婆婆的女兒陳女士介紹,任婆婆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病多年,今年又因發現腎腫瘤、子宮內膜癌,分別於3月、4月做了兩次手術治療。雖然她堅強樂觀,但接連兩次手術帶來的身心創傷,還是可想而知的。
  • 七旬老人腹腔鏡下摘癌 專家多措施減痛 手術的無痛時代要來
    75歲的汪奶奶(化名)因為胃癌上周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大外科接受了手術治療,雖然年過七旬,但老人恢復迅速,令老人印象深刻的是
  • 愷德骨傷科微創手術治骨折十天可下床
    近日,株洲愷德醫院骨傷科收治了數名車禍骨折患者,在科室主任陽輝、副主任唐建勝的帶領下科室團隊為他們施行了閉合復位微創髓內釘固定術,術後十天即可下床,有利於康復。醫患術後交流圖。今年56歲的王先生(化名)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導致右股骨中段骨折、頭部輕微外傷,右手皮膚挫擦傷等外傷,被送入株洲愷德醫院骨傷科救治。
  • 92臺腹腔鏡手術成功率100%
    連日來,華北醫院共為參與活動的患者實施92臺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剔除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手術成功率達到100%.其中,華北醫院為5位特困母親全額免除治療費,為16位貧困母親減免了1000元手術費.13位單親貧困母親獲得市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給予的每人2000元的政府專項醫療救助資金.
  • 微創手術和開刀手術有什麼不同?
    查出來左邊有硬塊,右邊有個小結節,醫生建議去做微創手術!兩側都做!心裡很焦慮,28歲!這種手術和開刀手術有什麼不同嗎?【龐教授分析】:今天來回答一下「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手術」有什麼先進性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微創手術無須開刀,只需在病人身上開1-4個1釐米個小孔,就可以通過放入內窺鏡進行體內的手術了,病人術後疤痕小、疼痛少、恢復快。所以,微創顧名思義就是:微小創傷的手術。常用的微創手術有腹腔鏡、胸腔鏡、宮腔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