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杜甫王維是好友,詩才力敵王維,卻被王維埋沒

2020-12-11 謝小樓

文 | 謝小樓

01

今天要讀一位不太有名的詩人裴迪的詩,裴迪,介紹起來只能傍大腿,他是杜甫和王維的好友,其詩多五絕,多詠山水田園,詩風清逸淡雅,《全唐詩》存詩三十九首。

王維與裴迪

前面我們讀了兩首王維寫輞川風景的詩《鹿柴》、《竹裡館》,就是與裴迪唱和的詩。清王士禛說,王維、裴迪「輞川唱和,工力悉敵」。可惜,王維光芒太甚,他的詩才再好,有王維這樣的巨人在,他也發不出光來。

所以,生在一個天才輩出的大時代,是幸運,也是不幸。

今天就來讀一首裴迪的詩,《送崔九》。

02

送崔九裴迪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崔九,崔興宗,王維表弟。崔興宗、王維、裴迪曾一同隱居終南山。這首詩別題為《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為別》,《全唐詩》下有註:留別王維。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歸山,回山隱居,山指終南山。深淺去,山路崎嶇,走時深一腳淺一腳,這裡有要依山勢而行的意思。山,山丘。壑(音鶴),山谷。《世說新語·品藻》載:「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你這次回山,你當隨山勢,深深淺淺,任意而行,要賞盡深山幽谷的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武陵人,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郡漁人誤入桃花源,見洞中居民絕世離塵,儼然另一個世界,漁人居數日後離去。

不要學那武陵漁人,在桃花源裡呆幾天就離開了。

03

唐朝的時候,想要當官,有一條捷徑,「終南捷徑」。

就是憑藉隱居之舉抬高自身聲望、身價,以此來謀求官職。因為,隱居之舉能在士人中形成影響,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朝廷也往往會任用一些隱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

這樣的事,李白也幹過,我們不必說這樣做好不好,但這樣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隱士。

裴迪這首寫給崔九的詩,就是叮囑崔九,不要走終南捷徑,而要做一個真正的隱士。

04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山有高低深淺,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於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神,既然選擇了歸隱山林,就要盡情領略山中的美景。

最後兩句,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表面上說,不要學武陵漁人,只在桃源裡呆幾天就走了。內裡卻還有一層深意。

武陵漁人離開桃源後,又帶著太守去找桃花源,可是卻找不到了。

這暗示著一個隱士如果想用隱居的行為做跳板進入仕途,那麼他是不可能真正領略到山林的美妙的,如果有一天他真正想隱居了,也不可能在山林中尋求到內心的安寧。

更進一步說,一個人如果一會想隱居山林,一會兒想出入仕途,那麼他既不可能盡美丘壑,也不可能仕途通達。

所以,裴迪說,既然選擇回歸山林,就要盡情地領略丘壑之美,不要再有仕途之念。

一個人選擇了一條道路,就要全心去領略每一步的風景,不要隨便中途改道,不然,也許會哪一路的風景都沒有領略到。

-完-

相關焦點

  • 李白、杜甫、王維各寫一首《少年行》,這一回合,王維勝出
    「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史」杜甫。這三位,在詩歌的成就上非常之高,各自的粉絲群也非常強大,特別是李白與杜甫二人。他們一位驚才絕豔、飄然若仙,舉手投足之間、縱酒高歌之時,一篇千古名作便揮灑而出;一位心懷天下、集近體詩之大成,一支穩健的筆,抒寫了一段令人嘆息的歷史。他們三人到底誰最厲害呢?
  • 詩佛王維
    王維十七歲那年,決定上京去考狀元。父母為他準備好了行李,兄弟、朋友們聞訊後紛紛趕來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聲中,王維踏上了通往京城趕考的路。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京城長安。王維被京城的繁華驚呆了,那川流不息的車輛,來來往往的人群,讓王維大開眼界,以為到了人間仙境。王維找到了一間安靜的客棧住了下來,每天都在客棧安心學習,也無心去觀賞京城的美麗景色。
  • 名字成讖——王維一生的寫照
    而在長安和鹹陽的兩年時間裡,王維結交了很多好友,全能全才的他漸漸有了名氣,十七歲時便寫出了現在婦孺皆知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名震京畿。不知當時年少才高自負的王維是否就此窺探了一點點官場黑暗沒有,但很顯然,當時王維是不怕的,畢竟他才名在外好友眾多,而且王維的詩詞、繪畫、音律都有著超高的造詣,在京城裡王維的名字就相當於代表著「品味」這兩個字,王公貴族都非常樂意和他結交。
  • 朗讀:《辛夷塢》王維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陝西省藍田縣內)風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王維寫輞川詩時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臺,朝政黑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雖然在朝,他傾向於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現實十分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內心矛盾,產生退隱歸田的思想而又戀於祿位。他於是先後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立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他在三者之間矛盾,又在三者之間的矛盾中自由,而且無論如何,他總有應對辦法。杜甫一心入仕,卻一生極少入仕。王維很早便舉進士,李白根本不考進士,杜甫卻屢考不中。李白不考,杜甫不中於仕途是壞事,於詩歌創作則是好事。
  •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此處原本是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別業,後被王維購得,從此,他在此過起了「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閒適生活。在宋之問別業基礎上,王維隨勢賦形,植花木、堆奇石、築造亭臺閣榭,建起了孟城坳、華子岡、竹裡館、鹿柴寨等二十處景觀,把二十餘裡長的輞川山谷,修造成了一處兼具耕、牧、漁、樵的文人園林典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 王維 《相思》 賞析
    就不知道這詩名的真假,我們一般想說,王維是在王公貴族的家中與李龜年相遇,寫下這個詩送給他的。如果說在「江上」?難道是李龜年某次要去江南,王維在船上給他送別?這都只能是猜測,那為什麼在送別時要拿「紅豆」說事?後來的「溫庭筠」寫了一首《酒泉子·羅帶惹香》,第一句就是「羅帶惹香,猶系別時紅豆。」 所謂「羅帶」,就是衣帶。也就是說,這衣帶上繫著「紅豆」。可見「紅豆」在當時,是一種隨身飾品,裝飾衣帶的。
  • 王維:人生下半場,千萬別矯情
    這一年,李白還在青城山練劍,杜甫還只是洛水邊的一個頑童。一個15歲少年,背著一把琴,提著一支筆走進了盛世下的長安。兩年後他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震撼整個文壇,在盛唐伊始的時候以少年才子之姿,獨步天下。他就是王維。
  • 臨湖亭·唐代王維·輕舸迎上客·及王維的輞川別業和《輞川集》
    寫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隱居於輞[wǎng]川別業時所作的山水詩集《輞川集》中的一首。   作品簡介:   中心內容:此詩簡明單純,描寫了詩人王維迎接貴賓,以及賓主在臨湖亭開懷暢飲的情景。
  • 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
    相信大家在學習期間的時候,應該都是背誦過王維的詩句了,而且王維的一些詩句也是比較出名了,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王維的生平吧。大家趕快搬好小板凳,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王維出生在701年,是漢族人,是現在的山西人。
  • 那個叫王維的男人
    曾經不明白的還有,他與李白同年生、同年卒,又是生活在盛世,要說仕途,王維比李白順遂,可瞧瞧人家一心要做宰相的李白,鮮衣怒馬、豪邁風流,再看看王維,卻一再地退,退,退到輞川,官也不要了,只是空山明月、清泉白雲、草木飛鳥,活成了一個淡淡的白描。所以他的名氣,是遠在李白之下的。據說,王維與李白從未正式見過面——不是沒機會,是王維一直在刻意迴避。正所謂,道不同,咫尺即天涯。
  • 王維是人才,杜甫是地才,江湖術士李白為什麼會被稱為天才
    王維叫詩佛,杜甫叫詩聖,李白叫詩仙。王維是居士,杜甫是嚴正的讀書人,李白則是喜歡講神仙、武俠的江湖術士,三個人基本代表了盛唐時唐詩的最高境界。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杜甫對李白崇拜得不得了,王維雖然和李白不對付,也不得不承認李白的才學。
  •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最浪漫的事,就是為你寫詩!
    杜甫當年是非常崇拜李白的後輩,所以他當然給李白寫的多,李白回他的少。聽到這兒,你是不是也替杜甫釋懷了?2「劉柳」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春風得意時相互支持,天涯淪落時不離不棄。——孟浩然《留別王維》 王維To孟浩然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 王維:我從輞川來
    唐代詩人王維在寫給裴迪的詩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野趣天成的春日圖景,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美好的嚮往和同好友結伴出遊的欣喜,也成就了千百年來後世之人綠野覓仙蹤的雅趣。那麼,王維邀好友同遊之山是哪座?王維又為何自稱「山中人」呢?
  • 「夜靜春山空」:王維的《鳥鳴澗》賞析
    相對於李白的詩「處處有我」,「字字皆我」的「有我境界」,王維的詩就是「無我」之境。作為一個山水畫家,王維深刻地懂得如何構建一幅「詩中畫」,或者說如何寫一首「畫中詩」,他是他作品之外的畫家,寫作品的時候就凌駕於作品之上,作品完成後則把筆一丟,人已不見。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首先,他是王維的朋友。在王維的詩中,有一首《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這首詩相當有名,是王維和賈至一起去大明宮上朝的時候,隨手寫的。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其五)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去翻閱李白和王維兩位大詩人的朋友圈的話,就可以發現,他倆有不少共同的好友。比如說,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李白有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王維的江湖,不是與世隔絕,而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研究唐詩的大師顧隨說過:如果能讀透王維和杜甫的詩歌,對於唐詩,也就懂了大半了。 按照大家公認的說法,詩必談李杜,似乎只有李白與杜甫可以相提並論,王維並沒有資格站在大唐詩壇的c位。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這一次出使,使王維與武威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王維第一次出使邊塞,在赴邊途中,他深為邊塞的美麗風光所驚嘆,寫下了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王維詩詞裡的大雪,寧靜致遠,一如他難得的自在秉性!
    王維如果是光看詩,你可能愛上李白的揮灑不羈,愛上杜甫的沉鬱頓挫,也會愛上王維的清麗淡雅。王維確實是一位不輸於李白和杜甫的天才。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世俗與理想的完美結合。王維是從一而終的自在清澹,沒有文人慣有的執迷,想做什麼做就是了,他也沒有拋棄過世界,只是世界影響不了他的心。他甘於屈從內心,又秉持著內心最真實的品性,有自己不可破的原則。他的詩也是如此,不是清麗淡雅能夠概括的,應該說是寧靜致遠,王維詩詞裡的大雪也是如此,一如他難得的自在秉性。
  • 大唐詩人王維的一生
    王維是天生的詩人,他的頭腦是清醒的,是性靈的,他也是冷靜的,他的詩也是煙火氣的,活色生香。他的詩就是他的手段。一曲《息夫人》促成了離散夫妻破鏡成圓,試問普天之下,還有何人。「莫以今時寵, 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 不共楚王言。」 這是王維的自信,他的自信是狂傲的,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血氣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