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戰亂了幾百年,隋朝形成大一統,到了盛唐,物質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各個階層都湧現出很多傑出的人物。
王維叫詩佛,杜甫叫詩聖,李白叫詩仙。王維是居士,杜甫是嚴正的讀書人,李白則是喜歡講神仙、武俠的江湖術士,三個人基本代表了盛唐時唐詩的最高境界。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杜甫對李白崇拜得不得了,王維雖然和李白不對付,也不得不承認李白的才學。
王維是人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王維是隋唐傳統的士大夫,是門閥制度的受益人,是有良好家學和受過系統教育的「人才」,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貴族。他出身河東望族,家資殷實,從小聰慧過人,由於善於寫詩,工於書畫,還擅長音律,十五歲就名滿京城。三十歲考中狀元(一說二十歲),一時風頭無二。在物質充足的情況下,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在作品裡自然而然地體現了他的心理追求——佛教。詩有禪意,所以稱詩佛。
王維的詩寫靜,由靜入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用禪語,時得禪理。而讀者也能從其詩中感受到空靈、悠遠、靜謐的意境,可以隨著其詩意入定或者頓悟。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飛。」這兩句寫靜,靜之中蘊含禪理。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兩句寫靜更加傳神,入定很深,忽然頓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寫靜就更是出神入化了。可見其心性淡然,不惹塵埃。
王維在安史之亂時在偽政府裡做了「漢奸」,因此差點丟了性命,之後就更加的佛系。他自己說「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帶領全家人虔信佛法。
杜甫是普羅大眾的代表,是人之集大成者
杜甫是底層的讀書人,是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的眼裡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他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也是詩人,他們家算是個文學家庭。但是家庭條件不好,科考也沒能中舉。一輩子顛沛流離,困苦不堪,在長安為官時,窮困潦倒,兒子都被餓死了。然後安史之亂,更是朝不保夕。即便如此還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為國家操碎了心。「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這恰是表現了不怨不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傳統思想。杜甫的整體表現,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性格
杜甫像一片枯葉,任由狂風吹飄,在大時代裡無足輕重,但是他的詩確反映了整個時代。杜甫在生活極度困苦的時候,心胸也依然寬廣,而且陽光積極,展現了極大的韌性。為民發聲,為民吶喊,是讀書人的良心。
李白
李白是販夫走卒的代表(有說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是下九流,處在社會的底層。這類人無法主動追求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社會地位(即便極盡逢迎,李白依然被貴族們視為不入流),便轉而尋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出世做個神仙就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
李白如一顆種子,在天地之間自在地生長,吸收日月天地之精華,最後成為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所以是「天才」。
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更能掙脫現實的羈絆,打破各種窠臼,像神仙一樣,所以是詩仙。他是集天地造化精華於一身的神仙。
李白生在西域,長在四川,然後四方遊歷,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四處流浪,就似雲遊四海一樣。李白是流浪的,是縹緲的,是在士農工商裡游離的人,而他也是最自由的。他在長安時,有人形容他「仙樂滿囊,道書盈篋」。李白並非沒有政治上的追求,他結交權貴,進賦獻詩,但都沒有效果,只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這放蕩不羈沒大沒小的樣子,跟孫悟空無差。當著皇帝和貴妃的面讓高力士脫靴的事情,也就他能幹得出來。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些豪放自在的狀態,確實也是最自由的體現。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望廬山瀑布》悠遠、渾厚,無邊無界,把李白的天地自然觀和思想一下子都展現出來了。
尋仙問道,縱酒無度,雲遊四海,這恰是一個「江湖術士」的寫照,也是以天地為家的絕世天才的全部人生。
所以,天才李白歷經數千年,依然是我們可望不可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