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震的奧秘——科普之旅帶您走進南京地震科學館

2020-12-22 澎湃新聞

探索地震的奧秘

記者帶您走進南京地震科學館

地震,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自然災害,被列為群災之首。

那麼,當地震來臨時如何自救?

採用AR技術實現的地震是什麼樣的體驗?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儀長啥樣?

在南京地震科學館裡,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南京地震科學館位於樹木蔥鬱、景色秀麗的南京中山陵景區,依託於南京地震基準臺而建,總面積約400平方米,在這裡,可以看到人類對地震的認識與研究過程,可以知曉地震的百科知識,了解地震孕育、發展的過程,探索地震前的點滴徵兆……今天,本報記者就帶您走進有著「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稱號的南京地震科學館。

▲科普之旅——走進南京地震科學館

體重巨大但異常敏感的「巨人」

人類很早就對地震活動開始了探究,公元138年2月28日(東漢順帝永和三年二月初三),位於洛陽的張衡地動儀成功報告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震級約為6.8級的「甘肅金城(今蘭州)、隴西地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觀測儀器驗證了破壞性地震的發生,開創了地震觀測技術的先河,被譽為世界地震科學發展的裡程碑。可以說,地震學的發展和測震儀器的發明密切相關,靈敏度越來越高的地震探測監測儀器不斷改變著地震學的發展歷程,儀器的演變也反映著地震科技的進步。

記者在館內儀器區看到了一臺「簡陋」的儀器,南京地震科學館講解員、江蘇省地震局宣教中心科普員葉學介紹:「你別看它結構簡單,它的全稱叫伽裡津式垂直向地震儀,是1906年由俄國地震學家伽裡津設計製成,是世界上第一臺電磁式地震儀。它改變了以往慣性系測震儀的工作原理,使得監測能力與靈敏度大幅提升,奠定了現代測震學的科學基礎,成為各國研製地震儀的原型。」

在館內,有一樣重量級的「鎮館之寶」不能不提,它就是德國著名地震學家維歇爾於1906年研製成功,並以他名字命名的地震儀,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儀。

維歇爾首次利用緩衝筒的小滯性阻尼,設計出了質量之空前絕後,也是當時最為先進的大型維歇爾地震儀。在千方百計提高儀器靈敏度的同時,他還成功解決了彈性震蕩對地震儀器的幹擾,首次實現了準確記錄地面的真實運動。該儀器的成功研製,首次實現地震記錄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的轉變,從而真正獲得地震時空強度的準確信息,在地震儀器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葉學介紹,維歇爾地震儀全球一共只生產了3臺,德國自己保留了一臺,墨西哥購置了一臺,還有一臺就是眼前這臺。這一臺是在時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建議下,由國民政府於l930年底從德國哥廷根市訂購,在1930年底運抵中國南京北極閣地震臺,l931年l0月開始安裝,l93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觀測,1932年7月8日記錄到第一個地震。同年12月25日記錄到我國甘肅的昌馬7.5級大地震。1937年因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儀器停止觀測,其間共記錄到地震達一千多次。抗戰結束後,該地震儀於1947年整修並恢復記錄,持續工作至今,是我國近代測震事業發展的重要見證。

雖然歷經時代變遷的滄桑,但在幾代地震工作者的精心維護下,這個體重17噸的「巨人」如今依然敏感:記者對著擺錘猛吹一口氣,金屬筆尖便能在燻煙記錄紙上記錄到0.5釐米的震蕩波。

AR技術還原地震發生全過程

在館內地震知識展示區,主要科普了地震分類、地震波傳播、地震帶分布等知識。此外,該區域還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為參觀者演示了各種地震的成因。

記者了解到,按成因地震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地震等。其中構造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的破裂,把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構造地震波及範圍大,破壞性極強。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讓把地球的巖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這種運動非常緩慢,一般會使巨大的巖石彎曲,當這種力量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會造成巖層斷裂,進而會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出來,所以說很多地震會發生在板塊交接處。如日本、智利等國家頻發地震就是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擠壓造成的,板塊構造學說雖然還不太完善,但相對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的形成機理。

記者眼前的這個展項叫做「地震離你有多遠」,我們知道,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而且橫波與縱波的傳播速度有差別,科學家可以根據當地感覺到的縱橫波時間差大致估算出所處地方離震中的距離。此外,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當發生較大的地震時,人們通常會先感到上下顛簸,過幾秒到十幾秒後,才會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葉學告訴記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會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對建築物破壞性更強的橫波馬上就要到了,我們可以利用縱波和橫波到達地面的時間差做出科學及時的應對。

地震精確預測還有待探索

「上天容易入地難」,由於地震發生在地下幾公裡到幾百公裡,現在我們對地震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精確地預測地震,正如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院士總結的那樣:地下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和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是地震預測面臨的主要困難。

那麼,地震是不是就無法預測了呢?葉學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地下巖體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的異常變化。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地震監測手段觀測到其中的一部分異常,通過對觀測到的異常進行科學分析研究,就可以開展一定程度的地震預測實踐。目前,地震的精確預測仍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要想獲得突破還需要我們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其實,地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要做的是不斷探索地震奧秘,用科技的力量監測預警,用科學的方法抗震減災,這樣,面對地震天災,我們才能無所畏懼。

(文/葉學 嵇刊 圖/吳宇)

原標題:《探索地震的奧秘——科普之旅帶您走進南京地震科學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京地震科學館換新「開張」 VR技術帶你體驗「地震實感」
    南京地震科學館換新「開張」 VR技術帶你體驗「地震實感」 來源:中國江蘇網
  • 南京地震科學館全新亮相
    中國江蘇網5月12日訊 點擊觸控螢幕,即可了解地震發生後您在不同地方如何應對;戴上VR鏡,親身體驗地震時地搖山動的驚險場景……11日,位於中山陵景區的南京地震科學館在一年多的整體改造後,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開館。
  • 南京地震科學館重新對公眾開放,來看看「鎮臺之寶」
    5月11日,位於中山陵的南京地震科學館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後,對公眾重新開放。在這裡公眾可以看到已經工作了80多年的「鎮臺之寶」維歇爾地震儀,同時,還可以戴上VR體驗器,體驗地震發生後對人體造成的眩暈感覺。
  • 南京地震科學館開館 VR設備體驗地面劇烈晃動
    經過一年多的整體改造,昨天,位於中山陵景區內的南京地震科學館重新開館,鎮館之寶——全球最大最重的維歇爾地震儀驚豔亮相。這臺地震儀雖然已經86歲高齡,但仍在堅持工作,一丁點動靜都能被它記錄下來。    巨大的玻璃幕牆上播放著「地震儀史話」,光線突然變暗,一個龐然大物突然從玻璃幕牆後面顯示出來。
  • 南京存82歲維歇爾式地震儀 可完整記錄整個地震波
    昨天,網上傳出消息:「南京地震科學館因為疏於管理和維護,已有兩年時間沒有接待遊客了;更令人震驚的是,已經有82年歷史的『鎮臺之寶』維歇爾式地震儀,也一直處於無人維護的狀態。」對此,江蘇省地震局副局長張振亞表示,科學館一直正常開放,維歇爾式地震儀去年12月剛完成大修,仍可正常工作。
  • 地震知識科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預報中心,ID:YBZXDZ】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博主做一期地震小知識的科普1、從地震發生到建築倒塌一般只有12秒的時間【無論多強的地震,地震的發生到建築的倒塌一般都是12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感到地震到被埋你只有12秒左右的時間逃生】
  • 北京地震後,石家莊登上「地震危險度排名」第一?權威說法來了…
    河北省有兩個主要斷裂帶,一是河北平原地震帶,另一個是張-渤地震帶。石家莊不在這兩個地震帶上。其地震活動也不活躍。從歷史地震、地質構造和目前我們掌握的前兆信息等情況分析,石家莊近幾年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記者:石家莊地質構造是什麼樣的?
  • 新加坡科學館,讓娃探索科學的奧秘
    經過巨大的修復工程後,科學館設備更完善,也多了全新的動力園和一座新的展廳。科學館包括戶外免費區域和室內收費區,本地人自己溜娃的比較多,遊客來得比較少,屬於小眾旅遊,但是它是孩子與科學親密接觸的理想之地。這種看得見摸得找的科學薰陶暫時可能不會看出太強烈的效果,但是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面埋下一顆好奇的種子,或多或少地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求知慾,探索欲。
  • 地震紀念館走進北川七一小壩小學開展抗震精神宣講活動
    important}9月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走進受北川小壩鎮黨委、政府邀請,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楊孟昀、朱祺、安衛忠等同志走進七一小壩小學,與學校教師座談交流,發放地震科普知識折頁、手冊等宣傳資料。
  • 地震專家:中國處在兩大地震帶的交匯處導致地震頻發
    新華網消息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地震專家何永年5月26日下午走進新華網演播室,就地震的預報有關話題現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何永年在訪談中介紹說,最近西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印尼支帶比較活躍,而我國所以地震頻發是因為我們處在西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兩大地震帶的交匯部分。以下是答問實錄。
  • 新加坡生活| 科學館推出「UNTAME」線上活動,帶你探索科學奧秘
    2020-08-21 09:49:47 來源: 新加坡留學助手 舉報   新加坡科學館將從
  • 深圳市前海精準生物生命科學館被評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
    生命科學館,蘊含生命的無限力量,帶您體驗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深圳市前海精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生命科學館,該生命科學館以生命科學為主線,引入先進的科技技術,運用聲、光、電多維度手段展現了貫穿全生命周期的五大健康主題館,給參觀者帶來視聽影音多維度科普體驗。
  • 奇丸帶你探秘地震科普館!(內含福利)|奇丸日記
    不僅有裸眼3D體驗、地震模擬體驗屋等設備..給你帶來獨特的地震模擬體驗還能讓你學到基本應急避險知識 是不是賺到了!又是什麼讓奇丸淚眼汪汪、瑟瑟發抖?今天奇丸就帶你解鎖佛山唯一的地震科普館!快戳視頻!領取今日的地震知識科普!
  • 2020年地震科普培訓班在蓉舉辦
    11月27日,2020年度地震系統科普人員素質提升培訓班圓滿結束,來自地震系統以及市縣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的七十多名學員參加培訓。陳運泰院士和中國科協、中央電視臺等專家學者為培訓班授課,來自中國地震災害防禦協會和防災科技學院的專家就申報科普示範基地和示範學校進行了講解,北京局、山東局、江蘇局、河南局、四川局、發展研究中心相關人員交流了科普工作經驗。此次培訓由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主辦,發展研究中心承辦。
  • 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 科普展館開館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吳豔麗)在紀念唐山抗震42周年的特殊日子裡,7月28日上午,新改展的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正式開館。據悉,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科普展館是全國首個「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基地」。
  • 由一次破壞性地震揪出背後四大「幫兇」,看中國地震帶,地震...
    中國四大地震帶區域分別是:青藏高原地震區、華北地震區、東南沿海地震帶和南北地震帶。    中國地震帶分布  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 首都科普聯合行動科技企業開放日 追光者-探索凌雲光AI的奧秘
    本次「首都科普」活動,將帶您走進凌雲光技術集團的「追光之旅」,探索工業人工智慧的奧秘。1、數字人及VR互動體驗秀凌雲第一站:凌雲立體視覺實驗室。
  • 從濟南地震 看中國地震帶分布
    從濟南地震看中國地震帶分布濟南地震臺網,2020年02月18日17時07分,在山東濟南市長清區發生M4.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濟南居民明顯感到3-4秒的震動。透過這張中國地震帶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濟南並不處在地震帶上,而且自身地下無大活動斷層,所以不具備產生高級別大地震的條件。
  • 專家稱南京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最近地震頻發是預警?南京大學地學院教授、博導朱文斌:頻繁小震屬於正常能量釋放南京大學地學院教授、博導朱文斌告訴記者,從安慶地震到鹽城、南通、南黃海的地震都跟西太平洋板塊活動有關。因為在這個板塊上延伸一條斷裂帶——郯(tán)廬斷裂帶。
  • 【科普】地震逃生小知識
    目前地震雖然是人類無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逃生技巧,也是可以從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地震來臨時我們該如何躲避?如何自救?地震中標準求生姿勢地震逃生五大法則1家中常備應急箱,化險為夷派用場將家庭地震應急包(手電、收音機、礦泉水、急救醫藥品等)放置在易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