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 楊 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現在的孩子,無論上學與否,家中都會準備各種適齡的書籍。各種童書琳琅滿目、參差不齊,家長如何選書是門學問。
前不久,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兒童繪本在網絡上遭熱議。書中小熊過生日,動物朋友們都來參加生日會。吃蛋糕時桌上有一盤烤雞,書中在此頁發問:「寶貝,你知道誰不見了嗎?」故事暗示朋友小雞被送上餐桌,這引起很多父母的心理不適。無獨有偶,某科普書籍中說到國家三級保護動物,也提到曾經非典(SARS)病毒傳播中間宿主的果子狸肉可以吃,顯然對孩子也有誤導。除了以上不當的故事情節和娛樂化的傳播科普,網友還反映了不同方面對童書的困擾:超出尺度的描寫,比如直接提到「殺人」「肢解」;不合適的表達,比如將愛議論的女性稱為「長舌婦」,《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出現了「侏儒」字眼;扭曲的觀念,比如暢銷書《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圖書中將自殺用「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飛下來」「像樹葉一般飄向大地……墜入絢麗無比的隧道」等相對美好的語句來比喻,尚沒有辨別是非的小孩子看到這樣的描述,如果產生憧憬並效仿,後果不堪設想。
童書種類日益繁多,很多家長難免因為平臺推薦或圖書封面而購書,打開才發現其中某段落十分「奇葩」,家長該怎麼處理?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表示,買書只是開始,親子閱讀才是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的意義。兒童教育學專家培利·諾德曼指出,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學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後所產生的故事。如果孩子已經看到繪本中不好的畫面和文字,家長應通過正確的引導和解讀讓孩子產生多維的思考和感知。家長有時候難免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會認為某些畫面文字「毀童年」,但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畫面的印象會逐漸模糊,讓他們印象更深刻的是父母的陪伴,交流時產生的領悟。圖畫書的樂趣不僅在於其所描述的故事,更是找出故事的遊戲,因此家長也不要因為某一處不當就否定整本書,要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填充故事、發現故事、創造故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味幫助孩子屏蔽「奇葩書」,不如用教育和陪伴幫孩子明辨是非。
「童書承擔著教育之責,任何一種觸摸心靈的文化寫作都需要長時間的準備積累和思考沉澱,不能為了完成而完成。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實施的『護苗行動』已經嚴厲查出了一大批面向未成年人的非法有害出版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童書出版行業自身應有道德準繩規範,比如設立圖書審查委員會,由教育專家進行價值觀念和教育意義的審查。兒童看的書不僅是幽默淺顯易懂這麼簡單,更承載著傳遞知識、教育品德的功能,好的圖書能傳播知識、開發想像力、激發好奇心、增強信心、體會樂趣。孩子年幼時模仿能力強,如果遇到三觀扭曲的書籍或血腥畫面,在沒有大人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誤導。
因此,家長購書時要把好關,切忌有「啥都買、多多益善」的思想,在圖書質量上為孩子把好內容關。在此基礎上,可根據以下原則選擇繪本:2~4歲可選擇形式和材質新穎特別的書,比如口袋書、拼圖書、布書等,能激發興趣甚至提升動手能力。4~5歲能較準確地表達情緒和想法,有強烈好奇心和一定社交能力,喜歡認字和猜字,可選擇圖文並茂、線索鮮明,最好可涵蓋一定人際交往的圖書。5~6歲是擁有較強學習能力和豐富想像力的年紀,可選擇具有問答形式、能夠自己推理或編故事情節的圖書,讓孩子有參與感和互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