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2020-12-22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儘管預防性B肝疫苗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迄今為止,尚無有效的治療性B肝疫苗上市。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

2020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院重點實驗室朱明昭課題組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Dual-targeting nanoparticle vaccineelicits a therapeutic antibody response against chronic hepatitis B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設計了基於鐵蛋白納米顆粒的B型肝炎病毒(HBV)preS1納米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了高水平、高親和力、持久的抗體應答和免疫記憶,不但具有出色的預防作用,而且在治療模型中獲得功能性治癒和HBsAg血清學轉換,並顯著降低HBVcccDNA。

該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鐵蛋白納米顆粒抗原被淋巴結SIGNR1+抗原呈遞細胞主動靶向識別、轉運、誘導Tfh和B細胞活化應答的免疫學新機制。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課題組前期建立的鐵蛋白納米點擊疫苗技術,設計了HBVpreS1納米疫苗Ferritin NP-preS1。在小鼠模型中,兩次免疫後誘導了比對照組高150倍的抗體應答,而且持續時間長達至少8個月,且再次免疫時的抗體應答水平比對照組高約600倍。在AAV-HBV1.3感染小鼠模型中,該疫苗不僅具有出色的預防保護作用,而且具有出色的治療效果,顯著降低了外周血HBV DNA、HBsAg水平,降低了肝臟中的HBcAg和cccDNA水平,部分小鼠獲得功能性治癒和HBsAg血清學轉換(外周血HBsAg和DNA轉陰,抗-HBs轉陽)。

進一步的免疫學機制研究發現,鐵蛋白納米顆粒同時主動靶向小鼠淋巴結中常駐的SIGNR1+巨噬細胞和SIGNR1+樹突狀細胞,分別促進了B細胞和Tfh細胞的活化應答,協同誘導抗體產生。這種SIGNR1+細胞靶向特性也利用人淋巴結的臨床樣品獲得驗證(人DC-SIGN是小鼠SIGNR1的同源分子)。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定位於淋巴竇的SIGNR1+巨噬細胞可以攜帶鐵蛋白納米抗原,向淋巴濾泡(B細胞區)遷移,傳遞抗原給B細胞,促進B細胞活化;CXCR5基因敲除的巨噬細胞,不能向淋巴濾泡遷移,無法有效活化B細胞。這與人們長期以來推測的淋巴竇巨噬細胞原地不動通過胞吞/胞吐或細胞膜流動傳遞納米顆粒抗原給B細胞的模式完全不同。

因此,該研究不僅報導了一種效果顯著、具有臨床轉化潛力的治療性B肝疫苗,而且揭示了納米顆粒抗原靶向遞送、轉運、誘導Tfh和B細胞活化應答的免疫學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免疫學理論價值和醫學應用前景。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朱明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朱明昭課題組碩博連讀畢業生,現助理研究員王文君為第一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多位相關領域專家的大力協助,包括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傅陽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李文輝研究員,生物物理所閻錫蘊院士、朱平研究員、彭華研究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王珊主任。此外,多位合作夥伴提供了實驗材料或技術支持,包括清華大學祁海教授,生物物理所侯百東研究員和範克龍研究員,生物物理所動物中心史想高級實驗師。

朱明昭課題組一直致力於基於淋巴組織免疫微環境的疫苗免疫學研究,研製了多種淋巴結靶向、抗原呈遞細胞靶向的納米疫苗,同時也開發了簡便快速的點擊疫苗構建技術。這些研究提高了疫苗免疫應答水平和作用效果,揭示了疫苗免疫學新機制,為疫苗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圖1:鐵蛋白納米顆粒疫苗協同靶向淋巴結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誘導高水平抗體應答和持久免疫記憶。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0-0648-y

 

相關焦點

  • B肝新藥2020進展,治療性B肝疫苗HeberNasvac,即將迎來上市期
    B肝新藥2020進展,治療性B肝疫苗HeberNasvac,即將迎來上市期B肝新藥治療性B肝疫苗HeberNasvac上市後,整體還需要改良,所以部分還在做臨床研究,正確獲得更為理想的針對B肝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影響。
  • B肝治療性疫苗有了新進展,戰友又有治癒希望啦!
    2017年4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傅陽心課題組在緩慢B型肝炎免疫醫治範疇獲得首要學術進展,為探求緩慢B肝醫治性疫苗供給了新的思路。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異性地傳染肝臟細胞(圖1),並且只對人、猩猩等高級靈長類動物具有易理性。
  •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
    一種治療性B肝疫苗DNA-HBVac,在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 2020)上由德國研究人員公布最新開發進展。這種治療性B肝疫苗名稱為DNA-HBVac,本屆歐肝會上,德國研究人員介紹了這種研究藥物,並指出該藥有望成為慢性B肝的候選治療性B肝疫苗。
  • B肝全球新藥進展和治療性B肝疫苗進入二期
    全球在研B肝新藥方向,還有治療性B肝疫苗,主要通過打破B肝患者(CHB)的免疫耐受狀態,誘導免疫應答來實現清除體內B肝病毒。相比人們所知的,感染後接種疫苗均無效,這種治療性B肝疫苗適用於已感染B肝病毒的B肝患者。
  • 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
    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 2020)上,來自葛蘭素史克研發人員公布了一種新的治療性候選疫苗(GSK疫苗),它能夠克服B肝病毒誘導的小鼠慢性B肝感染免疫耐受。B肝在研新藥GSK疫苗,葛蘭素史克開發,打破耐受兼具免疫原性GSK研發人員介紹,B肝病毒(HBV)是世界範圍內引起慢性肝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引起了人們的重點關注。
  • 生物物理所等在慢性B型肝炎治療性疫苗領域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等在慢性B型肝炎治療性疫苗領域獲進展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4月26日,Hepat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傅陽心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B肝治療性疫苗還有多遠?這些企業在路上
    B肝治療性疫苗還有多遠?為實現B肝的治癒,治療性B肝疫苗是目前B肝治療藥物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本文對國內典型B肝治療性疫苗研發企業進行介紹。來源:依生生物官網在B肝治療性疫苗方向,公司依託其Toll 樣受體3 (TLR3) 激動劑佐劑技術平臺(簡稱「皮卡」)開發有兼具預防和治療性兩項功能的新一代B型肝炎疫苗-
  • Hepatology:生物物理所等在慢性B型肝炎治療性疫苗領域獲進展
    該研究報導了基於B肝病毒(hepatitis B,HBV)包膜蛋白preS1區域作為疫苗治療慢性B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研究,為探究慢性B型肝炎治療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2.4億慢性B型肝炎患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於慢性B型肝炎感染所導致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
  • 國產治療性B肝疫苗研究已進入三期臨床
    目前國內的治療性B肝疫苗研究已進入三期臨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些是在藥監局管理範圍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進行審批。有專家表示,免疫療法與抗病毒藥物相結合,有望成為B肝新的治療手段。
  • Nature子刊重磅綜述:ADE效應與新冠疫苗...
    而此前,高福院士也曾強調:「目前新冠疫苗ADE沒有定論,必須要有經同行評審的數據公布才能說話」 RSV和麻疹是增強免疫激活引起ADE的典型例子。補體級聯的過度激活已被證明會導致COVID-19和SARS的炎性肺損傷。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巨噬細胞不是SARS-CoV-2感染的生產性宿主。與COVID-19病理相關的ADE最可能的機制是抗體-抗原免疫複合物的形成,導致肺組織中免疫級聯的過度激活。
  • 治療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圖片來源:Nicolas Reyes【6】Science子刊:腫瘤靶向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PD-1免疫療法的抗腫瘤效果doi:10.1126/scitranslmed.aba2325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是一種依靠T細胞的力量來殺死腫瘤的治療方法。這些研究性的雙特異性抗體旨在幫助克服癌細胞抵抗性。作為一個較大的Regeneron公司研究團隊的成員,Janelle Waite和Dimitris Skokos正在測試一類共刺激性CD28雙特異性抗體是否能夠增強抗腫瘤活性,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癌症新抗原DNA疫苗+抗癌T細胞免疫刺激!VB10.NEO與bempeg聯合治療...
    VB10.NEO是Vaccibody公司專有的治療性DNA疫苗,使用癌症患者自身的腫瘤特異性抗原(neoantigen,新抗原)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在臨床試驗中,VB10.NEO已被證實能夠誘導強烈的新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使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患者獲得臨床緩解。
  • B肝治療性疫苗進入三期臨床,她說,只有我們在做
    據調查,我國約有7400萬例B肝病毒攜帶者,佔全球數量的三分之一,其中B型肝炎患者已經達到了2800萬人,每年因B肝導致肝硬化、肝癌而死亡的患者,大約有26萬。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關於B肝治療性疫苗的研製已經到了上市前的最後階段,這為無數B肝患者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
    B肝在研新藥多疫苗進展,表面抗原下降受限,簡介藥物化學學科簡單來講,藥化需要對藥物結構以及活性深入研究,利用所學化學知識來確定所需要開發藥物,並從分子層面深入研究其在體內作用機制。從全球慢性B肝新藥開發方向,以宿主固有免疫或適應性免疫作為靶點,一直被藥物學家長期跟蹤,從理論上該方向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但目前也有許多研究藥物遇到一些開發瓶頸。前期已經普及了多種蛋白質/肽疫苗、活載體疫苗、DNA疫苗,我們再介紹一些尚處於臨床研究的基於DNA疫苗開發的在研B肝新藥。
  • Nature:新研究為開發更好的流感疫苗提供了新見解
    在以前的流感季節中形成的部分免疫力---無論是通過自然感染還是接種疫苗---可能會干擾身體對新疫苗的反應,以至於接種疫苗主要是提高對以前流感病毒毒株的識別能力,但幾乎不能產生對抗新流感病毒毒株的能力。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 B肝關鍵靶點免疫調節劑Tα1,詳解作用機制,促進缺陷重新建立
    B肝關鍵靶點免疫調節劑Tα1,詳解作用機制,促進缺陷重新建立 簡而言之,Tα1的作用機制被科學家假設與它的免疫調節活性有關聯,目前,已經證明
  • 我國醫學專家開始嘗試B肝免疫治療新途
    記者3月6日在全國慢性B肝治療進展研討會上獲悉,中山大學醫學院在國內率先對白介素-12進行研究,以白介素-12為佐劑的 治療性疫苗已在廣州市科技部門立項,專家認為,白介素-12等免疫製劑將開闢我國B肝免疫治療新途徑。
  • 德國學者研製出或可口服/皮下使用新型治療性B肝疫苗
    目前全球約有2.57億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約有88.7萬人死於HBV感染,其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病死率分別佔30%和45%。據估計,我國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約有7000萬,其中慢性B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3000萬。慢性B肝病毒感染已成為我國及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 對宮頸癌疫苗、B肝疫苗、帶狀皰疹疫苗 我們有哪些認知誤區
    「很多人對於HPV疫苗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價數越高,防癌係數越高,但實際上目前我國已批准上市的四種HPV疫苗,無論在免疫原性,還是預防16型、18型HPV相關宮頸癌的效力和效果方面均無差別,都可預防大多數的宮頸癌,應該在第一個感染高峰年齡段(15-24歲)到來之前儘早進行疫苗接種,勿錯過最佳接種時間,年齡越小,越早獲得保護。」隋龍說。
  • 中金:疫苗行業迎來產業升級新時代
    結合疫苗v.s.多糖疫苗:多糖疫苗由於無法誘導人體內的細胞免疫應答,因此免疫原性較弱,對2歲以下兒童通常無法產生理想的效果;結合疫苗可以將多糖抗原結合至蛋白質載體,能增強多糖抗原的免疫原性,並形成免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