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而言,飲食是三餐之需,飲食文化是一世之用。唐代日常飲食之豐富超過了國外媒體的想像,不是簡單粗暴地吃蟑螂就可以代表的。
武則天在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躺槍」了。
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1月20日播出的一款節目上,竟然出現了外國人扮演的「武則天」擺弄姿態,吃蟑螂、竹鼠、海蜇、黃蜂幼蟲等「食物」的畫面。這引發了當地華人的強烈不滿和廣泛投訴。
經查詢,該節目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兒童頻道CBBC製作並播出,名叫《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爭議片段出現在其2015年播出的第六季第二期第11分鐘至第13分鐘。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節目旨在用喜劇的視角向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展現「歷史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作為一部所謂「教育片」,其中的畫面充滿了對中國的醜化和污衊。有網友譴責,「扮黑臉」的時代過去了,所以開始「扮黃臉」,這不是種族歧視是什麼。
今天這篇文章就為一些別有用心的編劇和導演們科普科普,唐代中國人到底吃什麼。
武則天(624年-705年),在位時間為公元690年到705年。
彼時的中國,正從「初唐」邁向「盛唐」。
恩格斯曾說 : 「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 」
一方面,農業的積累和發展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礎;反過來,唐人「吃得飽」、「吃得好」,則正是那一段時期,古代中國物質和精神文明極大發展的生動寫照。
唐人吃什麼這個問題,可就有的聊了。
食材是自然的饋贈。
不妨就從蔬菜說起。
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唐代社會,穀物和蔬菜是唐人飲食的兩大主體。
唐代的園圃種植業非常發達,已經成為了蔬菜供應的主要來源。
形象地說,唐代的農田耕到哪裡,蔬菜便會栽種到哪裡。
「香稻熟來秋菜嫩 ,伴僧餐了聽雲和。」陸龜蒙的詩,便是唐代田園景象最樸素的寫照。
唐人孫思遺在《備急千金要方·菜蔬)中,列明品目59種,其中屬於食用蔬菜者高達40種。
葵菜、韭菜、水芹、蕪菁 、芥菜、芋頭、荷藕、蕹菜(空心菜)的食用極其普遍。
「七月亨葵及菽」,出自《詩經·豳風·七月》 上海博物館藏
漢代以後,不少外域蔬菜裝進了中國人的「菜籃子」。
到了唐代,胡瓜(黃瓜)、崑崙瓜(茄子)、波稜(菠菜)、萵苣等外域蔬菜的種植和食用已經相當普及。民間也亦復如是,杜甫的詩中就有寫:「 苣兮蔬之常,隨事藝其子。」(《種萵苣》)
很多「進口品種」的蔬菜,對於普通唐人而言,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貨了。
作為調口或蔬菜儲備,唐人還有大量的野菜可供在鄉野間採集或者市場上選購。
唐代水濱居民多食蓴菜,山側居民常食蕨、薇。
唐德宗曾「召朝士食馬齒羹」(即馬齒莧菜,語出《唐語林》),唐代野菜的食用已經非常體系化了。
葷素搭配,洗碗不累。
說說淡水產品。
唐代地域遼闊,唐人「靠水吃水」,淡水產品的食用開發已經非常成熟。
在唐代,較為流行的淡水魚有鯽魚、鱖魚、魴魚、鱸魚(產於近海和淡水處,常見烹材)、松江鱸(珍品烹材)等等。
「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 圖源豆瓣網友
還有鯉魚,雖然唐代「鯉為李也」,公元715年和731年,唐朝官廷禁捕、售鯉魚,「賣者杖六十」。但很明顯,鯉魚壓根就沒從唐代人的食譜上消失。唐人走到哪裡,就把炊鍋架到哪裡。
白居易詩云:「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舟行》)
中華美食和中華文明一樣,從來就沒有斷層過。
至於唐代的海產品?蝦和螃蟹自然不用多提。
中華沿海之地物產豐富,怕不是要分一個「東海漁區」和「南海漁區」。
浙江一帶,較為聞名的有淡菜(貽貝)、比目魚、蛤蜊;
在南海一片,鱅魚、蚌蛤、牡蠣,各種魚貝類產品琳琅滿目。
韓愈就曾說:「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筆以椒與橙。」
集美食、賞美景,賦詩唱和,雅懷有概。
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懷有敬意,這才是盛唐氣象。
真不知《糟糕歷史》節目中的「武則天」,來自於製作方臆想中的哪一個世界。
再說怎麼吃——從早餐開始吃唄。
(不配圖了,怕大家餓)
唐代商業興盛,已經形成了東市和西市兩個商業區,餐飲業有了極大發展。
如果穿越到千年前,作為普通市民的你有一件大事大抵和武則天是一樣的:咥飯。
對於唐代居民而言,北方人的主食是餅。如果你住在長安,那麼最方便的就是饃了。
至於是吃烤的還是蒸的,全看你心情。
唐《劉賓客嘉話錄》記載 :「劉僕射晏,五鼓人朝 ,時寒,中路見賣蒸胡之處,勢氣騰輝,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 ,且謂同列日:美不可言!」
簡單來說,就是你上班前攛掇到小攤攤前,買一份熱氣騰騰的早餐,趕在到公司打卡前吃完。一邊吃一邊點頭,用關中話跟身邊的小夥伴誇一句:美滴很!
作為流動攤飯,那就是日常:「滴~您的開元通寶已到帳——我也不知道多少錢。」
對於唐人而言,不僅有傳統的餅,還有新型麵食畢羅。
唐代居民常吃的湯餅 、餛飩、諗頭等食品,商店裡都有。
到了中午,不想回家買菜做飯洗鍋,點外賣啊,送餐上門。
「您的外賣到了。」
蕭家餛飩、 庾家粽子、 韓家畢羅都是月售榜前三哦(《酉陽雜俎》)。
如果你有需要,原地點幾十桌外賣擺宴席,那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兩市日有禮席 ,舉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饌 ,常可立辦也。」(《唐國史補》)
如果傍晚依然要下館子,對於長安的普通人而言,想要social(社交),基本靠酒樓。
一進門,好傢夥。只見:「紅翹鋪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盤初蟄鯉,金鼎正烹羊。」(《全唐詩》)
人聲鼎沸,詩酒嘈雜就不說了,起碼吃的東西不見重樣兒的。
《糟糕歷史》裡面用武則天來醜化中華美食,唐代老百姓肯定第一個不答應。
唐代飲食,色香味俱全,極其講究。
就拿點心來說吧,唐代就有「金銀夾花平截」(剔蟹細碎卷,即蟹膏配麵餅)和「賜緋含稥粽子」(紅色蜂蜜點、淋的粽子)。光聽就這名字,就兩個字:雅氣!
在《糟糕歷史》中,外國製作組臆想的「武則天」吃蟑螂,不知道是用的哪個人物做原型。
但我敢保證,絕對不是包括武則天在內的任何一位中國唐代居民。
唐代時, 中國人會精確地使用調料,除去食物原料中的腥羶之氣,並增加菜餚中的香氣。
唐人常用的調料就有醋、醬、豉、油、椒、姜、蔥、蒜、芥等等。
此外,不同菜餚的處理也不一樣。
吃魚鱠,要加醋,去腥氣;吃羊肉,用胡椒,除羶氣。
唐人已經普遍採用「加熱烹飪」的方法來提高食物中的香味了。
煮熟,對於大多數唐代菜餚是共識。
精耕細作,這是中國農業的特點,也是中華美食的特色。
隨便舉幾個菜名:
生進二十四氣餛飩(造型、餡料各不相同,共24種)
婆羅門輕高面(聽聽這名字,就知道是海納百川,博觀約取的產物)
五生盤(精細加工的羊、兔、牛、熊、鹿)
翻開唐人韋巨源的一本《燒尾宴食單》,那就是盛世長安。
對於中國人而言,飲食是三餐之需,飲食文化是一世之用。
為什麼《糟糕的歷史》會引發眾怒?
因為作為一部面向青少年的「教育片」,它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
不僅僅不尊重中國人民、中國文化,同樣不尊重歷史事實,不尊重最基本的常識。
據了解,該期節目的主題為《Awesome Alfred The Great》,講述英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生平,照例是「戲謔的口吻和幽默輕鬆的風格」。
節目旁白裡卻說,「阿爾弗雷德戰勝了維京人,但是卻沒有烤焦的蛋糕可以吃。而在同時期的中國,人們供奉給女皇武則天的食物,怎麼形容呢?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啊。」
然後放上幾個八竿子打不到的「食物」,把古代中國尬黑一下。
就這?
不論是製作它的英國廣播公司(BBC),還是播放它的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它們能讓這樣一部充滿歧視、偏見和醜化的節目,竟能公然出現在電視節目上,面對世界觀眾。
這一點都不可笑,甚至很可悲。
作為媒體,它們連最基本的常識和素養都沒有,這才是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他們蓄意醜化的是中國,丟掉的卻是自己的底線和信譽。
參考資料:
王賽時.中國烹飪研究.唐代飲食中的蔬菜
王賽時.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唐代飲食中的淡水魚、唐代飲食中的海產品
劉樸兵.農業考古.試論唐宋飲食美學的發展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