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後,國內影視專業越來越紅火,開設影視專業的院校也越來越多。據統計,國內開設影視類專業的院校有300所左右。2010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要求。因此,研究影視業較為發達的法國,無疑將對我國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影視人才具有借鑑作用。
四個重要階段
自從1926年法國建立第一所電影學院路易·盧米埃爾電影學院(ENS Louis-Lumière)以來,法國的影視學科開始發展,法國高等影視教育經歷了初創時期、復甦時期、大學潮時期和學制改革時期四個階段。
初創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工業、手工藝和攝影業的自我保護,年輕人很少得到專業培訓機會。與此同時,藝術家們也不願意培養未來的競爭對手。正是在這樣的工業和商業背景下,1926年法國建立了第一所電影學院:電影與攝影技術學院(?魪cole technique de photographie et de cinema,ETPC),也就是現今的路易·盧米埃爾電影學院。
復甦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法國高等教育破壞是巨大的,受蘇聯計劃經濟啟發,法國於1946年成立了以莫內為首的國家計劃委員會,該委員會認為: 「不能把教育簡單地看作是『消費』,還應當看到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應把教育作為一種『投資』。」從1950年到1957年,法國教育經費比例從6.65%上升到10.3%。同時,教育改革的訴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法國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影視院校進行了四個方面改革:傳統高等教育體制轉向高度集中統一體制;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強化同產業部門合作;積極培養多學科、多職業、有能力、有效率的新型人才。
大學潮時期:從1960—1967年,法國大學生人數平均每年增長4萬人左右,在這7年間,法國大學生總數增加了1.5倍,大學面臨著學生人數激增的危機。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法國政府在短短幾年間建立了20餘所大學。在不斷擴大大學規模的同時,大學的管理制度並未相應地進行改革,這使得法國高等教育危機日益加劇。最終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改革,這次改革主要有三項原則:自治、參與和多學科。自治,即建立能夠確定自己的培養目標、組織機構及其運行機制的大學。參與是指新型學校的所有成員都可以通過其在各種委員會的代表,對大學當前的工作和未來的發展提出意見。多學科意味著在同一學校集中多組學科。在此背景下,法國高等影視院校也不得不做出相應改變。
學制改革時期:大學校系統與大學系統共同構成了當前法國高等教育體制結構。不同的招生方式,不同的課程安排,不同的就業市場,阻礙了法國高等教育發展。為了逐步縮小差距,法國高等教育改革委員會主席阿達利向教育部長阿萊格爾提交了《構建歐洲高等教育模式的報告》,提出了法國高等教育新的改革思路。該報告建議,未來法國高等教育設3個基本文憑:「學士 (Licence),碩士(Master),博士(Doctorat)」為基礎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按照新學制,大學將依照歐洲認可的共同結構,即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形式組織教學和頒發學位。而大學校系統還是按原來的「2+3」學制,也就是2年制的大學預科班,經過嚴格的入學選拔考試,進入3年制的高等專業大學學習,畢業可獲得專業文憑。法國高等影視院校也進行了教育課程體系劃分。
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相對於傳統學科,影視學科在法國發展歷史不長。法國影視教育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慢慢走向成熟,並培養了一批在世界電影史上有影響力的影視工作者。總結法國影視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相結合。法國「大學校」系統奉行精英教育,以培養精英為主,每年招收學生少,而教師數量多,幾乎是一個學生面對幾個老師,成才率也高。以法國高等國家影像與聲音職業學院(La Femis)導演係為例,每年只招收6名學生,而導演系老師,包括外聘老師有20—30人。相反,法國的大學奉行大眾教育,招收學生多,而教師數量少。由此可見,法國「大學校」的精英教育與大學的大眾教育相結合,既有很高的成才率,又做到了全民教育。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國影視教育對學生有兩種培養方向:一種是綜合性大學側重於史論批評研究,另一種是「大學校」偏重實踐教學。以法國高等國家影像與聲音職業學院為例:入學前,學校要求學生有很強的電影理論、電影美學及電影史知識。入學後,學校以工作坊和授課的形式進行電影教學,既強調團隊協作能力,也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出90%的法國電影人。
第三,職業人才與科研人才相結合培養模式。為了讓學生能更順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法國高校設立了專門的職業(Professionnel)學位和研究 (Recherche)學位。當學生完成第一年碩士學習後,可以選擇「研究碩士」(Master recherche)或「職業碩士」(Master professionnel)進行第二年的碩士學習,學生只有在修完了「研究碩士」後,才能獲得國家頒發的碩士學位文憑,申請博士學位。而申請攻讀「職業碩士」的學生,在獲得碩士學位文憑後即可就業。由此可見,法國高校在學生一入學就把學生的職業規劃納入了教育體系,充分體現了法國高校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目標。
第四,靈活的分流制度。法國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分流出現在招生環節。根據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學生要麼進入「大學」的大眾教育,要麼進入「大學校」的精英教育,同時一部分學生進入職業教育。第二次分流出現在本科培養結束階段。本科培養結束後,學生可選擇進入劃分更為細緻的專業深入學習或就業。第三次分流出現在高等教育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碩士階段,學生畢業後可選擇繼續深造獲得博士學位或者進入就業市場。法國高等教育的分流制度還體現在法國大學生較為寬鬆、自由地轉換學校、專業等方面。
第五,合作辦學模式。二戰後,法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策略是:高等學校必須同產業部門合作,合作辦學便是高校與產業結合的產物。合作辦學有很多優點:首先,大學的理論優勢與企業的實踐優勢相結合,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才能的優秀人才。其次,強強聯合辦學,原本強大的師資可再度利用,聯合社會資金幫助培養人才,實現多贏。最後,合作辦學可以強化學生的流動性,更有利於學生將來的擇業。
第六,建立「碩士後」項目計劃。在法國,藝術類院校沒有博士文憑,一些藝術院校會設立「碩士後」(Post-diplome)為期1—2年的後文憑學習計劃。設立這個計劃的原因是:由於一些剛畢業的藝術創作類學生面臨找不到工作,又沒有和各種藝術展覽、策展人接觸的機會,「碩士後」計劃提供與藝術領域接觸的各種機會給這些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認識策展人和專家,走出藝術生涯的第一步。
完善影視人才培養機制
通過對法國影視教育歷史回顧和特點總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要想培養多層次、全方位影視人才任重而道遠。為了促進我國影視人才培養,特別是國際化影視人才培養,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改變教學觀念,準確定位教學培養目標。重視對影視教育的理論研究,同時把藝術教育看作是提高全民藝術素質的基本任務。其次,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方面,要實行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電影是一門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科,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多拍攝、多做練習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電影人。因此,各高校應該加大實踐課程的分量,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借鑑國外的經驗,比如聯合培養文憑的建立、「碩士後」計劃的建立等,讓學生走出象牙塔,真正進入行業,在工作中學習。最後,加大政府和社會對教學資源的投入,尤其重視對教師資源、課程資源的優化和調整。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培養我國影視人才的首要任務。總之,我們應多層次、全方位地改革影視教育,為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奮鬥。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