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9日 09: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有多久了?夜晚沒有蛙鳴,清晨沒有雞啼,睡夢中不會傳來狗吠,暗夜裡不會划過螢火……近日,夜宿臺南市白河區「三叔公的家」,從鋼筋水泥中重回土地的懷抱,領悟臺南鄉村深藏的生機與啟示。
「三叔公的家」是一家民宿,類似大陸的「農家樂」,雖然不比星級賓館,但衛生條件絕對上星。地板擦得閃閃發亮,衛生間一塵不染。
「三叔公的家」面對窄小的鄉間水泥路,其餘三面都是稻田、蓮田,躺在床上,蓮花、水鳥盡入眼中。主人知道田地的優美和價值,裝飾門口櫃檯的是一把稻穗,屋前開兩方小小的蓮池,前後兩排房子間是一大片草坪,一棵小葉欖仁樹在草坪上撐開綠蓋,屋簷下散放著木桌條凳,供客人進門前換拖鞋或泡茶、看風景、聊天、發呆。
白河產蓮,「三叔公的家」開出的飯也離不開自家的蓮田,蓮子飯、清炒蓮梗、蓮子蒸肉、蓮子燒白蘿蔔、幹炸藕片,又端上來一條魚,「這回沒蓮了吧?」主人笑:「是用藕粉勾的芡。」臺灣近幾年推動農村轉型,但並不是簡單地模仿城市,而是深挖當地的資源,包括土產、民俗、老房子,重組整修,推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三叔公的家」便是一例。
比如「三叔公」這個名字便有深意,因為臺灣的生育率連年降低,少子化令「三叔公」這樣的稱呼越來越少,民宿主人的父親被鄉人稱為「三叔公」,民宿便以此命名,記錄傳統農業社會,給都市人新鮮的感受。民宿不設卡拉OK、撲克、麻將這些城市消遣,只準備了泡茶桌和自行車,客人騎行鄉間,穿越稻田瓜棚,晚霞在天,荷風傳香,在田野間放空焦慮與妄想。
「三叔公的家」雖然屋內整潔方便,但走出門如一般農家不設照明,記者於夜色裡在大門口猶豫,坐在簷下的一位中年人在背後說:「貴賓,出門可以看到螢火蟲噢。」言外之意黑暗裡沒有危險。我謝過他走入暗夜裡的鄉間小道,蛙聲唱和,宿鳥驚飛,一團團樹木的黑影深深淺淺,沒走出20米,只見星星點點的螢火蟲從樹影裡、稻田上、小路上飄起,有的幾乎伸手可及,這些文藝電影裡愛用的畫面變成實景,再麻木的人都會起如夢如幻之感。
但鄉村的生活並非桃花源,自古至今,海峽兩岸,農民土裡討食,最是艱辛。「三叔公的家」因為地處農田,有潮溼和水田的腥味,還有一種我分辨不出來的氣息,是肥料?是植物腐爛?說不清楚。還是同行的臺灣朋友聰明:「就是鄉下的味道。」對!臺南的白河雖是蓮鄉,但並非詩詞裡的十裡荷花、戶戶珠璣,它有著屬於鄉下的味道,雖然並不怡人,但真實,提醒我們生活的根本所在。
「這家民宿應該加入生態導覽的內容,夜晚帶領大家去認什麼蛙在叫,什麼鳥在飛,什麼香味來自什麼花。」同行的蔡先生是高雄人,一路上教大家辨認各種樹葉,給大家講蛙、鳥、魚的知識。他說:「只有了解自己的土地,才能真正愛它。我們的土地不屬於我們,是我們從子孫那裡借來的。將來還給他們的時候,不能是有毒的,物種滅絕的。如果別的物種都死了,人也就活不下去了。」
最愛後代的方式,莫過於留給他們一片沒有汙染的天地。臺南一夜,蛙聲一片,螢火點點,令人放飛思緒,上天入地,關於生命,關於土地,關於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都市的夜是技術的,鄉村的夜生機盎然。(陳曉星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