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幸得學校「雙一流」獎學金的資助,我於2020年1月至6月在瑞典隆德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交流學習。但未料到的是,席捲全球的疫情使原本的計劃和期待被打破,海外抗疫成為了我這段留學生涯的關鍵詞。
在最冷的時候抵達,在最溫暖的日子離開,經歷了瑞典的冬夏,雖然只有短暫的6個月,卻讓我對這個在疫情中處於風口浪尖的北歐國家的文化有了一些見識。身處異國也更能目睹祖國的強大,感受到祖國飄洋過海的惦念,這也是疫情帶給我的特別禮物。」
作者簡介
陳銳達
國際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
2020年1月至6月獲學校「雙一流」獎學金資助赴瑞典隆德大學交流學習。
Lagom:not too much, not too little
隆德大學坐落在溫暖而溼潤的瑞典南部斯科納,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隔峽相望。儘管瑞典和丹麥同為北歐國家,經厄勒海峽大橋自由通行,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裡,卻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方式。歐洲疫情爆發後,丹麥率先關閉邊境,並關閉商店和學校,而瑞典沒有採取任何封城措施或禁令,而是採用「群體免疫」的方式對抗病毒。
曾看到網上的一句話,北歐人是天生的孤獨症患者,到瑞典之後也算深有體會。即使是冰冷的雨水刺痛脊背的冬日,人們也不願意擠在公交車站的雨棚下躲雨,陌生人之間似乎約定俗成地保持著天然的社交距離。如果不是在公交車到達時都往站牌下挪動並排成一隊,你不會想到那個站在距離車站兩三米外地方的人是在等公交車。一位瑞典同學告訴我,瑞典人其實不是冷漠的,而是在友好中包含著對私人空間的尊重。這種觀念似乎使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的倡導十分起作用。疫情期間宜家的廣告上是瑞典老年人坐在自家門口與對門的鄰居一起喝咖啡。
與天然的界限感同源的,是瑞典人對生活的態度,「Lagom」被現代瑞典人奉為精神生活準則。這個詞被解釋為「not too much, not too little」,寓意瑞典人追求適度中庸的生活方式,不必登峰造極,也不能碌碌無為。瑞典人不是不愛工作,而是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清楚,用固定的時間高效的完成工作,然後用更多的時間專注於享受生活。北歐的極簡主義也不是絕對的減法,不是嚴格的黑白灰,而是恰到好處和感到舒適,他們是「差不多先生」。所以,這或許可以解釋瑞典政府始終沒有採取強硬的封鎖措施,而只是倡議進行自我隔離,並且只關閉大學,沒有關閉幼兒園的原因。
教學樓前面的雕塑被戴上了口罩
只有你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
2020年對於海外學子而言註定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受疫情影響,隆德大學也從3月18號開始全部實行網課。在完成第一階段課程的最後一堂課後,我也「迎來了」居家隔離的日子。這節課也仿佛成為了結業慶祝的提前演習,只是氣氛稍顯沉重。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學因為疫情而選擇提前回國,很多人甚至是提前一天做的決定。告別來得太突然,還沒來得及準備香檳和鮮花,就在肢體接觸僅限於手肘互擊的情況下互相道別。有些同學早已踏上歸程,還有些同學因為探親或旅遊而困在某個國家無法出境。這也是我最後一天在隆德的教學樓上課,一切似乎都戛然而止。最令我動容的,還是義大利教授的一席話。
此前不久,義大利疫情爆發,繼而封城封國,而教授的父母還在義大利。以往隨時可以見面,現在卻成了奢望。教授說,她很擔心遠在義大利的母親,但卻無能為力,情動時甚至眼裡閃著淚光。教授也很關心我的去向,詢問我是否選擇回國。面對歐洲消極的抗疫態度,她說:「只有中國人和義大利人知道疫情的嚴重性,中國還援助了我們,只有我們能互相感同身受,我們是在一起的。如果你有任何困難請隨時聯繫我。」
結課後在法學院門口的合影
從教室出來後,我又到超市多買了一些食物和日用品,當然廁紙已經好幾天沒貨了。因為了解國內抗擊疫情的情況,我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畢竟下一次來市中心時,已經是離開隆德前去圖書館還書的時候了。最近,草長鶯飛的日子即將來臨,室友「精闢」地總結道,學校關閉前隆德每天都在下雨,從開學到現在出太陽的日子屈指可數,而自從開始隔離生活後,幾乎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但是,日子總要繼續下去。所以,為了不浪費這大好春光,我們在公寓陽臺上支起了餐桌,與彼此和陽光作伴,開始我們的隔離生活。
我所在的公寓樓是學校的留學生公寓,居住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瑞典人佔少數。我們大多住在合租公寓,共用一個廚房。雖然疫情期間樓裡已經空了一大半,但幸運的是,我的室友大多選擇留下並且遵守14天的隔離建議,我也因此而獲得與他們更多朝夕相處的機會,這樣的經歷也是獨一無二的。唯有加拿大室友被迫中斷在芬蘭的旅行,提前回國。最後一次記憶還是她在經歷多次航班取消後坐輪船回瑞典,又坐了一夜火車回隆德,疲憊的樣子。
其他室友分別來自印度、澳大利亞、西班牙和法國,他們身上既有他們所屬國家的文化符號,又有其鮮明的個性。隔離期間,我們除了外出採購之外,幾乎沒有與外界人員往來。定期大掃除,用熱水和洗手液洗手,最大限度保證了集體宿舍的安全,有趣的是大家的手都不約而同的被燙得通紅。為了給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色彩,我們布置了公共空間,添置了沙發,還在陽臺上種起了大蒜。隔離的日子裡我們互相激勵,一起分享各自國家的美食,一起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電影分享夜,彼此的心逐漸交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開展了小範圍的外出活動。由於瑞典地廣人稀,擁有近三分之二國土面積的森林,踏青和遠足成了我們主要的戶外活動。
加拿大室友最後一天在宿舍的合影
疫情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慢更簡單了,也讓身處歐洲的我看到了不同國家的人對待疫情的真實態度,其中不乏刺耳的聲音,但更多的是互相體諒和攜手。留學生公寓就像是全球抗疫的一個縮影,每個人應對疫情的態度都不同,又互相理解和合作。
雖然受疫情影響學校改成了網絡授課,除了不能面對面交流之外,該有的課程和網絡研討也不會少。我參與的課程正好是為留學生開設的,原本應該在一個教室上課的同學很多都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因此除了留在瑞典當地的學生外,大家都克服著時差,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同上一門課,而我們的交流和討論並未因此而受到影響,甚至兩個小時的網絡研討課成為我們每天翹首以盼的社交活動,大家在此時仿佛打開了話匣子,討論的熱烈程度並未被澆滅。
害怕和擔憂是有的,特別是當手機裡充斥著各種天價機票信息的時候,還有國內家人朋友「定時」噓寒問暖的時候,反而讓我覺得焦慮。儘管如此,親友的鼓勵,室友的陪伴,還是讓我的心越來越安定。在足不出戶的日子裡,我完成了論文,看完了以前一直想看卻沒時間看的電影,每天固定做半個小時的鍛鍊,學會了用速凍食物和老乾媽取悅自己。疫情讓生活節奏變得很慢,但每日看著窗外的樹慢慢抽芽、伸展,從光禿禿到鬱鬱蔥蔥,我仿佛在與它一同成長。
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裡
口罩早已在春節前後脫銷,我走遍隆德大大小小的藥店,才勉強買到10個口罩。開始隔離後便儘量減少出門次數,重複使用口罩。然而,回不了國的焦慮和買不到口罩的恐慌還是在留學生群體中蔓延,還有人藉機兜售起天價口罩。
3月20日,我收到了中國駐瑞典領館聯合學聯派發的口罩。雖然每人只能分到三個,但攥在手裡就像拿到護身符一樣,感到祖國就在身邊。4月13日,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的健康包如期而至,通過學聯和宿舍志願者派發到每個人的手中。領到健康包的那一刻就像在領獎一樣激動。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實力和民族凝聚力,關切著每一位海外遊子,盡最大努力給予留學生幫助,此刻的我覺得自己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室友還在為買不到口罩而苦惱的時候,我已經糧草充足。為了讓大家都減少互相感染的風險,我也將祖國的禮物與室友分享,在他們出門購物時遞給他們一個口罩,並自豪的說,這是來自祖國大使館的關懷。「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裡」,健康包承載著祖國家人的關心,即使是相距千裡,血脈和親情也永遠不會斷絕。從未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從哪裡出發。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
中國大使館發放的健康包
我開始想念她了,從買到一張回國機票時起。疫情期間留學生的安全問題和是否有必要回國的問題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我也曾常常因此而擔憂、猶豫過,但最後還是選擇留下來完成學業。現在回想,依然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室友的陪伴、親人的鼓勵、祖國的關切讓我倍感安慰。而相對於無法按時回國或周圍環境惡劣的人來說,我更是幸運的。五月份,在六月航班安排出來後,我搶到了一張從斯德哥爾摩回國的機票,機票日期正好是籤證到期的前一日,這是何其的幸運。
此時,我開始回想起在瑞典的點點滴滴,從剛到時的激動和新鮮感,到國內疫情爆發時對家人的擔憂,再到疫情蔓延至歐洲導致停課和空城,自己也身陷困境,又在祖國和師友的關心和陪伴下,完成了一場特別的交換之旅。在平安落地天津的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也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赤子情懷。當檢疫人員全副武裝上機檢查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我熱淚盈眶。
公寓不遠處的油菜花田
從瑞典離開的那天正好是一年一度的仲夏節,是一年中最溫暖的日子,也是夏日的高潮。我從隆德坐五個小時的火車前往出發地斯德哥爾摩,越過草地、森林、湖泊,目睹北歐之都一如往常又稍顯落寞的節日氛圍,反覆回想起那些從冬令時跨到夏令時的日子,和她說再見。
法大微信 【第20201021期】
內容來源:新聞中心
文:陳銳達
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黃雨薇
來源: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