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得鐵橋」
「可以不要拆嗎?」
譚兵 攝
上周,江門鐵橋
將被整體拆除的消息公布後
很多居民都表示不舍和留念
不少人也回憶起曾經的經歷
……
-往期報導-
再見!陪伴江門街坊30餘年的這座天橋將拆除!你走過嗎?
鐵橋通了,上班不用坐船了
20世紀80年代
在如今江海區江南路一帶匯集了
味精廠、水運公司、棉紡廠等眾多企業
「在這些企業上班的很多人,家就在今天的蓬江區這邊。」今年60多歲的周忠東說,「鐵橋沒有建成前,每天上下班靠的就是擺渡。因為來往辛苦,有些人就不願意到南岸的企業上班。」 隨著1984年江門鐵橋建成投入使用,河兩岸之間來往方便多了。「那時候河的南岸工廠多,人們也願意到那邊上班了。」周忠東說。
郭永樂攝
儘管過去了30餘年,市民張錦良對鐵橋開通仍然印象深刻:「1982年、1983年那時候,我老婆在河南上班,我們家在河北這邊。沒通鐵橋時,老婆每天都是坐擺渡上下班,很麻煩,她有幾次都說不想去那邊上班了。後來,通了鐵橋,她再也不提不去上班了,上班勁頭可足了。」
郭永樂攝
攝影愛好者很愛拍這裡
「剛開通時,人特別多,特別熱鬧。」老居民林叔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市民出行方式主要就是騎自行車、走路,鐵橋建成後很方便。橋上還安了燈,一到晚上就會開,方便居民行走,也成為河上一道景觀,鐵橋夜景也曾是江門風光特色之一。」這裡也因此成為攝影愛好者常拍的景點之一。
郭永樂攝
攝影愛好者曾姨
學習攝影有10餘年時間了
這座鐵橋被作為拍攝對象拍了很多
曾衛真攝
曾姨說,為了拍好江門鐵橋,每年她都要選擇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拍攝點來拍照。「有時候在橋旁邊,有時候要站到遠處五邑城樓頂。」她說,「有一年中秋節,為了拍月光下的鐵橋,我下午就開始到周邊選拍攝點,一直等到深夜,才拍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照片。」
這座橋曾在國內拿了個第一
作為江門鐵橋建設的親歷者
時任江門市建橋辦公室副主任的關耀松
對這座橋有著更深的感情
「當時,江門搞交通建設大會戰,繼蓬江大橋、港口公路(現在的港口路)、西江水廠之後,江門鐵橋是第四個大項目。」他說,「鐵橋的設計團隊曾經參與過南京長江大橋的設計。而且,江門鐵橋是當時國內跨度最大的城市跨河人行鐵橋。」
彭偉宗攝
回憶起當時江門鐵橋建成投入使用的情景,關耀松非常激動。「投入使用剪彩那天,河兩岸人山人海,人們開心啊。」他說,「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有一位老人已經90多歲了,在她的要求下,那天家人專門帶她到現場,在橋上走了個來回。」
拆除江門鐵橋是
綜合多方考慮後的選擇
雖然,江門鐵橋承載了
許多江門人的記憶與過去
但是,市城管局等方面表示
由於建橋使用鋼材的質量標準不高
隨著時間推移,鐵橋逐漸老化
以及存在安全隱患等
經過綜合考慮
整體將其拆除是最好的選擇
市民用手機錄下江門鐵橋作為紀念。郭永樂攝
江門鐵橋於1983年12月開工建設
1984年9竣工投入使用
當年建橋使用鋼材的質量標準不高
隨著時間推移,鐵橋逐漸老化
根據專業檢測單位檢測評定:
橋上部結構動載實測剛度較小,振動響應較大,承載能力及使用性能逐年下降,結構老化嚴重;主橋鋼杆件、節點板、鋼支座、連接螺栓(高強螺栓和精度螺栓)等普遍鏽蝕,螺栓鏽蝕削弱面積超過15%,結構受力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下部結構基礎衝刷、掏空嚴重,部分樁柱傾斜,橋梁總體處於危險狀態。
郭永樂攝
2011年
江門鐵橋就被評定為危橋
2013年
可供人車通行的勝利大橋建成後,江門鐵橋的通行功能也被替代
2014年
江門鐵橋實施全封閉管制,禁止行人通行
此外,市城管局提供的材料顯示,此前,相關方面已經多次提出要對江門鐵橋進行加固維修,不過,多次招標都沒有單位願意投標。「就是覺得加固維修這座橋成本高,風險大,又沒有太大的價值。」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介紹。
江門鐵橋與勝利大橋。彭偉宗攝
江門鐵橋不屬於文物
「鐵橋夜景」曾是江門特色風光之一
那麼
江門鐵橋能否被納入文物標準?
將如何保護?
彭偉宗攝
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文化遺產科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文物有著規範的認定標準
江門鐵橋尚未達到標準,並不屬於文物
江門鐵橋
走過30餘年的風風雨雨
你和它曾有過怎樣的故事?
來源:綜合自江門日報 (記者/嚴建廣、張華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