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是打小就學會的生存技能,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本能。
小孩子一哭,大人就過來了,特別是媽媽,會給吃的。
為什麼不找爸爸呢?因為爸爸可能上班去了,或者找了爸爸還要等他找來媽媽,我們的需求沒有那麼快得到滿足,於是我們獲得一個經驗,先找媽媽。
後來,我們逐漸長大,開始上學,接觸社會。
有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故技重施,在同學老師面前嚎啕大哭。
不過,這個辦法似乎並不像以前那麼奏效了。沒有人會願意跟一個動不動就哭的人在一起。
也許你會說,這麼大個人還哭鼻子,怕是個傻子吧?
你別說,就連成年人的職場辦公室裡,也有不少人碰到領導說兩句,就哭起來的。
確實是挺傻,因為他們還在沿用嬰兒時期的經驗,以為哭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得到資源,但在辦公室裡,哭的結果,很可能最後是你被請出辦公室。
經驗並不能每次指導行動都奏效,我們需要更高級的系統來獲得更有效的行動。
體驗式學習大師大衛·庫伯曾在他的著作裡提出一個體驗學習的概念。
他把體驗學習闡釋為一個體驗循環過程:具體的體驗——對體驗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動實驗——具體的體驗。
如此循環,形成一個貫穿的學習經歷,學習者自動地完成著反饋與調整,經歷一個學習過程,在體驗中認知。
概括來說,就是從行動歸納出經驗,把經驗升華為規律,再用規律去指導行動,這就是「經驗學習圈」理論。
經驗學習圈
經驗學習過程包括四個階段所形成的循環結構,即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和積極實驗。
▶ 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
▶ 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
▶ 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
▶ 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去。
這個循環結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簡單點說,就是「行動-經驗-規律-行動」,這個結構缺少任何一步,都可能讓我們陷入「假性學習」的陷阱裡。
比如,像上述「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例子,就是典型的靠經驗而不總結規律的方式。
從行動中總結經驗,就盲目地持續用於下一步行動,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小循環裡。
或者,不總結經驗,也不歸納規律,只是勇往直前的行動派,我們常說,這些人一直在瞎忙,很難從自己的圈子裡有所突破。
學習的起點或知識的獲取首先是來自人們的經驗,這種經驗可以是直接經驗即人們通過做某事獲得某種感知,或借用哲學的術語說,就是「對世界圖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
當然也可以是間接經驗。
因為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將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經驗」過一次。
有了「經驗」,學習的下一步邏輯過程便是對已獲經驗進行「反思」,即人們對經驗過程中的「知識碎片」進行回憶、清理、整合、分享等等。
把「有限的經驗」進行歸類、條理化和拷貝。
然後,有一定理論知識背景和一定理論概括能力的人便會對反思的結果從理論上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這個過程便進入了學習的第三階段——「理論化」。
如果說前面兩個階段是知識的獲取的充分條件,那麼,這個階段的學習對於知識的獲取則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條件。
庫伯認為,「知識的獲取源於對經驗的升華和理論化。」
理論化階段,學習者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要將過去的分析框架即類似於某種「應用程式」從大腦「存儲器」中暫時「打開」,對反思的結論即相關文本進行處理,得到人們所希望得到的結果。
學習圈的最後一個階段是「行動」階段,可以說,它是對已獲知識的應用和鞏固階段,是檢驗學習者是否真正「學以致用」,或是否達到學習的效果。
如果從行動中發現有新的問題出現,則學習循環又有了新的起點,意味著新一輪的學習圈又開始運動。
人們的知識就在這種不斷地學習循環中得以增長。
也正因為學習圈中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總結經驗,理論升華,行動驗證缺一不可,所以庫伯也同時提倡大家要保持開放式的學習氛圍,避免把學習看做自身孤立和封閉的行為,閉門造車是不可取的。
只有當學習者之間交流、溝通,相互啟發,分享知識,每個人的學習圈才得以不斷擴大,增加信息流動,讓不同的學習者的各種觀點,在思想碰撞中增長。
由於每個人的內在性格、氣質的「差異性」,以及生活、工作閱歷、教育知識背景的「差異性」,從而導致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的「不一致」。
庫伯的學習圈理論,同時也將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大致的分為四類:經驗型學習者、反思型學習者、理論型學習者和應用型學習者。
庫伯認為,這四種類型的學習風格不存在優劣的價值判別,它們之間有一定的互補性。正因為如此,在設計教育和培訓項目時要考慮到這種差異的存在。
當老師或培訓師在設計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時,可以借鑑經驗學習圈理論的指導。
依照讓學生獲得體驗——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過渡上升到理論知識——引發學生將學習所得應用於實踐這樣的4個步驟設計並實施課堂,從而確保這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學習成果保留的時間更長,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養成有效的行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