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筆記分享: 閱讀圈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筆記來源於鯤翼學院專家直播間羅少茜老師的講座。
直播回看地址:
閱讀圈活動(reading circles)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英語文學教學活動。其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意義為中心,其目的是激勵學生閱讀、思考、聯繫自身、提問分享,從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1.側重閱讀技能(信息獲取和理解)訓練,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
2.忽視對學生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的鍛鍊。
3.忽視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
4.無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始終處於被動閱讀者的角色。
2017版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課堂中實施閱讀圈能更好地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鼓勵學生合作。
下圖為高中英語課程標準P192 閱讀圈的教學案例。
羅老師也在直播中提到「教閱讀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
1.使學生享受閱讀
2.培養批判性思維
3.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4.培養學生的情感反應
5.賦權學生: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自主提出問題等
6.培養終生閱讀習慣、學習能力、合作能力
7.培養課標所強調的核心素養
將學生分為6人組: Discussion leader, summarizer, connector, word master, culture collector and passage person.一組同學閱讀同一故事,每個人負責一項工作,有目的的讀,還要與組內同學討論、分享。課文比較長的話可以提前發給學生,學生課堂上討論。
目標: 要求學生read--think--connect--ask--connect,讀了思考,問問題,並聯繫生活實際和文化。
1.Discussion leader:提前準備與所讀故事有關的問題,在討論中通過提問來組織和維持討論。
2.Summarizer:用簡短的語言總結所讀的故事,並在小組討論中進行口頭展示。
3.Word master:挑選出新的、重要的或有意思的詞彙和短語,在組內進行分享和討論。
4.Passage person:挑選關鍵或重要的段落進行討論,解釋選擇該段落的原因並邀請其他組員分享自己的見解。
5.Connector:聯繫文本和自身的生活經驗,或以前所讀過的其他作品。
6.Cultural collector:探究故事中的文化與自身文化之間的異同,並邀請其他組員發言。
2. 學生自己挑選閱讀材料,因為他們其實每天都在讀,交給他們任務他們會認真去做,想到一組同學要讀他選的故事,一般學生都很興奮的。
3. 閱讀材料一定要讓學生讀,讀完可以說說自己對材料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改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4. 根據不同特點的材料設計不同的任務活動: 語言很美的,對話多,有趣味的,可以讓學生複述、表演或朗讀;蘊含一定道理、思想性強的,可以讓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閱讀圈活動最適合具有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如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劇本等。但也可以針對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進行適當改編並運用。
5. 高年級不提倡過多視頻,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
學生在任務中起主導作用,參與決策和評價,主動做任務,主動學習。教師不再佔據絕對的中心位置,而是組織者、指導者,促學者和諮詢者(teacher as organizer, observer, monitor, facilitator)。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文秋芳2017):
1. 需要規劃宏觀和微觀教學目標,確保閱讀圈是服務於教學目標的,並實時監控目標的達成,做出適當的調整。
2. 在初次進行閱讀圈任務時,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介紹和培訓,並與學生共同嘗試,使學生對任務的目標,各角色任務和流程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3. 選擇材料、分組、任務布置和小組討論各個具體環節都需要教師發揮積極的組織和指導作用,確保閱讀圈各環節有效開展。
4. 學生討論過程中,觀察學生的任務表現,充當學生的支持者和諮詢者,提供必要的腳手架支持。
1. 提前對學生進行活動培訓,給學生講閱讀圈的好處,學生水平不高的話一個角色一個角色的培訓,一節課一個角色,指示語要簡化。
2. 可以根據文本特點適當刪改閱讀。
3. 可以根據學生語言水平簡化任務描述。
4. 每一輪閱讀圈角色結束之後都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進行角色輪換,以體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閱讀文本,並鍛鍊學生不同的語言能力。
5. 允許學生用中文,但老師可以提供對應英文表達。
講座中羅老師推薦的閱讀文獻李興勇老師的閱讀圈論文,已下載,後臺回復「閱讀」獲取!
相關閱讀:
學習筆記:「拼圖閱讀」與「閱讀圈」教學模式在中高年級的實踐研究
學習筆記:持續默讀SSR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