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劍橋生了哈佛,哈佛生了耶魯,播一遍回放,還原歷史真相:
1701年秋天 哈佛大學校園
一場意外大火,將約翰﹒哈佛的捐贈的圖書幾乎燒了個盡光,只剩一本書還是因為一個學生違反校規帶回了宿舍,這才倖免於難。陳列室昏暗的燭光映照著伊利胡﹒耶魯(Elihu Yale)這位英國東印度公司高級官員的臉上,他神情凝重地看著這本世上僅存的珍品,書皮上註明的藏書時間是1638年,細算起來,約翰.哈佛已離世60多年了,但那小牧師感人肺腑的故事一直縈繞在E﹒耶魯的腦海裡,他已經聽不進去他身旁的清教徒領袖C﹒馬瑟對哈佛大學喋喋不休地抱怨,完全沉靜在對約翰.哈佛的追思中……
英國劍橋大學一角
1638年深秋 查爾斯鎮
約翰﹒哈佛肺結核病讓他整夜難以入睡,查爾斯河畔略帶海腥味潮溼的空氣瀰漫著整個小屋,黃昏的夕陽透過窗戶照在堆滿木屋的書籍上,他望著河對岸成立不久的北美第一所高等學校---新市民學院(New College at New Towhe),感慨萬千。
一年前,剛剛從劍橋大學畢業的他,躊躇滿志,帶著兩大箱書遠渡重洋隻身來到了這片新大陸。靠教會和劍橋大學的資助才勉強讀完大學的他,受到學校和教主的重託,一定要把這些從英國遷移過來的牧師後代培養起來,不能讓他們謝世後給教會留下一批不學無術的小牧師。未曾想,短短的一年就和已經去世的四個姊妹一樣染上重疾,滿腹經綸的約翰﹒哈佛自知來日無多,對著以淚洗面的妻子,趁自己神志清醒,便立下了遺囑,把自己的全部藏書(大約400本)和一半的財產(799英鎊)捐給河對岸的學校。當做完這一切後,約翰﹒哈佛似乎輕鬆了許多。
400多年前,也就是1209年,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出來的教師建立了劍橋大學,和那些先輩們相比,約翰﹒哈佛雖然沒有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親自建一所學校,但也拿出了相當於財政每年撥給學校經費兩倍的數額,還有這些從英國本土跟他一起過來的圖書。而這些捐贈的書籍,是這位只活了31歲的劍橋俊才留給世上唯一的念想。
約翰﹒哈佛做夢也想不到,就在他去世的半年後,校方決定,將這所尚未正式起名的大學命名為「哈佛大學」。
哈佛校園門口
1701年 康乃狄克州
哈佛大學畢業的牧師亞伯拉罕﹒皮爾遜(Abraham pierson),多年來在傳教的同時,一直在為建立一所大學奔波著。他看著英國的清教徒源源不斷來到康乃狄克定居,認為歐洲文明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大學。這一年終於有了結果,康州法院終於同意成立一所教會學校,皮爾遜激動的心情自然難於言表。他建議牧師們從他們的藏書中拿出一部分書籍,作為建校的資本。10月份,經牧師們推舉,亞伯拉罕﹒皮爾遜為教會學校的第一任校長,這位哈佛大學畢業的牧師此時已是兩鬢斑白60歲的老人了,直至67歲去世時仍在校長的崗位上。
哈佛畢業的皮爾遜首任耶魯大學校長
1718年 紐哈芬
紐哈芬的秋天,層林盡染,和殖民時期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交相輝映,宛如一幅寫實主義油畫。E﹒耶魯拉著9捆總價值約562英鎊的貨物、400多本書和英國國王的一幅肖像畫送到這所教會學校。他的義舉,與其說是聽了清教派領袖C﹒馬瑟的鼓動,還不如說受到約翰﹒哈佛的感染。這所遷至紐哈芬的學校雖然已辦了18年,但一直舉步維艱,E﹒耶魯的捐贈,如雪裡送炭,校方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為了感激這位商人耶魯對學校的貢獻,遂以他的名字冠名,「耶魯大學」。
耶魯大學」
1884年美國劍橋市
曾雕刻過林肯總統坐像的著名美國雕塑家丹尼爾 (Daniel Chester French),被邀請塑造約翰 .哈佛的形象,此時距約翰﹒ 哈佛離世已有200多年,哈佛生前未留下任何影像資料,哈佛大學的教師們這樣描述他,他很虔誠,像神一樣,熱愛學習。丹尼爾靈機一動,找了哈佛的一個學生做模特,完成了他的代表作。
哈佛鋥光瓦亮的左腳
1924年 4月 哈佛校園
哈佛大學廣場的盡頭,是一棟風格迥異的白色花崗巖大樓,這棟樓是大學主樓(University Hall),這一年,約翰﹒ 哈佛的塑像正式安放在這棟樓前。銅像基座上刻的時間是1638年,這是哈佛捐贈的時間,並不是建校時間。
如同到了耶魯一定要摸摸耶魯創始人皮爾遜銅像左腳一樣,與約翰﹒ 哈佛的銅像合影時總要摸著那鋥光瓦亮的左腳, 保佑自己或後代也能來哈佛深造,哈佛的同學每每在考試前也會摸一摸,有種臨門抱佛腳的感覺。
哈佛畢業生
哈佛、皮爾遜和耶魯這些世界名校的締造者已離我們遠去,但從這些殿堂走出去的青年俊才,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撒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為推動世界文明和進步不懈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