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詩人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寫道:「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露頭角。」自古以來都有很多孩子小小年紀便顯露出天賦才華,年少有為名利雙收。例如戰國時期的甘羅十二歲拜相,清朝康熙帝十六歲親政等等,都是少年時期便已做出一番成就,名揚天下。
近年湖南衛視製作了系列節目《小戲骨》,由一群00後的小孩子重新演繹《紅樓夢》、《白蛇傳》等經典影視作品。小演員們演出的劇集並不長,只是一些經典橋段,但演繹別具匠心、惟妙惟肖,比之一些成年演員也不遑多讓,稱之為小戲骨可謂實至名歸。未成年就出道走紅的童星其實比比皆是,長得漂亮可愛、性格討喜,再會一點技能就會有節目組伸出橄欖枝,而邀請童星參加節目也能給節目製造話題。童星收入不錯自然就會有很多人想要擠進來,人多了競爭自然十分激烈。
南北朝時期南朝宰相劉義慶在其所著的《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記錄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樣的一則小故事,這個典故放到如今用來評價童星倒也貼切。畢竟不是每一個童星都能如楊紫、張一山一樣成年後依舊被演藝市場認可,大多數還是走著走著就查無此人了。張峻豪便是這樣,3歲上央視,5歲上春晚爆紅網絡,一個山東農村走出來的童星,靠跳廣場舞一度年入百萬,而現如今還是泯然眾人矣。
01
2010年,張峻豪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頗具文藝氣息的鄉村,村裡不惜重金修建了廣場和網際網路讀書屋,促進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傍晚更是有許多人來到廣場跳廣場舞。張峻豪的父親是一個常年在外跑生意的貨車司機,母親在老家跟張峻豪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全職在家照顧張峻豪,懷孕的時候就時常會到村裡的廣場上散散步。
不知道是不是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受到了廣場上音樂的薰陶,出生沒多久張峻豪就顯示出了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剛剛滿月時的張峻豪哭鬧起來怎麼哄都沒有用,但是只要媽媽放歌給他聽,他就會漸漸安靜下來。長到6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常常帶著他去廣場散步,襁褓中的張峻豪時常隨著音樂揮舞手臂,仿佛在隨著音樂跳舞。再大一些,不認生的小張峻豪便跟著奶奶去廣場上學跳廣場舞了。
小小的張峻豪,跳起廣場舞來有板有眼的,獲得了廣場上人們的喜愛。不知不覺張峻豪三歲了,再一次全家出遊的時候,看到了《我是大明星》節目正在海選,既然孩子喜歡不妨試一試。萬萬沒想到的是,張峻豪的唱跳表現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認可。可愛乖巧的小峻豪也深得觀眾喜愛,就這樣一路過關斬將進入了總決賽,以三歲的年紀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
02
《我是大明星》讓小張峻豪一夜成名,3歲會唱跳的小孩子簡直就是香餑餑。資本和流量統統湧向了小張峻豪,通告多到跑不過來,隨著名氣的上漲演出費自然也隨之上漲,很快就讓家裡脫貧致富了。2014年,4歲的張峻豪登上了央視節目《出彩中國人》,在總決賽裡甚至與大張偉合作演出。
張峻豪性格討喜,口齒伶俐,又很會營造節目效果,隨著參加的節目越來越多,合作的大明星也越來越多,儼然已經是一個小明星了。在《快樂大本營》這種老牌王牌綜藝上表演廣場舞和機械舞,更是讓張峻豪這個唱跳小童星的名頭更加響亮,而小張峻豪也十分喜愛在舞臺上表演。但再怎麼說他還只是個4歲的孩子,體力上無法支撐強度如此之大的通告量,這讓他媽媽心疼不已,但架不住孩子喜歡,也只好一直支持下去。
很快張峻豪就迎來自己事業的高光時刻,5歲的他參加了《我要上春晚》節目,被總導演一眼看中直接登上了當年春晚的舞臺。高強度的排練讓小峻豪第一次失去表演欲望,累到痛哭表示再也不想跳舞了,在媽媽的悉心安撫下,小峻豪才順利地完成春晚的演出。春晚舞臺的表演讓小峻豪的名氣和收入邁上了更高的臺階,年收入達上百萬,常年在外跑生意的父親都遠遠不及。那麼,張峻豪如今咋樣了呢?
03
清初詩人孫枝蔚在《午日贈江都明府梁木天》中寫道:「君欲悉利弊,誰能助訏謨?」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隨著張峻豪名氣越來越大,受到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參加節目時,張峻豪表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到幸福才參加節目的,這可不像一個小孩子會說的話,更像是從大人哪裡學來的套話。即便媽媽解釋是張峻豪自己從動畫片中學來的,沒有大人教他也沒有壓榨他的童年,是孩子自己做的選擇,也依然無法遏制輿論的發酵。
幼小的年紀便如此忙碌的工作,對他童年的影響是切實存在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到了該上學到的時候,但頻繁的通告影響了他的學業,也沒能在學校交到同齡的朋友,這無疑讓張峻豪的童年孤獨而早熟。走紅後的張峻豪也曾轉型去做小演員,也在幾部電影裡出演過一些龍套的小角色,但演技上屬實天賦不佳。
如今,童星的競爭很激烈的,隨著一天天長大,沒能蛻變成明星就只能做回普通人。張峻豪的唱跳在幾歲的小朋友裡是出彩的,但長大後的表演就需要專業性了。普普通通的唱跳能力和演技終將會被市場所淘汰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年齡和能力都不再佔有優勢,被後浪拍在沙灘上是遲早的事情。近年來已經不再有張峻豪的消息了,如果還想回到曾經的高度,好好學習充實自己才是正途。
結語
「泯然眾人矣」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名為仲永的神童,從小才華出眾五歲便能吟詩,然而因為後來自己不愛學習和被父親當作賺錢工具,慢慢淪落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像仲永、張峻豪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天賦只是指了一個方向,想要到達彼岸,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從書本中汲取能量。連著名科學家愛迪生都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我們憑什麼仗著有一點點的天賦而沾沾自喜不再用功呢?
參考資料:
《柳子厚墓志銘》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午日贈江都明府梁木天》
《臨川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