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6月1日正式卸任校長及上紐大理事會理事長職位。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本學年最後一次理事會會議上,上紐大理事會通過了俞立中校長的卸任申請,並任命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為第二任校長。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6月1日正式卸任校長及上紐大理事會理事長職位。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本學年最後一次理事會會議上,上紐大理事會通過了俞立中校長的卸任申請,並任命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童世駿為第二任校長。
「感謝學校領導團隊的相互理解、緊密合作,讓我享受了工作的愉悅;感謝教職工的盡心盡職、默默奉獻,展示了學校的質量和水平;感謝一屆屆學生的出色表現,為學校增添了奕奕光彩;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從無到有,從新生到成熟,它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顯現,探索、改革、創新的精神已經在這裡紮下了根。衷心希望大家珍惜和愛護它,衷心祝願上海紐約大學的事業蒸蒸日上。」
「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史冊上,俞立中這個名字在每一頁熠熠生輝,」紐約大學校長Andrew Hamilton說,「在俞立中校長的領導下,上海紐約大學蓬勃發展、成就斐然——學生卓爾不群,教師出類拔萃,研究中心群英薈萃,課程設置屢屢革新——這於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上海紐約大學真正將中國、美國以及所有學生家鄉國的文明與特質融入一個社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天下大同』、活力包容的校園氛圍。我們將永遠感激俞立中校長的英明睿智與領導風範。」
俞立中校長現年71歲。2011年1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華東師範大學與紐約大學合作設立全球第一所中美合辦研究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2012年4月,俞立中出任上海紐約大學第一任校長。此前,他曾擔任六年半華東師範大學校長,發起了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建校磋商,是擔任上紐大掌舵人的不二人選。俞立中與紐約大學的深厚友誼可追溯至2006年,當時在華東師範大學設立了紐約大學在中國的首個海外學習中心。八年來,在俞立中校長的帶領下,上海紐約大學從最初在華師大地理大樓的不到300名大一學生,發展為如今生機盎然的世紀大道校園,匯聚了來自約8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1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22年,上紐大將遷至浦東前灘新校區,校園總面積11.4萬平方米。俞立中校長在高等教育領域耕耘四十年有餘,曾任地理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及副校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俞立中在卸任後被授予「上海紐約大學榮譽校長」稱號。
「我很高興和俞立中一同參與並見證了上海紐約大學的建立與發展,」常務副校長雷蒙說,「童世駿教授將是一位出色的繼任者,我很期待未來與他的合作。」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前校黨委書記童世駿表示,他很榮幸能得到華東師範大學和上紐大理事會的信任,就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及理事會理事長。
「我出生於工人階級家庭,父母都來自農村......我是在尼克森總統1972年訪華以後開始學習英語的,是文革後的首批大學生,」童世駿說,「從我個人經歷中,我深知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深知國際和平和中美友好的重要性。」
「我將與雷蒙校長一起,與衞周安教務長以及全校其他所有同事一起勤勉履職,發揚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優秀傳統,貢獻於學校所在地區的進步,加強建校雙方即華東師大和美國紐約大學的合作交流,從而推動學校進一步發展。」童世駿說道。
童世駿系上海人,現年62歲。曾於2011年至2019年擔任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及哲學教授,2004年至2011年任上海社科院黨委副書記兼任哲學研究所所長。1978年春進入華東師大學習,分別於1982年和1984年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自1984年年底起在華東師大任教,1991年和1994年分別晉升副教授和正教授。1994年在挪威卑爾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其間深鑽當代著名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作品。2000年,曾以富布賴特訪問研究學者身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一年。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已發表中文、英文及其他語種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十餘種。
「從童世駿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全球教育的力量與未來,也看到了確保高等教育公平性和普適性對於培養一代優秀人才的重要意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童世駿教授擔任學校新一任掌舵人,帶領上海紐約大學開啟下一段精彩篇章。」Hamilton校長說。
謝謝您,敬愛的俞校長!
With great appreciation for
your wise and generous leadership.
本文來源:上海紐約大學
俞立中:世界名校是不可能被簡單複製的
俞立中在2020年上海紐約大學線上本科生畢業典禮現場發言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6月1日上午,俞立中在最後一次參加完上海紐約大學理事會會議後,正式交出校長「帥印」。從2012年4月被上海紐約大學(籌)理事會聘為校長至今,8年間他帶領中外同事們親手將我國第一所中美合作舉辦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的小樹苗,培育成一株正茁壯成長的大樹。臨別校園之際,俞校長接受了本次專訪。
「中國不缺大學,唯缺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理念」
問: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您怎麼會想到選在這一天卸任?
答:這完全是巧合。原來計劃今年三月初召開理事會,聘任新校長,我應該在三月份就離職了。但是,由於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辦學雙方希望不要在這個當口更換校長,所以推遲了。現在想來,在六一兒童節這一天卸任,可能是鞭策我更要保有一份童心吧。做教育事業的人,應該一輩子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
問:您是從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師範大學——華東師大校長的崗位上,轉任國內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地位中美合作大學校長。同樣是校長,您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答:到上海紐約大學工作,除了是一名管理者,我更把自己定位在一名學習者。現代高等教育制度起源於西方,美國一流大學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課程結構、教學方法、管理體制上積累了許多成熟和成功的經驗。說實話,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可以說是蠻高的,中國不缺大學,也不缺大學生,缺的恰恰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上海紐約大學是一所全新的大學,是中外合作舉辦的高水平大學。對於中方管理者來說,也必然要肩負起學習和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和先進教育模式的責任。
俞立中在紀念新民晚報創刊90周年座談會發言 新民晚報記者 劉歆 攝
「不能簡單拷貝別人的辦學模式」
問:能不能用簡單的話來形容您在上海紐約大學八年的工作?
答:創建一所新型的大學,沒有現成的模板。紐約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但是,任何一所學校其實都不具有複製性,需要我們去不斷地學習、借鑑、探索,從而做出本土化的改革,並創新發展。初步總結一下,我在上海紐約大學八年的主要工作有這麼幾條。一是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理解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改革、創新」,真正認識到這所全新的大學與眾不同的地方,吸引願意「吃螃蟹」的優秀且適合的學生。二是努力實現兩種不兼容教育體系的兼容,為中外學生獲得中美兩張學位證書打好基礎,為上海紐約大學的國際認同掃清障礙。三是言傳身教,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鼓勵學生在比較、思辨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世界觀,在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驅動下承擔社會責任感。作為初創者,我覺得在上紐大工作是很具挑戰性的,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解決卻是很傷腦筋的。我粗算了一下,八年裡僅我出面接待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高校、企業界的來訪者就有兩萬多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私下裡對我說:「你們學校辦得很不錯,但我們沒法學。」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大學本來就不能複製,但很多地方是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鑑的,而借鑑就需要有自己的探索和創新。將別人的辦學模式完完全全地簡單拷貝過來,那是不現實的。
問:中外合作辦大學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在工作中,您覺得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
答:是教育理念的融合。上海紐約大學的教學既要符合紐約大學的規範和要求,也必須滿足中國學位評估的要求。要使兩者能夠兼容,需要大量的溝通和變革。一開始美國人不理解,認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只要按紐約大學的制度規範來做就可以了。我們把關於學生、教師、教學等方面的制度捋了一遍,說服美方必須做哪些修改和調整。起初,大家會經常「吵架」,但最後又都會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擺事實講道理,達成共識。當然,國外高水平大學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更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國內高校的空間場地都很大,在有的大學,一個院系的大樓就建得很氣派,包括門庭、走廊,閒置的地方一大片。但我們上紐大則不同,幾乎每一個空間都被利用起來了,供師生學習、交流、研討,每間教室的課桌椅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隨意布局,樓內還有很多自習室和討論室,且都比較「私密化」,保證了教學不受幹擾。這是不同教育理念在細節上的表現。
俞立中(右)與紐約大學校長約翰 塞克斯頓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培養學生文化融合、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
問:上紐大既不是以前985、211高校,也沒有出現在的「雙一流」名錄裡,但是,這幾年的招生卻越來越火爆,而且,畢業生也十分搶手。這有什麼秘訣嗎?
答: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剛出現時,有人認為是「不出國也能享受到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但我認為這個定位的層次有些低,中外合作辦學的價值和意義遠遠不止這些。其實,大學在選擇學生,反過來學生也在選擇大學。什麼樣的學生適合上海紐約大學?我會向學生提四個問題:1、是否願意選擇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走出舒適區,接受挑戰,得到更多的收穫;2、是否願意選擇不一樣的學習模式?擺脫被動學習的習慣,能主動選擇,主動學習;3、是否願意在求學過程中搭建與世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紐帶?4、是否有信心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全英語的教學環境?5、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承受多元文化和緊張學習的壓力?如果學生的回答都是正面的,那就是適合了上海紐約大學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學生個體是千差萬別的,沒有一種教育模式適用於所有人。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選擇,才能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和發展模式。
問:您覺得上紐大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為國內高等教育乃至基礎教育提供哪些有益的啟示?
答:歸納起來,「文化融合、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是邁向世界一流教育所必須完成的共同課題。上海紐約大學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我們告誡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人,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重要的是在認同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積極尋找共同點,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我們鼓勵學生通過比較去積極思考問題,敢於挑戰權威、挑戰書本,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更要求學生努力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要能夠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由此可見,課堂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文化體驗、社會觀察、研究實踐都是重要的學習和認知的平臺。我們需要努力創建各種適合青年學子的學習平臺,促進創新人才的發展。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王蔚
微信編輯:顧舒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