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俞立中:全球化受阻,國際化教育還有價值嗎?

2021-02-15 爸爸真棒

如果說2020年的年度詞之一是「割裂」,那麼2021年,我們看到了融合、重塑的可能。
就在12月30日晚,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就像是一個強心針,為全球化帶來新的信心。在這個迎接2021年的節點,我們重溫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的專訪,發現他的論述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說:「全球化趨勢不會停止,雖然可能會有些調整,比如更加強區域合作,最終人類會意識到,今天世界上面臨的很多問題需要各國人民共同來解決。」「如果家庭有條件的話,我還是建議孩子到國外學習一段時間。什麼時候出國,取決於孩子的文化根基形成了沒有。」「學生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去否定它,而是要加深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並在此基礎上包容別人,以及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了解趨勢和本質,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做出對未來的判斷,在不確定中,放下焦慮。

在中國教育史上,俞立中和他曾擔任校長的上海紐約大學都註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改革開放後第一代留學生,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先後在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擔任校長。

2012年,他出任第一所中美合作舉辦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與學位授予權的研究性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的創校校長,潛心「耕耘」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2013年俞立中迎接上海紐約大學首屆新生時留影,此照片也是他微博微信頭像

8年間,上紐大從最初在華東師範大學地理館不到300名的學生,到現在已經有1800多名來自8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都有一些學生放棄了斯坦福、清華等名校offer來到上紐大。 

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樣本,學校口碑一年比一年好。即使是在最困難的2020屆畢業季,也有33%的中國學生已和普華永道、摩根斯坦利、阿里巴巴等公司籤約就業;

67%的中國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有超過六成的學生被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前50的大學錄取,包括哈佛大學、MIT、哥大、賓大、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其中有11人將直接進入全球頂級高校的博士項目。

知乎上一位上紐大學生評價很有代表性,

「上紐的潛力真的非常大,如果說五年內生源可以達到全國頂尖我也不會懷疑,大家都在講中國高校需要改革,也許這所學校就是一個轉折點,在學校讀書真是有一種創造歷史的感覺。」

2020年6月1日,俞立中正式卸下了擔任了8年的上紐大校長。2020年,也正好是俞校長1990年回國後在高等教育領域深耕的第30年。

「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史冊上,俞立中這個名字在每一頁熠熠生輝,」紐約大學校長Andrew Hamilton說。

△俞立中退休的前一天,2020屆學生凌昱恆為校長拍攝的照片

2020年年末,「爸爸真棒」編輯部有幸對俞立中校長進行了一場長達3個小時專訪,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更像一節「圓桌課堂」。

在這個思辨、開放、包容的課堂上,俞立中校長為我們詳細梳理了全球疫情對教育帶來的變與不變,值得每個焦慮的父母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

▽點擊觀看「爸爸真棒」對俞立中校長的採訪▽

*下文以第一人稱陳述

01 。

全球化受阻,留學溢價不在?

▷全球化不會停止,人文交流尤為重要

最近幾年,全球化有受阻趨勢,美國的「退群」、英國的脫歐都是例子。

我們都知道,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帶來很多正面效應,包括產業鏈分工、經濟全球化、文化交流等,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問題,包括貧富分化等。

這些年來「民粹主義」抬頭,放大了負面的東西,讓人們認為今天出現的問題都是全球化造成的,甚至想要退回到過去。

但我認為,全球化不會停止,雖然可能會有些調整,比如更加強區域合作,但最終人類會意識到,今天世界上面臨的很多問題需要各國人民共同來解決。

如果把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分為三個不同層面,最高層面是政治和外交關係,第二層面是經濟和貿易關係,第三個層面就是人文交流。 

在前兩個層面上,目前各國都摩擦不斷,因此第三個層面,即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顯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人和人之間不交流,教育和文化上沒有溝通,最後的結果就是把世界隔裂開來,形成敵對和衝突。

人和人的理解是世界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第三個層面的交流,促進經濟貿易和政治外交上的交往向好的方面發展。

△俞立中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求學時留影

▷留學溢價不存在了,但留學仍然值得

正因為人文交流的重要,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出國留學的趨勢不會有很大的變化。這個世界「變化」是永恆的,「不變」是相對的,所以今天的「變」也是永恆中的一部分。

一些家長會考慮,自己投入了大量的錢讓孩子出國留學,將來孩子未必能找到有高回報的工作。

的確,如果從金錢投入產出比來看,所謂的留學溢價,已經不存在了。但留學其實從其他方面回報了孩子,包括: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融入多元文化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異,在包容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發現人類的共同之處。這是單一的文化背景不能做到的;

拓寬了孩子的全球視野,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間進行比較,才能更理性地構建自己的世界觀,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價值;

提升了孩子的全球勝任力,即跨文化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對全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以應對和解決未來所面對的各種複雜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想會更豐富,看問題的角度會更多樣化,這對一個有意願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孩子,將來無論是人生發展,還是職業發展,幫助都是巨大的。

所以如果家庭有條件的話,我還是建議孩子到國外學習一段時間,至於將來是否留在國外工作,這是他們的選擇。

那麼,到底什麼年齡出國最合適?我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一樣,不應該以高中、大學或研究生為界限。關鍵在於,家長要有判斷,其依據是孩子是否已經紮下了文化根基。

我們經常講要讓孩子成為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擁有全球觀,理解多元文化,但在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的時候,首先應該理解本土文化,這樣才有立足之本,不會迷失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在美國久了,和父母的家庭觀、親情觀就變得不一樣。孩子認為自己管自己,時不時給父母打個電話就行。家長若能接受還好,若不能接受,就真的要考慮一下該讓孩子有哪種文化底色。

02 。

中外合作辦學大熱

留在中國學習反而更好?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國際化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我並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要出國留學,走國際化教育之路。一方面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得起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出國學習的費用,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讓每個孩子都走同一條路。

我們既需要能夠洞察世界的領袖型人才,也需要能勝任各種崗位的應用型人才,所以我們要有多元化的教育,給予學生多樣化的選擇,他們才有可能找到符合自己發展的那條路。

千萬不要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大家都奔著一條路去。鄰居家、朋友家、同事家的孩子怎麼樣了,我們家的孩子也要怎麼樣。

我們要意識到,其實90%的孩子是陪著10%能在考試上衝到最後的孩子競爭,最後還是回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上,但已失去了寶貴的時間。

一部分孩子走這條路,另一部分走那條路,在各自的領域裡都做到極致,不是挺好嗎?

所以我一直強調,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它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生態系統一定是多元化的,既要滿足每個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滿足社會的不同崗位的需要,提供更多的選擇。

我們既需要高考,對於現在很多地方的孩子,至今高考仍然是他們唯一改變人生的途徑;

我們也需要國際化教育,鼓勵有條件、有意願的孩子出國學習,培養全球勝任力。

我們同樣需要中外合作辦學,特別是在這個特殊時期,「進可攻,退可守」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成為學生們在國內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的有效途徑,這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需要,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

中外合作辦學不僅可以培養一大批懂得國際規則、有全球視野、有社會責任感、善於跨文化溝通交流的人才,而且也能吸引和培養一批願意了解中國,有志於建立中國和世界聯繫的各國青年學子。

而上海紐約大學就是一個樣本。

▷中外合作辦學的上紐大範本

成立於2012年的上海紐約大學,是第一所獲得獨立法人資格和學位授予權的中美合作舉辦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

2013年首屆本科生人學,前四屆招生人數都是300人,中外學生之比為151:149。

我一直覺得上紐大的學生與同齡孩子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更為成熟。

每年都有一批學生放棄了斯坦福、清華等名校的offer來到上紐大,我也會遇到一些不贊成自己孩子來上紐大的家長,但孩子非常堅持。

我印象很深,曾經有一位家長,當面質疑我們,說「女兒收到了985大學的提前錄取,卻死心塌地要讀上紐大,你們有什麼好?」

我回答他,首先你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已經長大了,家長不要包辦代替;其次我和他講了上紐大不一樣的地方,包括辦學理念、培養模式、師資構成、教學方式及其與傳統大學的差異;

最後我說,他的女兒之所以會喜歡這樣的學校,是因為她自己不想走傳統路線了,想走出舒適區挑戰自己,敢於做吃螃蟹的人,本身這就是有成長性思維的人,是我認為上紐大理想的學生。

△2019年上紐大師生員工洋涇社區之旅,當地包廠長為大家介紹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知識

我覺得,中國家長之所選擇上紐大可能有幾個原因:

首先,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既能在國內接受中西融合的理想教育,又不脫離本土文化根基,孩子就像風箏,線還能抓在自己手裡,比較放心;

其次是投入較少,有學生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在上海紐約大學學習,獲得紐約大學學位,相比去紐約至少可以省下100萬人民幣,上紐大頒發的是中美兩個學位,這很有吸引力;

第三,選擇上紐大的中國學生大多是打算到國外一流大學讀研或者在中國就業,而上紐大的學生可以有兩個學期在國外學習,方便他們了解和申請國外大學,也不耽誤他們在國內找工作。很多學生在還沒畢業之前就已經拿了不少offer,競爭力非常強。

上紐大從成立之初,就確定了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校園。到現在,上紐大共有來自80個國家的1800多名在校學生,國際學生的比例非常高。紐約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已經很高,但大概也只有百分之十幾吧。

△2019屆學生宗景天的作品「Splash」,中國水墨和黃色水粉被潑灑到藝術家30多頁的藝術劇本上

03 。

什麼是「全球化的教育」?

正因為這樣多元化的構成,上紐大的培養模式和國內傳統頂尖大學很不一樣,也沒有完全照搬紐約大學的模式。

它既不是所謂的美式教育(American education),也不是中式教育(Chinese education),更不是一半中國一半美國,而是在探索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更強調全球視野、多元文化、跨學科和中國元素,我們稱之為以創新與創造力培養為核心的21世紀通識教育

▷理解文化差異

比如,上紐大有一門必修的明星課程全球視野下的社會》(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俗稱GPS),課上會提出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現象讓學生討論。

第一課講的是怎麼和陌生人打交道,之後還有關於家庭、社會結構、政治體系、法律制度等話題。

針對同一主題,老師會選擇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讓學生討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偉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有何不同和相同之處?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

比如在有關「人性」的主題裡,就選取了墨子和Susan Wolf的文章作為對比;政治經濟主題則選取了亞當·斯密、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的作品。

學生從中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去否定它,而是要加深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並在此基礎上包容不同的見解,以及在差異中尋找共同點

△2020屆學生凌昱恆在大一《全球視野下的社會》這門課的作業中激發了對攝影的興趣,他用相機記錄的紐大生活,被學校製成明星片,隨畢業生禮盒寄往世界各地

▷面向問題的學科交叉

面對信息科技的發展,上海紐約大學積極探索數位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率先開設了交互媒體藝術、數據科學等本科專業,它們已經被紐約大學反向引進。

在上紐大,很少有課程只涉及單一學科。我曾和紐約大學阿布達比的一位教授一起,給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在城市遇到海洋的地方》(Where the city meets the sea),內容涉及城市學、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社會經濟等。

為什麼要開設這種跨學科課程?我認為,現在人類所面臨的全球問題,都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才能解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取消學科,我們仍然需要學習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但關鍵是,不要形成學科壁壘,要讓學生學會打通各門學科知識和技能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閱讀、思辨、表達

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閱讀、思辨、表達,不僅要求理科學生學點文科的知識,或是文科學生學點理工科的內容,而是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名家名作,在閱讀的基礎上比較、思辨,獨立探索和辯證思考,並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視角去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

最終,學生需要通過寫作、辯論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上紐大在培養中非常強調的跨文化的溝通交流。

▷多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在比較、思辨的基礎上,學生會逐步建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校希望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對社會進步、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能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去面對更多挑戰,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是中外合作大學很重要的一個基點。

學校也認同學生的多元化選擇,中外合作大學不應該成為意識形態的戰場,而應該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熔爐。

事實證明,上紐大培養的中國學生,可能更有愛國情結和社會責任感。大家認同自己的文化根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建立在比較、思辨的基礎上,更不容易動搖。

△上紐大學生武光宇在四川支教,教孩子們計算機科學知識

▷集聚一流大師

一流的本科教育要有一流的培養模式、一流的課程,更要有一流的教師。上紐大則集聚了世界一流的師資。

還是拿《全球視野下的社會》課舉例,這門新生第一學年的必修課,之前是由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Paul Romer教授和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Jeffrey Lehman教授共同施教的。而Jeffrey Lehman教授曾任密西根大學法學院院長、康奈爾大學第11任校長、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創始院長。

目前上紐大已經先後有23位來自各國的院士、講席教授全時為本科生上課,僅2018年就有8位院士在校任教。

我相信,這些大師們一定會為自己努力的結果而自豪。上海紐約大學的畢業生證明了這所學校,他們大多都很清晰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事,他們具有全球視野、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善於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合作,因此不僅具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更有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我為他們驕傲。

「 寫在後面的話 」

在採訪前查閱資料的時候,讓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學生們稱呼俞校長為「最資深的校長,卻也是最不像校長的校長」,在學生們眼裡,像這樣完全沒有架子,把大量的時間和學生平等交流上的校長「全中國可能沒有第二個」。

「俞校長很喜歡和我們聊天,在食堂吃牛肉拉麵聊,在正式場合吃義大利麵時也聊,很多同學還有其微信好友,他的朋友圈總能收穫數百個贊。」

「我們有多喜歡俞校長呢?軍訓的時候,當主持人念到俞校長的名字的時候,我們沒有吝惜一絲一毫的歡呼,即使我們的嗓子已經快發不出聲音。學校裡見到校長,那一聲校長好,是真的希望他能有個很好的一天。」

「這一切,是因為我們move in的時候他來幫我們搬行李,是因為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可以在群裡把他@出來,是因為我們可以在他吃飯或者別的休息時間去和他聊聊。當我們向他提出請求的時候,他不像是一個校方的發言人,而像是我們的好朋友在給我們出謀劃策,讓我們去找各種各樣的部門解決問題。」

△每年8月新生報到時,俞校長總會在宿舍樓前迎接大家,從早到晚一一問候大家,幫忙提行李

而就在採訪的前一晚,這位71歲的老校長,晚上11點還在和我們交流採訪的內容,說要好好準備,讓有拖延症的我們深感汗顏。

採訪中,俞立中校長的人格力量,讓編輯部同事們紛紛「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俞校長們」的努力也讓我們對中國教育充滿信心。

第一屆「真棒」國際教育節重磅來襲

2020年暖冬,共享知識盛宴

將信息透明進行到底!

相關焦點

  • 復旦EMBA邀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談新形勢下的國際化教育道路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國際化教育道路的未來。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俞立中在高等教育領域奮鬥40年有餘,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師範大學校長。
  • 復旦EMBA邀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談國際化教育道路
    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從無到有,從新生到成熟,它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顯現,探索、改革、創新的精神已經在這裡紮下了根。」以下為根據講座整理的部分內容。首先強調一點,國際化教育不等同於歐美教育。很多人一聽到國際化教育就想到歐美,因為現代教育體系是從歐美發展起來的。顯而易見,歐美的一流學校比我們走得更早、更快。
  •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探索
    論壇現場 中國教育在線 徐明磊/攝  11月3-4日,「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寧波召開。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教授在發言中提到,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而本科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他說,中國本科教育的改革,既要立足於中國高等教育現狀,也要借鑑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更要關注時代發展的特徵和趨勢。
  • 疫情下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行業尤其是留學教育帶來巨大衝擊,人們再次審視和思考留學教育問題。當前我國在海外有不少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前不久舉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和一線留學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討論。
  • 俞立中:世界名校是不可能被簡單複製的
    圖說:俞立中在2020年上海紐約大學線上本科生畢業典禮現場發言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今天上午,俞立中在最後一次參加完上海紐約大學理事會會議後,正式交出校長「帥印」。從2012年4月被上海紐約大學(籌)理事會聘為校長至今,8年間他帶領中外同事們親手將我國第一所中美合作舉辦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的小樹苗,培育成一株正茁壯成長的大樹。臨別校園之際,俞校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 上紐大校長俞立中退休卸任 資深教育家及知名學者童世駿履新
    「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史冊上,俞立中這個名字在每一頁熠熠生輝,」紐約大學校長Andrew Hamilton說,「在俞立中校長的領導下,上海紐約大學蓬勃發展、成就斐然——學生卓爾不群,教師出類拔萃,研究中心群英薈萃,課程設置屢屢革新——這於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 專家支招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大趨勢不變 機遇挑戰並存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31日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留學教育產生了巨大衝擊。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31日,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的線上論壇。俞立中作出如上判斷,基於:第一,學生有需求;第二,學校有需求;第三,歐美一些世界一流大學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自主權。俞立中說,國際化教育不等同於歐美教育。
  • 國際化視野、全球化教育,新加坡等你來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語言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很多中小學生選擇留學新加坡,正是看中新加坡全球化教育理念。  雖然我們國內學校在開展全球公民教育方面也有一些措施,但仍存在很多缺失和問題。  反觀新加坡,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有一門課程--社會研究,幫助學生了解新加坡與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相互聯繫,了解人類發展的坎坷歷史,探索複雜的世界緊張局勢。
  • 上海紐約大學中美校長:後疫情時代,國際化教育何去何從?
    八年時間,這所坐落在陸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校與上海相互滋養,汲取國際化都市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養分,依託紐約大學的教育理念和優質教學資源,探索出全新的國際化辦學方式,為高等教育改革開疆擴土,同時也為上海這座城市立下國際教育服務的標杆。 恰逢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開幕之際,教育服務將成為展會重點專題之一。
  • 疫情後留學教育:當國家間出現對抗摩擦,文化和教育交流就更重要
    對於經濟條件並不優越,但又非常想獲得海外文憑的留學家庭來說,在這個特殊時期留學也會是一筆非常有價值的投資。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專題論壇上,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說。 「如果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貿易上出現對抗和摩擦,文化和教育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 漢語全球化比人民幣國際化更值得使勁
    2020年12月22日,教育部搞了個新聞發布會,其中披露一條重要信息,全球已經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十三五」期間前去參加中文水平考試、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看到這個數字,我異常興奮。
  • 教師節|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我也曾被老師傷過自尊
    近日,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現身深圳一場以「未來教育:在不確定性中成長」為主題的教育論壇,他笑聲爽朗,精神矍鑠,整個人狀態看起來要比他實際年齡年輕很多。恰逢教師節即將來臨,對談中俞立中也回憶了那些令他難忘的老師。俞立中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俞立中今年71歲。
  • 接受國際化教育是打造國際化人才的最好途徑
    為此,記者近日專訪了會議受邀嘉賓,中國最大留學教育機構——北京澳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裁、澳大利亞國際教育中心主任、澳洲中國公民公會會長李平先生,請他從出國留學培訓專家的角度談談對於中國學生留學海外的一些看法。  截至2005年底,以各種形式在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以達近90萬人,他們分布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有專業包含所有當代學科。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上)
    而俞立中校長——作為陪伴上海紐約大學從建校至如今跨過第八個年頭的創辦人之一,功不可沒。寥寥數筆,無法記錄俞立中校長為這所嶄新的大學、為其中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職工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6月1日,在得知俞立中校長將不再擔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的職位後,圍爐有幸與俞校長進行對話,帶大家一起走近這位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 俞立中卸任 童世駿接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   中新網上海6月1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紐約大學第一任校長俞立中
  • 上海紐約大學中美校長:後疫情時代,國際化教育何去何從?|為上海服務貿易打call
    八年時間,這所坐落在陸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校與上海相互滋養,汲取國際化都市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養分,依託紐約大學的教育理念和優質教學資源,探索出全新的國際化辦學方式,為高等教育改革開疆擴土,同時也為上海這座城市立下國際教育服務的標杆。恰逢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開幕之際,教育服務將成為展會重點專題之一。
  • 從學院全球化1.0版走向2.0版
    以國際認證為抓手,全面提升MBA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以「經法管融通」為特色,全面培養更適應商業實踐的人才;以「德才兼備」為基礎,全面培養有貢獻、有責任、有擔當的中高級管理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正在打造一個「全球化2.0版」商科教育模式。
  • 紐約大學三校區專家齊聚上海 通識教育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通識教育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的高校應如何推行通識教育?未來,通識教育還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日前,來自紐約大學、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上海紐約大學,分享各自對於通識教育的理解和實踐。
  • 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疫情後留學教育的思考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疫情結束後,留學教育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海外留學要注意什麼事項?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家庭和學子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期間,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發表主題演講。
  • ...俞立中宣布退休離任,他是位愛穿校名文化衫、愛潛進學生微信群...
    「本屆畢業生中,加入阿里的就有3人,」俞立中介紹說。四年前,在上海一所知名中學讀書的武光宇填報高考志願時,上海紐約大學剛剛成立三周年,第一屆學生尚未畢業。對於報考這所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試驗田」高校,武光宇的高中老師還有些顧慮。然而,武光宇還是決定做「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