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疫情結束後,留學教育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海外留學要注意什麼事項?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家庭和學子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期間,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發表主題演講。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論壇上面和大家交流:疫情後留學教育的若干思考。今年突如其來的全球性的新冠疫情,給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留學教育。除了疫情以外,現在地緣政治的各種變化,特別是中美關係的在政治上面,外交上面的衝突,經貿上面的摩擦,更帶來了許多困惑和問題。
疫情過後,中外青年出國留學的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這個前提下面,當今時代,什麼樣的青年學子更適合出國留學?青年學生應該如何來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和發展的道路?
疫情會在近期內影響出國學習,但學生流動、出國留學的趨勢不會有大的變化。目前,除了疫情因素,還有中美在政治、經貿上的摩擦衝突,還有家長對於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的不放心。但我疫情後,學生流動、出國留學的趨勢不會有大的變化,格局也許有變化。
有這麼幾方面的因素,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學生有需求。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現在很難回頭,因為他們也許從幼兒園就開始準備要到國外去接受一流大學的教育。
第二,學校有需求。中國學生佔整個海外留學生的比例是非常高,而且中國確實提供了很多優質的生源,所以對一些大學來講,中國學生是對學校的運行經費的保證,是對於學校的優質生源的保證。所以相當一部分的學校希望能夠保留保持這樣的一個留學生的規模和留學生對於整個一個教育體系的支撐的作用。
第三,世界一流大學,他們有自己的辦學理念,他們也有自己的辦學自主權。大學的理念,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面,走國際化的道路,讓不同文化的學生在一起,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相互交流。
所以從長遠來看,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的緊張,也許學生選擇的留學的國家,這樣的格局會有變化。
從地緣政治這個角度來考慮,中美之間的摩擦會長期存在。
如果兩國的政治外交關係發生了對抗,經濟貿易上面出現了摩擦。那麼我們第三個層面就是人文交流這條底線。今天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人文交流的兩個主要的方面,一個是文化的交流,另外一個就是教育方面的交流。兩國的青年學子應該有更加理性的認識,應該有更多的交往,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異,這也是世界和平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希望所在。青年是我們的未來,而青年人如何來看待文化之間的隔閡,如何來看到不同體制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認識也決定了這個世界往哪個方向走。
出國留學的初心是什麼?
到國外去接受世界一流大學的這樣的一種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除了我們學習知識技能,出國留學還能夠獲得什麼?
第一,出國留學也是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的需要。中國在融入世界,需要一大批有全球視野,願意並善於跨文化溝通,理解和合作的國際化創新人才。出國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更多了解中國,理解多元文化,有志代建於中國和世界紐帶的各國優秀青年。
第二,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教育國際合作初心,出國留學的初心,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面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中國的學生,需要更多的關注全球問題,參與全球事務,向世界學習,吸收一流大學的經驗,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一個途徑,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這是一個雙向的進程。
第三,國際化教育也是我們高等教育多樣化的一個要求。因為學生的個體是千差萬別的,沒有一種教育模式,會適合所有的人。所以對於學校來講,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選擇,才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從而來滿足不同個體的發展的要求。
過去的8年裡,我在國家第一所中美合作舉辦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工作。從上海紐約大學國際化的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裡,可以看到留學教育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裡舉的第一個例子,我把它稱之為寢室裡的絲綢之路。這兩位一位是來自於北京的一個中國學生,還有一位是來自土耳其的學生,他們在一個寢室裡邊,兩個人一起住了兩年。大家很珍惜這種跨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機會。這兩位學生他們是一二年級一直住在一個寢室裡邊,到了三年級到美國或者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去學習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也一直在思考將來能夠搭建什麼樣的一個橋梁和紐帶。等他們2017年畢業,正好是浦東自貿區設立的。前兩年的時間,他們就在自貿區裡邊註冊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就專門從事中國和中東地區,包括土耳其之間的貿易,這個貿易還不僅是包括物質上面的貿易,包括了智慧財產權等等這一方面的貿易,實際上他們本科畢業以後,這位中國孩子是去了紐約,在紐約大學讀碩士學位,而作為土耳其的學生是留在上海,上海交大的高級金融學院讀研究生,但是他們的公司已經開始運轉。在去年的時候,我碰到他們兩位,我特別問了一下他們公司的運營情況,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剛開始就盈利了。這就是我們如何能夠在多元文化的環境裡邊,搭建了一條寢室裡的絲綢之路。
如果再過5年過10年,等到中國學生或者國際學生在職業上面在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許很多人會成為在某一個領域裡邊的領袖型的人物。到那個時候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紐帶,發展事業的各種機會可能會更多。他們通過這樣的一種學習的環境,集成了一個全球的網絡,同時通過這樣的一個環境,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特別是在跨文化溝通交流合作方面,那是得天獨厚。
我自己本人就是在英國留學,我的博士是在英國利物浦大學讀的,我前後在利物浦大學待了5年,除了博士研究以外,我特別關注英國的社會發展和英國的文化。花了很大的精力跟教授們跟同學們溝通交流,讓我能夠真的拓展了一個事業。對於世界的發展,對於很多包括一些國家在制度上面的差異,他們是怎麼走過歷史階段的,都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影響。學教育除了我們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可以有很大的收穫,而這些也許會影響你的整個職業的發展過程。
第一,提供一個融入多元文化的機會,更切身的體會去理解文化的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該去否認它,但我們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面怎麼去包容他?怎麼去理解它?我想對於認識一個世界,對於認識我們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人類社會的未來的發展,那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不同的在多元的文化環境裡邊去看到差異,理解差異,並且能夠努力的去尋找作為人類一份子的共同之處是未來合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第二,打開了一個更寬的視野。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間去做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面能夠做一些比較深度的識別,在這個基礎上面來構建自己的世界觀。真正的建立一個比較有自己充分認同的一種看待世界的這樣的一種認識,一定是在思辨的基礎上面構建起來的。
第三,留學教育實際上面在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尋找人類的共同之處,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包括文學歷史,目的不僅是知道曾經發生過這些事情,不僅是知道世界的文化有豐富燦爛的保障,而更重要是保護與發展。我們面臨了很多全球性的問題,需要靠一代一代的人去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讓整個地球村能夠變得更美好。所以出國留學的經歷,應該會增加每個人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去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
第四,全球勝任力,就是涉及到跨文化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還有我們要面對世界複雜的問題,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過程,都可以在跨文化這樣的一種環境裡邊,在出國留學的利用這樣的一種機會來提升自己的全球生能力,那個也是讓我們能夠將來可能會有更好的能力來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創新人才,需要從哪些方面去著力?
一是幫助學生拓寬他的視野,科學視野,來激發他的好奇心。今天的教育特別重要,怎麼去保護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最原始的動力。因為人類對於自然現象的好奇,對社會不同現象的好奇,他才會有探索的精神。改變意識,推動人類社會科技各方面的發展。
第二個是學習的興趣上面來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方法。今天的教育當中,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現在的整個一個從大體上面來講,還是一種最被動學習的方式。
第三個就是實踐,在實踐過程當中去探索去試錯。實踐是一個最高境界的學習,一個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自己去探索一些問題,得出一些結論,實際上這是最大的學習能力的表現,而不是在課堂裡邊考一個成績考得很高。批判性思維,這個是非常需要強調的一個方面。批判性思維不是憤青,不是吐槽,而是更好的體現不迷信權威,不贏不迷信已有的結論和論述。
怎麼理解國際化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面,就是在疫情和政治背景下面,還要不要選擇出國留學?
特別需要強調幾點的:
首先第一個,國際化教育不等同於歐美教育。國際化的教育實際上是在一種不斷的變革,不斷需要去探索的一種教育模式,把人類的各種好的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理念,更符合今天時代發展的這些內容,能夠聚合起來,能夠成為學生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教育資源。
國際化教育,實際上它包括了很多理念內容和方法。如果概括的概括一點來講,國際化的教育是匯集了各國教育的精華,它的核心是讓孩子打開視野,認同多元文化,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希望孩子更多的關注全球問題,重視複雜問題的解決。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一種教育模式來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在認同文化差異,欣賞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礎上面,尋找人類的共同點,承擔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責任。國際化教育實際上也是強調了他在學習方法上面強調了興趣驅動下的主動學習模式,重視實踐,重視批判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力的培養。
有志於出國留學的學生,希望大家能夠立足本土,融入世界,能成為連接各國青年的橋梁和紐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為了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這是我的心願,也是我相信我們人類大多數人的心願。
本篇文章轉載於搜狐作者:搜狐教育,轉載希望有用信息被更多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