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新冠疫情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家庭的留學選擇?不同國家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會因為疫情或地緣政治的因素而中止?中外合作辦學最終要實現什麼目標?
9月5日,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2020年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上,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分享了他對國際教育的思考。
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或是短時的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留學生源地國,出國留學人員約有160萬人,目前在海外約140萬人。
「突發的疫情、中美之間的摩擦,造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焦慮——我們還該不該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俞立中認為,留學國家安全問題等因素,均會影響中國家庭的留學選擇,但疫情的影響或是短時的,「留學總數可能會在2020年、2021年略有下降,從2022年開始回升。」他表示,人員的流動、出國留學大的趨勢,並不會因為疫情或地緣政治因素而停止。
「首先,學生有需求,中國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裡的成長需求不會改變;第二,國外名校對中國生源的需求也不會改變,特別是優秀生源;第三,世界一流大學有著自己的培養理念,有辦學自主權且多數不受政策控制,政治、經濟摩擦給學校帶來的影響有限。」俞立中認為,儘管當前的疫情影響了學生之間的流動,地緣政治的因素影響了我們對國際教育的理解,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留學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青年間的交流將引領未來世界格局
「我們要守住人文交流這條底線。」俞立中在論壇上表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中美之間的摩擦或長期存在。也正因此,文化的交流、教育的交流,在當前的世界形勢下變得更重要。
「不同國家之間的青年互相交流,了解對方的文化,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異,這是世界和平、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俞立中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他舉例,在上海紐約大學,一名來自北京的學生和一名來自土耳其的學生,在同一間寢室裡共同生活了兩年。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圍繞「絲綢之路」互相交流、尋找機會,臨畢業之時,二人在上海自貿區註冊了一家公司,從事中東地區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除了物資貿易以外,還有很多智慧財產權的貿易。
「再過5年、10年甚至更多年以後,當在多元文化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一批學生,成為某個行業的骨幹人物之時,他們對中外之間的合作交流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俞立中表示,許多文化上的衝突,源於對對方國家缺乏了解。而在這一代具備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年身上,已經能看到教育的未來。
「青年是我們的未來。」俞立中希望,通過教育的交流合作,讓青年學子有更理性的認識和更多的交往,培養學生寬闊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溝通的全球勝任力,讓學生在比較和思辨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解決全球複雜問題。「這是世界和平的希望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中外合作辦學帶來中外文化連接紐帶
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除獲得經濟利益之外,還有什麼?俞立中認為,教育交流可以帶來連接中國和世界的紐帶,「融入世界需要千千萬萬願意並且善於跨文化溝通的年輕人;同樣,我們也希望有一大批世界各國的學生來到中國,了解真正的中國,理解這個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並願意去建立中國和世界的紐帶。」
俞立中表示,促進教育服務的貿易,實際上也是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們需要關注全球的問題、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需要向世界學習,吸收一流大學的經驗,同時也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這是一個雙向的進程。相互合作,共同來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如果僅僅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就是讓中國孩子不出國門,就享受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這樣的認識太片面了。」俞立中表示,中外合作辦學真正的價值在於探索改革創新,借鑑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引進國際上優質的教育資源,把它與本土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培養符合這個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
過去的8年間,俞立中在第一所中美合作辦學的學校——上海紐約大學擔任校長。他表示,把兩個不兼容的教育體系兼容起來具有挑戰性,必須要認識到中外合作辦學不是兩個校長之間的協議,而是思考雙方共同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在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決策之後,後果會是怎樣。「要注意的是,不是我們有什麼不同,而是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種不同。」
「我想成為一個了解中國的世界領導者,因為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領導者,都需要了解中國……」一名來自以色列的上海紐約大學的本科畢業生Nofar Hamrany這樣評價自己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習生活。目前,這名學生已從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碩士畢業,回到以色列,擔任以色列政府創新署中國項目經理。
俞立中為記者分享畢業生心聲時表示,在上海紐約大學已有的4屆畢業生中,就已經看到多元文化融合的這種教育環境、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本土的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培養模式,對於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