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紐約大學俞立中:教育交流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紐帶

2020-12-10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新冠疫情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家庭的留學選擇?不同國家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會因為疫情或地緣政治的因素而中止?中外合作辦學最終要實現什麼目標?

9月5日,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2020年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上,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分享了他對國際教育的思考。

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或是短時的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留學生源地國,出國留學人員約有160萬人,目前在海外約140萬人。

「突發的疫情、中美之間的摩擦,造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焦慮——我們還該不該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俞立中認為,留學國家安全問題等因素,均會影響中國家庭的留學選擇,但疫情的影響或是短時的,「留學總數可能會在2020年、2021年略有下降,從2022年開始回升。」他表示,人員的流動、出國留學大的趨勢,並不會因為疫情或地緣政治因素而停止。

「首先,學生有需求,中國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裡的成長需求不會改變;第二,國外名校對中國生源的需求也不會改變,特別是優秀生源;第三,世界一流大學有著自己的培養理念,有辦學自主權且多數不受政策控制,政治、經濟摩擦給學校帶來的影響有限。」俞立中認為,儘管當前的疫情影響了學生之間的流動,地緣政治的因素影響了我們對國際教育的理解,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留學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青年間的交流將引領未來世界格局

「我們要守住人文交流這條底線。」俞立中在論壇上表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中美之間的摩擦或長期存在。也正因此,文化的交流、教育的交流,在當前的世界形勢下變得更重要。

「不同國家之間的青年互相交流,了解對方的文化,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異,這是世界和平、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俞立中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他舉例,在上海紐約大學,一名來自北京的學生和一名來自土耳其的學生,在同一間寢室裡共同生活了兩年。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圍繞「絲綢之路」互相交流、尋找機會,臨畢業之時,二人在上海自貿區註冊了一家公司,從事中東地區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除了物資貿易以外,還有很多智慧財產權的貿易。

「再過5年、10年甚至更多年以後,當在多元文化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一批學生,成為某個行業的骨幹人物之時,他們對中外之間的合作交流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俞立中表示,許多文化上的衝突,源於對對方國家缺乏了解。而在這一代具備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年身上,已經能看到教育的未來。

「青年是我們的未來。」俞立中希望,通過教育的交流合作,讓青年學子有更理性的認識和更多的交往,培養學生寬闊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溝通的全球勝任力,讓學生在比較和思辨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解決全球複雜問題。「這是世界和平的希望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中外合作辦學帶來中外文化連接紐帶

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除獲得經濟利益之外,還有什麼?俞立中認為,教育交流可以帶來連接中國和世界的紐帶,「融入世界需要千千萬萬願意並且善於跨文化溝通的年輕人;同樣,我們也希望有一大批世界各國的學生來到中國,了解真正的中國,理解這個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並願意去建立中國和世界的紐帶。」

俞立中表示,促進教育服務的貿易,實際上也是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們需要關注全球的問題、參與全球問題的解決,需要向世界學習,吸收一流大學的經驗,同時也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這是一個雙向的進程。相互合作,共同來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如果僅僅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就是讓中國孩子不出國門,就享受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這樣的認識太片面了。」俞立中表示,中外合作辦學真正的價值在於探索改革創新,借鑑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引進國際上優質的教育資源,把它與本土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培養符合這個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

過去的8年間,俞立中在第一所中美合作辦學的學校——上海紐約大學擔任校長。他表示,把兩個不兼容的教育體系兼容起來具有挑戰性,必須要認識到中外合作辦學不是兩個校長之間的協議,而是思考雙方共同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在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決策之後,後果會是怎樣。「要注意的是,不是我們有什麼不同,而是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種不同。」

「我想成為一個了解中國的世界領導者,因為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領導者,都需要了解中國……」一名來自以色列的上海紐約大學的本科畢業生Nofar Hamrany這樣評價自己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習生活。目前,這名學生已從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碩士畢業,回到以色列,擔任以色列政府創新署中國項目經理。

俞立中為記者分享畢業生心聲時表示,在上海紐約大學已有的4屆畢業生中,就已經看到多元文化融合的這種教育環境、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本土的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培養模式,對於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上海紐約大學俞立中:教育交流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紐帶
    「不同國家之間的青年互相交流,了解對方的文化,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異,這是世界和平、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俞立中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他舉例,在上海紐約大學,一名來自北京的學生和一名來自土耳其的學生,在同一間寢室裡共同生活了兩年。
  •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十萬學費只是成本一小部分—新聞—科學網
    新京報:那老師和行政人員都沒有事業編制了? 俞立中:是的,這個大學不存在事業編制的問題。華東師大和紐約大學來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關係還在原來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招聘的教授,來自世界各地,也沒有編制這個概念。 新京報:教職崗位不是事業編制,會不會影響招聘? 俞立中:不會的。
  • 上海紐約大學成立 校長俞立中:不是富人大學(二)
    早報:俞校長,在眾人的期盼中,上海紐約大學終於成立了,您的心情如何?俞立中:正像我在成立儀式上發言時所說的那樣,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性時刻。無論對上海紐約大學管理團隊的所有成員,還是對我個人,這都是一件大喜事、一個新起點。歡欣之餘,感激之情湧上心頭、強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早報:改革創新之路非常難走,您對於上海紐約大學可能碰到的困難有預期麼?
  • 「我是一個很另類的校長」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下)
    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本文圖片圖源均為上海紐約大學2020屆畢業生 凌昱恆)您覺得中美關係對上海紐約大學未來會有什麼影響嗎?從學生和學校的角度考慮,您覺得上紐的學生或教師應該怎麼樣應對這個事情?在上海紐約大學學生入學的時候,您曾經說過,要「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以及成為「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的意識。您覺得作為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和別人相比,應該更加追求什麼?您對他們有什麼更好的期許?
  • 校長心法 | 俞立中:不想做校長,才做得了好校長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高等教育不應該建立在一種文化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不同的文化、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使學生對世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提升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2006年,俞校長第一次到訪紐約大學,紐大時任校長John Sexton的一番話打動了他,而這番話也就基本構成了中美雙方合辦上海紐約大學的願心。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下)
    從學生和學校的角度考慮,您覺得上紐的學生或教師應該怎麼樣應對這個事情?俞立中:就目前情況來看,我覺得中美關係對上海紐約大學來講,心理層面上的影響大於實際影響。俞立中:因為上海紐約大學是一項探索性的實踐,所以挑戰永遠存在,拜託他了,也拜託同學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學校。問題9您退休之後是否有什麼計劃呢?是否計劃去上海紐約大學看望在那裡的學生們呢?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上)
    直到2009年,當時中國駐美國大使周文重先生應邀去紐約大學訪問,紐約大學校長和他講述了紐約大學正考慮在中國上海和華師大合作創辦上海紐約大學,周文重先生聽後非常贊同跨文化合作的教育理念,也表示支持。俞立中:我覺得從上海紐約大學成立起,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創辦一所世界一流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理工學科兼有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上)
    直到2009年,當時中國駐美國大使周文重先生應邀去紐約大學訪問,紐約大學校長和他講述了紐約大學正考慮在中國上海和華師大合作創辦上海紐約大學,周文重先生聽後非常贊同跨文化合作的教育理念,也表示支持。這三個I的思路與紐約大學的想法不謀而合。我認為,上海紐約大學發展至今,已經遠超出了兩所大學之間的合作,這是兩種教育體制的合作,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這個教育合作平臺,如今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這個概念。C | 您創辦上海紐約大學之際對這所學校的願景又有哪些?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下)
    在過去的數年間,俞立中校長如同照片裡一樣,坐在上紐的食堂流與同學、教職工們一起用餐(圖源:上海紐約大學2020屆畢業生 凌昱恆)C|您也說到在這樣的中外合作大學裡更容易和學生走得近,您覺得跟上海紐約大學裡的文化氛圍有關係嗎?Y|實際上這是一種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催生了學校的文化。
  • 紐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在上海紐約大學開設全新英語課程
    美國語言教學中心提供沉浸式英語培訓和美國文化課程,專門為有意赴美國深造的學生和與美國企業有商務往來的商界精英而設上海2015年8月21日電 /美通社/ -- 中國上海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和文化產業當中一股重要的驅動力量。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上)| 圍爐 · NYUSH & OCA
    這次訪問讓他們看到了上海的活力,感受到了華師大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於是也都同意了在上海合作辦校的想法。然而,如何能有效推進中美合作辦學還是個未知數。直到2009年,當時中國駐美國大使周文重先生應邀去紐約大學訪問,紐約大學校長和他講述了紐約大學正考慮在中國上海和華師大合作創辦上海紐約大學,周文重先生聽後非常贊同跨文化合作的教育理念,也表示支持。
  • 38個國家500名新生,上海紐約大學線上線下同步開學迎新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9月14日,上海紐約大學(以下簡稱「上紐大」)2020年秋季學期正式開學。記者了解到,今年上紐大迎來了來自38個國家的約500名2024屆新生,其中中國學生來自29個不同省份。今年新生們交流的作品是紐約大學阿里森家族刑事司法教授Bryan Stevenson所著的《正義的憐憫》。
  • 38個國家500名新生,上海紐約大學線上線下同步開學迎新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9月14日,上海紐約大學(以下簡稱「上紐大」)2020年秋季學期正式開學。記者了解到,今年上紐大迎來了來自38個國家的約500名2024屆新生,其中中國學生來自29個不同省份。今年,該校共有約250名學生到校註冊,其中大部分為中國學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邊境暫未開放,因此多數國際學生將遠程上課。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在開學典禮上致辭此前,上紐大校長童世駿在為2024屆新生舉辦的開學典禮上指出,學生們今年將學習一門不限於課堂的重要課程——「如何在一個非同尋常的時代做一名不同凡響的學生」。
  • 有了上海紐約大學,你還考慮北大清華或出國嗎?
    俞校長說:那些選擇來上海紐約大學的外國學生,多半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對中國的發展機遇很關注的年輕人。換句話說:這裡集中了一些洋人「中國通」,有的老外還能講上海話。   雷蒙先生本人也是一位中國文化愛好者,他的辦公室裡滿滿的中式家具、還有中國畫和擺設。
  • 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俞立中:疫情後留學教育的思考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疫情結束後,留學教育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海外留學要注意什麼事項?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家庭和學子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期間,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發表主題演講。
  • 上海紐約大學舉行2019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東方明珠亮起紫羅蘭色
    這是這座上海地標性建築第三次舉辦上海紐約大學畢業典禮。  來自27個國家的270名畢業生,與老師、親友齊聚一堂,其中包括來自中國26個省份的140名中國學生。畢業生從校長手中接過中美兩張學位證書——由美國紐約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和由上海紐約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此次畢業典禮通過在線直播,向全世界的觀眾播放。
  •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對話中的人生
    幾年前,昔日在上海寶山區虎林小學的同窗邀請童世駿在他們的54周年同學聚會上發表講話。四十年來,童世駿一直與當代哲學和教育改革領域的傑出人物保持著密切交流。收到同學們的邀請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講《金銀盾》的故事——這是當年小學二年級教科書上的一則寓言。「這是西方的故事!」童世駿笑著說。
  • 上海紐約大學的「共同創業者」去向何方?
    人民網上海2月10日電(陳晨)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也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參照,五年前在浦東新區世紀大道上剛剛建起來的上海紐約大學,在外界眼中略顯得神秘。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次全新嘗試,這群第一批「吃螃蟹」的拓荒者被俞立中校長親切的稱為學校「共同的創業者」。五年後的今天,曾經並肩前行的「創業者」們已紛紛畢業,踏上了下一段人生旅程。
  •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年輕人要會學習會選擇——專訪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談起學生,俞立中滔滔不絕,他不僅可以準確的說出很多學生的名字,知曉他們的學業情況、興趣愛好和畢業後的打算,他還知道哪兩個學生是室友、哪些同學去國外交流回來變化比較大,甚至連哪兩個同學結婚了的這種「八卦」消息,他也沒有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