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心法 | 俞立中:不想做校長,才做得了好校長

2020-08-28 看教育EnsightEdu


2020年5月30日,上海紐約大學第四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創校校長俞立中宣布自己將於6月1日正式退休。

八年創校,一朝榮退,俞校長卸任一時引發了極大關注,以及對上海紐約大學經驗與模式的討論。

6月下旬,「看教育」媒體約訪俞校長,請他談上海紐約大學這八年。

時值上海梅雨季,我們在上海黃浦區蘇州河畔的一家咖啡館見到了俞校長。

點上一杯冰鎮拿鐵,鄰著落地窗外紛紛的雨,俞校長娓娓講述起這些年校長生涯裡的「苦」與「樂」,以及對未來退休生活的期待。

以下為「看教育」媒體【校長心法】欄目第四期——俞立中校長專訪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

把國內的教育版圖攤開,上海無疑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個。在這個城市,最不缺的就是敢於冒險、嘗新和開拓的人,哪怕是在教育這樣的「農耕式」行業裡,亦不缺那些敢於衝破框架、去開發「試驗田」的教育者。

俞立中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先鋒者。

作為高考恢復後的第二屆考生,他於197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後又出國深造,拿到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博士學位。

回國後即回到母校華東師大任教,1997年出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之後,他又先後出任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與紐約大學合作舉辦的上海紐約大學成立,俞立中又成為這「第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國際化大學」的創校校長」。

八年時間,上海紐約大學迅速建立起了聲望,不僅徹底打消大眾對於中外合作辦學的疑慮,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學術能力更是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來此學習。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自此打牢了地基。

這些,當然離不開首任校長俞立中。

俞校長有個廣為流傳的觀點:不想做校長,才做得了好校長。

這乍聽起來頗有點矛盾的話,細品起來大有深意。

如果將「校長」看作一個邊界分明的位置,邊界之外都是雷池,那麼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有另闢蹊徑的破解之法;但如果只想著把學校辦好,一心想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心態與行事方式,才能不拘一格,實事求是。

尤其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校長是一個很複雜的位置,這不是兩個校長個人之間的合作,而是兩所大學、兩個國家、兩種文化的合作,如果只想做「正確」、「不扣分」的事,是做不好校長的。只有懷著一種要把事情辦成的願望,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才可能在毫無前例可循的情況下,走出行得通的模式。


01.知己知彼,明確「同」與「異」


毫無前例可循,這件事遠比一句輕飄的描述要重許多。不僅意味著很多狀況與問題無法預期、準備,真到了問題擺在眼前的時候,實際操作層面也幾乎毫無模板參考。

從一開始,俞校長就在想,創辦上海紐約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當然不僅僅是辦一所新大學。

上海不需要再多一所大學,也不在乎多招幾個大學生,能上大學、想上大學的人,基本上都會有機會。「上海紐約大學真正的價值是在於探索、改革、創新。」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高等教育不應該建立在一種文化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不同的文化、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使學生對世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提升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006年,俞校長第一次到訪紐約大學,紐大時任校長John Sexton的一番話打動了他,而這番話也就基本構成了中美雙方合辦上海紐約大學的願心。

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進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創新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真正了解中國,願意搭建連接世界與中國紐帶的各國青年。上海紐約大學要培養這樣的人。

而進入到學校的具體建設、管理工作,雙方的分歧才開始真正顯現。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怎樣處理美國教育觀念和中國教育觀念不兼容的地方。」俞校長說。

上海紐約大學本科畢業生既要授予紐約大學的學位(美國學位),也要授予上海紐約大學學位(中國學位),因此學校的本科教育既要符合紐約大學的規範和要求,也必須滿足中國學位評估的要求。要使兩者能夠兼容,需要大量的溝通和變革。

比如,一開始美國人不理解,認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就按紐約大學的制度規範來做就可以了。但在中國辦學,這樣顯然是不可行的:需要把關於學生、教師、教學等方面的制度整個捋一遍,不符合中國法律、不符合教育部對本科生要求的地方,俞校長就要站出來,說服美方做修改調整。

「上海紐約大學是中國教育部批准的由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共同創辦的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舉辦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也是紐約大學全球體系中具有學位授予資格的三大校園之一。」

上海紐約大學的這個官方定位,明確認可了雙方對這所合辦學校的重要性,也尊重雙方教育體制中不兼容的地方,但同時也確立了目標的一致性。

定位與目標統一了,力量才好往一處聚合。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都拿出了最好的師資、最頂尖的學術資源來共建學校,讓這所學校真正朝著「世界一流大學」的願景發展。

學生管理方面,也難免存在分歧。

以紐約大學的傳統,若無學生授權,不能對學生家長透露其子女的成績,校方認為這屬於學生隱私,但在中國家長看來,這就似乎有點「不可理喻」。

不少家長為此來質問,俞校長作為其中能理解兩方立場的人,就又要站出來承擔溝通工作了。

俞校長一邊向家長們做出耐心解釋,一邊也建議學生部門在學生入學之初明確強調這一制度,要求家長和學生本人溝通,雙方籤署授予知情權的協議。

「這樣的做法也許會有爭議,但背後是學校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成年人,學生要學會對自己負責。」俞校長說。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正是對這些分歧的探索和應對,成就了上海紐約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裡程碑式的意義。


02.溝通理解,堅持「多元文化融合」


今年,上海紐約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邀請到了馬雲作為嘉賓,對畢業生致辭。

演講中,馬雲再次強調了愛商(Love quotient)的重要性:

IQ高的人不太容易失敗,EQ高的人機會很多,但是只有LQ高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馬雲還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DT(Data Technology)的轉變,預見未來思想觀念的變革:我們要希望別人比自己好。智商、情商、愛商都是必不可少的。

俞校長不僅觀念上對此相當認同,在多年的管理實踐中也是以身作則地做到了這一點的。

不管是在辦學中跟美方校長的合作,還是平時管理中跟老師、學生的相處,所有問題到俞校長這裡似乎都能迎刃而解,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俞校長的這份「愛商」。

遇到不兼容的地方,他會首先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對立雙方的立場,同理心極強

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是需要有一個「兩全」的方案讓兩邊都認可,這種方案往往需要跳脫出已有的運營框架,也就顯得不那麼「安全」,這時候,俞校長又很敢擔當這個責任;

兩個大前提下,原本對立的雙方就能放下成見,然後進入俞校長的邏輯體系:合力解決問題。

一個個原本看似「零和博弈」的過程,在俞校長這裡,「正和遊戲」的本質就會顯露出來,讓大家願意拿出最大的誠意和行動去解決問題,然後在這樣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彌合差異,確定原則

俞校長從自己的管理經驗中總結出了「3C原則」,來概括這種溝通中的進退之道。

Communication(溝通):這看起來容易,但畢竟中外觀念和制度有很大差別,如果缺乏有效的溝通,任何小事都可能產生誤解,變成大事;Compromise(妥協):大家想法不完全一樣,辦學體制和模式不同,這都很正常,而共同目標是學校的發展,所以雙方都需要在不犧牲原則的基礎上,學會妥協或讓步。永遠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上,才會理性思考。 Cooperation(合作):互相支撐和配合,是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的基礎。積極合作,互相補臺,才能成事。

尤其在上海紐約大學這個倡導「多元文化融合」的環境裡,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能力是迫切需要的。

俞立中校長與2020屆畢業生

「很多時候,對同一件事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我們要做的是找出原因。文化背景、經濟利益、認知方式不同,都會產生差異,我們要在這種差異的前提下,找到共同的地方。」俞校長說。

於是,「多元文化融合」也成了上海紐約大學建設學校文化的基石,並由此發展出了許多可能只有在上海紐約大學推行的管理方式。

比如說,在上紐大,學生的第一個學習對象,就是TA的室友。學校在宿舍安排上,儘可能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住在一起。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跟室友的相處學習怎樣應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學生組織也是這樣的,上紐大的所有社團、俱樂部都不能以地區為目標,做小圈子的事,而是必須要兩種以上文化背景的學生一起發起和運營。


03.原則之上,管理細節的編織


框架明確的共識性原則建立,只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若無進一步的伸發反思,就容易流於「形而上」的教條;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改善規則,可能才是讓學校文化生生不息傳承下去的關鍵。

俞校長跟我們介紹,上紐大的所有社團,必須要兩種以上文化背景的學生一起組成。然而,當上紐大這種中外結合的社團隊伍想報名參加市裡的大學生體育聯賽時,就遇到了一些小麻煩。

一開始,因為大學生體育聯賽章程規定,只有中國籍學生才能參加,這和上海紐約大學的文化融合原則有衝突,使得學校運動俱樂部只能望洋興嘆。後來,聯賽又在規定中對「外援」做了限制,把學校的外籍學生當成了「外援」。

得知了這些情況,俞校長兩次聯繫了市教委領導,力陳在大教育理念變革中大學生體育聯賽章程修訂的必要性,並再三強調「註冊在讀的外籍學生也是中國大學的學生,不應該是外援。」這些建議得到了市教委的認同和支持。

儘管這只是大學生體育聯賽規定的改變,但實質上卻是體現了上海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教育理念變化。在俞校長看來,學生們都已經達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共識,我們作為教育者,更不能固守過去的老觀念。

「可能其他學校的學生會有顧慮,認為外國人在足球、籃球這些項目上有優勢,我們總拿冠軍不公平。後來,市教委酌情取消了這個規定,我們外籍學生不受限制了,但也不一定就贏了啊,那年比賽,我們球隊沒有拿冠軍,也很好啊。」俞校長笑著說。「所以,名次並不重要,我們是要讓學生們真的感受到,多元文化在融合。」

另一邊,學校網球社的學生想報名參加上海市民網球比賽,規定只能中國市民參加。學生部門就有顧慮,「如果中國學生參賽,是否違反了學校文化原則,那就乾脆都不參加了。」為此,中國學生的家長提出了異議。

俞校長想了想,覺得不是這個道理。「這是個人比賽,不是團體比賽,中國學生想參加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對學生們說,「如果是團隊比賽,那我們混編的隊伍會被限制,你們不參加,我同意。但這是市民的個人比賽,你就有權利以個人報名的方式參加啊。」

後來,這次網球比賽,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分別拿下了男子組冠軍和女子組亞軍。俞校長就深有感觸,「規定」是讓我們的行為有一根準繩,它可以有靈活變動的空間,大家都不要將規定上升為非此即彼的邊界,還是要看事情可能如何變通,如何解決,規定才能經由實踐不斷完善。

早在任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時,俞校長就很重視這種上層理念落實到學生層面後的反饋。

當時,俞校長從學校BBS上看到了學生們吐槽的帖子,「對食堂的,宿舍的,還有教學的,各種意見五花八門,我真的大吃一驚。關鍵是沒有人回應這些帖子,結果就不斷升溫,引發很多抱怨。」

於是,俞校長進入上海師範大學後最先想的就是怎麼跟學生直接交流,而後,俞校長在一位學生的建議下,推出了學生校長助理的做法。

「我的一位學生助理正好擔任BBS版主,她幫我在BBS上開設了『校長在線』欄目,把同學們的抱怨引到了這個欄目,直接和校長對話,提意見和建議。

俞校長回憶道:「其實,有些意見是學生不理解學校為什麼這麼做,缺少解釋和說明;而有些方面確實是學校考慮不周,是工作上的失誤。但有了這樣的溝通,學生的抱怨明顯就少了,大家能相互理解的。」

知乎上,上海紐約大學的一位學生談及對俞校長的印象時,也曾提到「任何事情都可以直接找俞校長幫忙解決」,完全沒有傳統學校裡的層級感。

6月1日師生員工送別會

「最親民校長」的名號當然不是空有來自,上海紐約大學每一屆的學生建微信群都不會忘了俞校長。他還是上海第一位實名開設微博認證的高校校長,擁有175萬粉絲。

俞校長直接與教師、學生溝通的這些細節,其實就是不斷在一線發現問題,在體系化的規章制度下,發現「不近人情」的問題,然後解決這些問題。

這種學校管理的模式很像織漁網,但這張網不是在行政制度的節點上做出來就「畢其功於一役」的,校長仍需要一手一腳去摸,有沒有未經發現的斷點,需要一寸寸補綴。等到問題基本上都解決了,一種管理的模式才真的算是綱舉目張,章度合宜。

採訪中,記者也提到上海紐約大學的中西融合教育模式能否複製的問題。

俞校長說,其實很多人都會跟他說,上紐大的經驗很難複製,但在他看來,一所大學與另一所大學,文化不同,問題不同,經驗本來就不可照搬與複製;但是「經驗是可以借鑑的」,這種可借鑑的部分是理念,是對教育的看法,是對師生關係的理解,對管理原則開放心態,這些部分當然可以借鑑,但管理的細節,是需要從實際中來。

校長心法


  • 中外合作都是需要有磨合過程的。第一,建立共識。第二,面對差異,大家都要承認差異。最後,怎麼應對,我們一起想合適的解決辦法。
  • 中外合作辦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怎樣處理美國教育觀念和中國教育觀念不兼容的地方。
  • 校長不代表權力,背後是他的國家、他的文化,要結合這種實際去看問題。
  • 在我任校長的三所學校,我都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學校文化建設上的。大學文化包括三方面:第一、精神文化:推崇什麼樣的文化精神,承諾給學生什麼樣的教育;第二、制度文化:保障學校的日常運營是按照設定的目標和理念去做;第三、環境文化:大學理念和精神怎樣有形地表現出來,學生活動、開學/畢業典禮等,把文化傳播出去。
  • 現在我們太注重量化的東西,但是學校文化這些不可量化的地方才是最有力量的,是學校的根本,是能影響人心的。學校的經驗很難複製,但理念可以借鑑。

想要了解更多深度原創,請關注EnsightEdu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信公眾號:EnsightEdu】採訪:吳慧雯 張楠撰文:張楠編輯&運營:李燕妮圖片提供:上海紐約大學視覺:未馬視覺


相關閱讀


校長心法 | 李芳霞:好的教育,「攻心」為上

校長心法 |黃玉峰:從「語文叛徒」到古稀創校,培養「君子人格」學校在今天行得通嗎?

校長心法 | 沈茂德:教育的融合,是破除「中西」之見,合力打造「我們」的學校

相關焦點

  • 「我是一個很另類的校長」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下)
    您對他們有什麼更好的期許?俞立中:我很欣賞「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這句話,實際上最早提出的是英文「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中文翻譯是思考良久才決定的。
  •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十萬學費只是成本一小部分—新聞—科學網
    俞立中:2006年1月紐約大學尋找合作夥伴,建紐約大學上海中心,最終他們選在華東師大。到2008年,紐約大學校長塞克斯通問能不能再向前走一步,在上海設立一個紐約大學分校。我們對他說,目前是不可能的。如果在中國辦學,只能通過中外合辦的方式實現。 新京報:你們之後做了哪些努力?
  • 從普林斯頓博士到宋慶齡學校校長,學術咖如何「破壁」K12教育?
    兒子出生在美國,劉薇卻不想他做一個「香蕉人」,「我們不希望他接受純美式的教育,中國根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決定回國尋找一種平衡。」一開始可能是興趣所致,但在這兩年新學校的建設工作中,則多了幾分使命使然的味道。
  • 滎高校長崔永勝:努力做一名好校長
    滎陽高中校長崔永勝作為優秀校長代表作了典型發言。現將其發言《努力做一名好校長》摘錄如下:崔永勝         多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深刻認識到,必須努力做一名好校長,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好校長要用精湛的業務指導師生。在滎高,我倡導「五主課堂」的教學改革,親自上示範課;我為青年教師開專題講座,指導他們如何把課上得精準、精煉、精彩。老師們可以容忍學校管理的嚴格,卻無法忍受校長知識的淺薄。         好校長要用科學的制度激勵人。
  • 校長心法 | 李芳霞:好的教育,「攻心」為上
    2000年高考,雖然招來的學生基礎差(因為1995才建校,好學生可不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全體畢業生100%的本科率,90%以上的一本率,升學率全省名列前茅,李校長正是這屆學生的年級組長。2006年,高新一中校史上的第一個高考狀元也是李校長的學生。妥妥的「高考名師」。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下)
    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圖源:上海紐約大學2020屆畢業生 凌昱恆)本系列為圍爐與On Century Avenue(上海紐約大學學生媒體)聯合採訪發布,上期——「再會,俞校長(上)」因刊誤未在標題中加入OCA,在此致歉。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下)
    俞立中:我很欣賞「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這句話,實際上最早提出的是英文「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中文翻譯是思考良久才決定的
  • 上海紐約大學成立 校長俞立中:不是富人大學(二)
    【對話俞立中】高等教育的未來必須多元化在昨天的成立儀式上,早報記者採訪了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
  • ...名校長訪談(2)賈生葉:前十年我是在做校長,現在我才開始做教育
    編者按:當前正值畢業季、考試季、升學季,每位家長都希望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跟隨一名好校長、好老師。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新時代的好校長和好老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在聊城,有一大批這樣的名師、名校長。他們不僅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有人格魅力,而且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上)
    而俞立中校長——作為陪伴上海紐約大學從建校至如今跨過第八個年頭的創辦人之一,功不可沒。寥寥數筆,無法記錄俞立中校長為這所嶄新的大學、為其中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職工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6月1日,在得知俞立中校長將不再擔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的職位後,圍爐有幸與俞校長進行對話,帶大家一起走近這位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 不想當校長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不想當校長的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呢?隨著學校教育和班級授課制的出現,教師已經成為一個職業。但是&34;,教師群體仍然繼承著先輩&34;的優良傳統,將培養社會和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作為自己的責任。
  • 如何做有靈魂的好校長
    校長的靈魂就是校長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如何做有靈魂的的好校長,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一、校長必須有遠大的理想。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校長,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個好教師、一個好的教學專家和一個好的教育者。」
  • 馬雲向百名名校校長分享領導力心得:用做CEO的方式做校長
    我們需要為未來設計什麼樣的教育,我們的孩子需要為未來做什麼樣的準備,這是今天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各位校長的擔當和責任。不管我們變或不變,一定有學校會變,不管我們變或不變,未來的教育一定會變。今天的名校未必是明天的名校,今天的成功者也未必是明天的成功者。只有為未來而變,為未來去嘗試,才有機會不被未來所淘汰。
  •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說說多大年齡做校長合適?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多大年齡做校長合適?中國基礎教育有數億學生,一校之長為一所學校的領頭雁,校長的眼界、格局和心胸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文化氛圍和辦學層次,校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校長或許與年齡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教育情懷、家國情懷!一個好的校長,應從教師中來,到教師中去。如軍中統帥,親自帶兵衝鋒陷陣,才有說服力、號召力!要和老師們、學生們並肩作戰,切身體驗大家的苦樂,才會體桖民情,正直無私,親賢遠佞,受人愛戴。
  • 沈祖堯:不做辦公室校長
    從1985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中文大學教學醫院)擔任醫生開始,歷經中大醫學院講師、講座教授、系主任、副院長、逸夫書院院長,最後成為一校之長,沈祖堯的精力越來越轉向教育。在他看來,大學教育的本質是「模塑生命,幫助年輕人發展為思想成熟、才德兼備的成人」。「10年之後有誰會記得某所大學排名40還是50?
  • 上紐大校長俞立中退休卸任 資深教育家及知名學者童世駿履新
    「感謝學校領導團隊的相互理解、緊密合作,讓我享受了工作的愉悅;感謝教職工的盡心盡職、默默奉獻,展示了學校的質量和水平;感謝一屆屆學生的出色表現,為學校增添了奕奕光彩;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俞立中說,「上海紐約大學從無到有,從新生到成熟,它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顯現,探索、改革、創新的精神已經在這裡紮下了根。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再會,俞校長(上)| 圍爐 · NYUSH & OCA
    而俞立中校長——作為陪伴上海紐約大學從建校至如今跨過第八個年頭的創辦人之一,功不可沒。寥寥數筆,無法記錄俞立中校長為這所嶄新的大學、為其中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職工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6月1日,在得知俞立中校長將不再擔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的職位後,圍爐和OCA有幸與俞校長進行對話,帶大家一起走近這位高等教育的探索者。
  • 對話上海紐約大學創始校長俞立中(上)
    俞立中:這是一些偶然因素帶來的必然結果吧。俞立中:正如紐約大學時任校長約翰·塞克斯通所說的: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不應該建立在單一文化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多元文化基礎上。社會對中外合作大學的認識差別很大,有些人認為是那些考不上好大學並且付得起高昂學費的學生才來讀中外合作大學,甚至有人說上紐大是富人的學校。
  • 我認識的陳群校長
    02本科畢業那年,「史上第一個開通微博」的俞校長就任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校長的接力棒交給了陳群。因為俞校長實在做得太好,尤其在和學生溝通的方面(俞校長在開微博之前一直活躍在人人網上)。我們所有人都很擔心,新任校長能有更大的突破嗎?
  • 這所集齊兩位特級校長的國際學校,如何打造成就孩子的精英教育
    教師有成長感,才有成就感「看教育」:以這樣的模式設計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作為校長,您如何鼓勵教師不斷做課程創新,而不覺得負擔太重?路光遠:我常常會跟我的教師團隊說,因為有學生,才有老師;因有了學生和老師,才有了學校,然後才有了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