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國際化教育是打造國際化人才的最好途徑

2020-12-27 中英網www.uker.net

旨在討論如何更好地給留學歸國人員發展空間,為留學歸國人員提供交流平臺,讓他們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的「歐美同學2006北京論壇」即將於10月28日於北京召開。為此,記者近日專訪了會議受邀嘉賓,中國最大留學教育機構——北京澳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裁、澳大利亞國際教育中心主任、澳洲中國公民公會會長李平先生,請他從出國留學培訓專家的角度談談對於中國學生留學海外的一些看法。

  截至2005年底,以各種形式在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以達近90萬人,他們分布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有專業包含所有當代學科。如何吸引留學人員歸國,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樂盡其職、善司其職已成為關係中國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重要課題。

由歐美同學會主辦、中國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承辦的「歐美同學2006北京論壇」旨在聚集英才建言獻策,並以年會形式搭建海歸精英群體與政經各界坦誠交流的智慧平臺,激發思想碰撞,探討熱點話題,力求通過集思廣益,針對重點議題達成極具深度及影響力的思想結晶。論壇將於10月28日於北京隆重召開。屆時,將有包括中國國家領導人、國家部委主管官員、國際經濟組織要員、中外知名學者、重要企業領袖及優秀留學生代表等各方面精英人士多方參與。在一天的會期內,各界精英人士將就海歸與中國競爭力、海歸與中國民間外交、海歸創業探討與經驗分享、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全球化帶給人才的機遇與挑戰、新一輪創業投資帶給中國的機會、留學市場現狀與未來、外國商會與中國經濟發展等8個議題展開深入而廣泛的探討。

  李平先生是著名的澳洲留學專家、國際教育專家,由於長年工作在出國培訓的第一線,李平先生對於中國學生外出學習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親手創立的北京澳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是首批獲得國家教育部資質認證的中國最大的國際教育集團,該公司已有十五年的專業培訓出國人員的經驗。包括多名各國教育參贊及前籤證官在內的170餘名留學專家任職澳際,這使得澳際公司成為國內出國培訓領域的佼佼者,榮獲全國留學中介信譽度評比第一名。目前,已有超過3萬名學員以澳際為平臺,成功地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澳際國際教育集團旗下擁有澳際出國留學、澳際國際預科、澳際英語學校、澳際境外服務機構、留學第一站等多個機構。為渴望出國留學的人員提供各種層次,內容不同的細緻服務。

  10月17日下午,李平先生在他的辦公室接受了記者的獨家轉訪

  李平先生認為,打造國際化人才最好的途徑是讓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培養中國的本土人才。這既適應了教育國際化的全球大趨勢,也有助於中國提高自己的人才隊伍素質,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

  李平先生說:「我們應該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培養中國的優質的國際化人才,讓他們回國後更好地回報社會。目前,中國國內的教育資源並不充分,很多大學畢業生難以適應日益嚴苛的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很多畢業生甚至找不到工作,報國無門。如果把他們送到海外去,讓中國的學生在受過國內的基礎教育之後,有機會接受國際化教育,無疑將增加他們的國際競爭力,讓他們在各種層面的人才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

  曾有專家列出過國際化人才必備的四個基本能力:第一,國際化人才應當具有全球視野、全球胸懷;第二,具有跟國際對接、交流、溝通的能力;第三,具有適應 在國外生存和發展,即跨文化的生存能力;第四,也是對國際化人才最核心的要求: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

  對此,李平指出,培養國際化人才是否成果,重要的指標之一,還是要看畢業生在全球就業的情況。現實情形是,在國內接受教育的學生要到海外就業面臨重重困難,很少有人能夠成功。這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的教育沒有很好的與世界教育接軌。在中國教育體制下培養的「中國制人才」很難滿足其他國家對於人才的需要。要在短期內改變整個中國的教育體制十分困難,因此希望中國人才儘早國際化,鼓勵年輕人走出國門,接受國際教育不失為一個良策。

  李平又談到,「所謂『海歸』,他們具有接受國際教育,了解世界其他國家文化背景、歷史人文的特點。因此,相較一直在國內深造的學生,他們更加具有國際化視角,視野更大,接受能力也更強。在海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無疑將使他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表現得更加成熟。」

  近年來,由於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海歸」不再想前幾年那樣流行,有不少「海歸」甚至黯然成了「海待」,和很多普通大學生一樣,為找不到工作而愁眉不展。對此,李平認為,「海歸」歸國後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工作並不奇怪,「『海歸』人數激增,海歸回遊對社會來說是巨大的人力資源財富,『海待』是少數現象,『海歸』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發揮特長的環境需要時間,沒有長時間的『海帶』,從長遠來看,出國留學歸國人員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作為上世紀80年代出國的老「海歸」,新一代成功的企業家,李平先生的話顯得頗有說服力。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李平多次強調:「留學是終生受益的,留學是改變人一生轉折點,這是所有『海歸』的共識。」

  李平先生最後向記者表示,他相信「歐美同學2006北京論壇」將促進中國的人才國際化,為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和企業間搭建起平臺,並將促進中國留學事業的發展。李平先生感謝《北京青年報》為此次所做的宣傳工作。他說:「我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和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可以走向成功,出國留學無疑是成功的捷徑之一。我希望通過此次的論壇活動,大家可以更加明確這一點,同時重新為什麼是『國際化人才』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我祝願論壇圓滿成功!」

相關焦點

  • 旅遊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環杭州灣灣區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寧波等入境遊客數量不斷增長,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國際化旅遊人才保障依然難以跟上需求,為此,要重點培育國際化旅遊學校和中高端國際化旅遊人才,推進旅遊人才教育國際化。
  •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為了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同時與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展交流與合作,很多國家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作為其國家戰略的重要保障,通過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等多種途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尊重各民族文化價值、具備國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 喜訊丨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教育部及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領導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討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培養全球治理人才的重要性及方法途徑。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分別為會議致辭。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王錫昌代表學校作了題為「專業碩士改革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的發言,分享了上海海洋大學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與經驗。
  • ...下基礎教育國際化與中小學教師國際化素養提升」論壇在浙師大舉辦
    陳青松教授對本次論壇的舉辦目的進行了說明,也表達了對論壇的期待,希望通過本次及之後的討論,能夠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和形勢、教師國際化素養的結構和提升途徑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通過經驗分享、思想碰撞和共識凝練,共同促動我省基礎教育國際化的高質量發展。
  • 堅持開放式辦學 培養國際化人才
    目前,佛科院已和德國5所高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學生可到德國工廠接受專業培訓。 佛科院供圖今年10月開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簡稱「佛科院」)連連發布學生寒假出國訪學通知。學生可自主選擇到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西澳大學等10餘所國外名校訪學。「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全球性浪潮。
  • 深圳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 文/圖 多途徑引進國(境)外教育優質資源,加大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學校建設,建成外籍人員子女學校7所,姊妹學校數量位居全國首位……近年來,我市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切實提高國際人才培養能力,滿足市民對優質特色、多元化教育的選擇需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到2020年我市還將推進建設5—6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 加快「桃源樣本」打造步伐!桃源街道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
    方案顯示,桃源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將依託轄區各高校,以大學城片區為核心,建成高層次國際人才聚集的智慧片區;以國際視野完善基層國際化政務服務,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文化體育品牌;營造濃厚的國際化氛圍,打造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使國際化街區成為桃源的重要標誌;促進國際先進生產元素、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在桃源聚集,助力桃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 」 產城人融合、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共建共享 」 的國際化街區
  • 丁祖詒:以超越哈佛的理念培養國際化人才-搜狐教育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新的人才,搜狐出國頻道特別推出建國60周年大型系列策劃,透過「國際人才大國崛起之旅」這扇窗口,我們一起重溫國際教育的歷史,見證新中國國際教育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一個個論壇、一篇篇報導、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記錄著中國國際教育的光輝歷程,串連起我們的共同記憶,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中國國際人才大國的崛起。
  • 用跨學科視域打造卓越國際化國際經貿人才
    著眼2030年的「貿易強國」建設目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如何培養?跨國研究項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重塑課程體系……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勇涉教改「深水區」,圍繞創新和國際化,探索出一條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 專家議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勝任力是重要素質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郎朗)突發的疫情為國際教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5日,針對教育國際化和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等話題,來自高等院校新商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聯盟的專家、北京高校商學院主管領導,以及商科國際認證的相關專家等進行了探討。
  •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
    要實現區域內國際化人才集聚,可以通過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兩種路徑實現。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具備中國靈魂、擁有全球視野、明白中國國情、通曉國際規則、能與世界對話的國際化人才。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則可以利用專業知識技能和產業行業經驗,直接為我們提供產品和服務。
  • 港中大(深圳)校長:大學不國際化則無法培養出國際化人才
    (五)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鍵詞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高校辦學要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經過「要用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來發展,這個非常重要。」徐揚生說,在辦學過程中,應該堅持法治化,按照法律來辦學,不能在法律框架之外設置條條框框。國際化也很重要,大學如果做不到國際化,所培養的人才不可能成為國際化人才。徐揚生表示,在營商環境、教育環境、科技創新環境中,同樣應該繼續堅持走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道路。
  • 雲南財經大學:引進外專外教 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
    在國際化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引進外專外教,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是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元素和標誌之一,也是學校走向國際化辦學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作為正處於向現代化大學轉型時期的財經類高校,雲南財經大學就如何發展競爭力、深化開展國際科研合作,以適應雲南「橋頭堡」戰略需要的問題,結合自身現有的教學科研資源,明確了一條以加強外籍教師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國際化辦學為著力點的變革之路。
  • 2017日本那些國際化教育超強的大學(附「國際化超強大學排名」名單)
    大學國際化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20年的東京夏季奧運會更被朝野上下視為日本國際化的轉折點。 那麼,從2014年至今,日本大學國際化進展得如何?日本大學的國際化主都有哪些特徵? 日本大學通信每年都會公布一個「國際化教育最強大學排名」,在最新的排名中,國際教養大學、上智大學、國際基督教大學、立教大學、早稻田大學、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APU)、關西學院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立命館大學成為「國際化教育」前十佳。從前十佳來看,私立大學為主,國立大學僅佔三所。充分顯示了私立大學應時而變,順勢而為的特性。
  • 國際化人才,會說外語還不夠
    儘管教育界已經意識到一流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但從具體措施的實施效果看,與目前所需國際化人才基本要求相比,還有著一定差距。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綜合性大學非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課時有限,無法達到學生掌握外語技能的最低標準,雖然起到了打開一扇窗的作用,但熟練掌握更多取決於個人語言天賦及學習時間的投入,大多數學生的外語水平與自如對外交流還有相當距離。
  • 前沿·國際化的教育科研體系
    前沿·國際化的教育科研體系      北京,這座國際化都市,不僅為國人所矚目,同時也是國際聚焦的地方。經濟的騰飛,與之匹配的是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全面提升,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醫療品質的提高和國際化水平也對在京醫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十六中:外語特色教育 成就國際化人才
    自編二外教材與和歌山縣立日高高中簽署友好校協議研究性學習「模擬商業競賽」王悅如大連市第十六中學以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為導向,以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結合學校辦學傳統和辦學優勢以及師生的實際狀況,堅持以「人本、和諧、服務、發展」為辦學宗旨,以「外語特長,文理兼長,文化兼容
  •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造就國際化精英人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自建校起,就把為國家培養外語外貿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正如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 ,「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 英國百年名校海丁頓在深圳辦分校,著力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
    據悉,海丁頓學校(深圳)分校選址初步敲定深職院寶安校區,為在深圳工作的國際人才的子女提供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優質教育,著力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據了解,海丁頓學校成立於1915年,是英國最有名的私立學校之一,學校地處牛津,距離倫敦約六十英裡,100多年來,該校的排名一直穩定保持在全英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