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
仲偉合
國際人才高度聚集是世界級灣區的一大特徵。粵港澳大灣區要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首先要贏得全球人才競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提升發展質量和創新能力,關鍵在於國際化人才。既要加快培育創新型國際化人才,也要積極引進高層次國際人才。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能力、人才素質和發展質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目前,大灣區總人口規模已超七千萬,高學歷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卻供不應求。大灣區高等院校資源豐富,培養創新人才,產出創新成果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基礎前沿科研機構數量卻相對不足。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既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港澳人才向內地城市流動的積極性。同時,灣區流向海外的人才遠高於國外流入灣區的人才比例,對於海外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南沙要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深化全國人才改革試驗,可謂恰逢其時。
人才特區並非全新概念。早在2001年,深圳已經提出建設「人才特區」。2015年,北京中關村、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被列為國家級人才特區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
粵港澳大灣區要提升發展質量,南沙要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無疑需要大量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支撐。
國際化人才從何而來?要實現區域內國際化人才集聚,可以通過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兩種路徑實現。
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具備中國靈魂、擁有全球視野、明白中國國情、通曉國際規則、能與世界對話的國際化人才。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則可以利用專業知識技能和產業行業經驗,直接為我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招才引智僅僅是開端,把國際人才留下用好,讓他們適應中國的土壤,發揮更大的價值,國際人才本土化是必然之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從1993年至今,南沙的定位不斷上升。在政策紅利疊加效應下,南沙經濟增長迅速,人才吸引力有所上升。而南沙區距離廣州市中心較遠,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城市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教育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現實問題也亟待解決。
求賢若渴的南沙提出加快打造一流的「營智環境」。這是一個新概念,和我們所熟悉的「人才發展環境」有所重合,也有所差異。「營智環境」是與營商環境相呼應的綜合概念,應涵蓋智力和人才兩大要素,可細分為產業、平臺、政策、安居、教育、醫療、設施、服務、網絡、文化十個維度。
智力要素是區域發展的基礎性和持續性的發展動力和支撐。要充分發揮智力要素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保證智力要素順暢流動和轉化。人才要素是智力要素順利轉化的關鍵。智力要素轉化則是衡量人才價值的重要指標。
應該如何優化「營智環境」?可採取樹形象、定產業、搭平臺、建機制、精政策、興設施、提服務、強金融等八大措施。
樹立崇尚知識,愛才惜才的形象,表達與人才共創共榮的決心。這一點深圳做得很成功。深圳開全國之先河,用「人才」為公園命名,最近又憑藉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成功「出圈」。由此可見人才戰略要高遠,攬才姿態要放低,而政策措施和手段要接地氣,聚焦人才實際需求,為人才解決具體問題。
要先定產業,做好產業規劃,再根據產業確定人才戰略與政策。一旦產業成功落地,形成集聚,人才自然隨之而來。人才政策應穩定、精準、簡明,既避免朝令夕改失信於民,又要避免含糊其辭、冗長繁複,令人云裡霧裡。
加快建設完善城市硬體和軟體設施,提升改善人才工作、生活質量,免除人才的後顧之憂。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鏈,為人才提貼心、舒心、暖心的服務,營造自由、寬鬆、開放的人才氛圍。
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重視研究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建設和引入,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智庫等智力資源的價值。發展金融服務業,豐富金融產品與服務,增強對人才創新創業的金融扶持,拓寬融資渠道,助力智力成果轉化。
在政策紅利的東風裡,南沙更要平心靜氣、紮實耕耘,打造創新驅動、產業引領、智力支撐的國際人才特區,在時代的浪潮中把握先機,贏得未來。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校長、僑鑫集團聯席總裁、廣東歐美同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