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宜居、宜業、國際化是灣區的本質特徵,而國際旅遊是開放交流、增進國際交往的重要方式與平臺。國際知名灣區的國際遊客接待人次和旅遊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均處於世界前沿,國際旅遊發展的提檔升級對國際化灣區建設意義重大,也對旅遊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近年來,環杭州灣灣區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寧波等入境遊客數量不斷增長,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國際化旅遊人才保障依然難以跟上需求,為此,要重點培育國際化旅遊學校和中高端國際化旅遊人才,推進旅遊人才教育國際化。
一、學習先進經驗,接軌國際化旅遊教育
旅遊教育的國際化是旅遊行業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跨文化交往、提升灣區都市群對外開放度的重要途徑。應學習借鑑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多方位接軌國際化的旅遊教育。比如,為培養旅遊高層次人才,開拓文化視野促進交流,在歐盟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計劃(Erasmus Mundus)框架內,丹麥、西班牙等國的數所大學合作設立「歐洲旅遊管理研究生」項目,每年從歐盟和非歐盟國家的600多名申請者中篩選35人進行精英培養,且嚴格均衡學生來源於不同國家,確保項目學生在全球化、多樣化的文化地理氛圍中學習。又如,新興國際旅遊目的地泰國,十分重視旅遊接待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通過課程開發、加入國際聯盟等措施應對全球化發展。再如,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教育機構,國內旅遊院校可通過加入其全球學術認證體系實現教育的國際接軌,課程設置、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等學習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理念,接受洛桑諮詢師的實地考察和指導;同時,「洛桑模式」引入國際化師資能拓展學生視野和國際旅遊知識,國內教師經過培訓成為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認證學習導師」。總之,環杭州灣灣區院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實踐,結合國內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實現國際標準的本土化。
二、語言融合專業,培養綜合性複合人才
國內普通旅遊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至今仍以滿足國內旅遊產業發展需求為首要考量,如在語言課程上僅設置專業英語,難以滿足多元化的國際化旅遊管理與服務崗位的需要,以至於普通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上崗後遭遇國際化事務很難有效應對。儘管將國際化旅遊人才培養簡單等同於外語學習的做法並不可取,但語言是基礎,「語言相通人心才能相通」,因此,旅遊人才教育的國際化必須培養「專業+語言」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旅遊院校一般以旅遊專業為基礎複合外語方向,而外語類院校則以外語專業為基礎複合旅遊方向。如浙江外國語學院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外語類專業與旅遊類專業融合,該校的旅遊人才培養全部為跨專業複合型。融合的難點一是要打破專業及其所在院系的壁壘,旅遊類專業和外語類專業分屬於不同院系,且旅遊類專業在不同院校的歸屬也呈現多樣化,需在協作基礎上探索專業課程和語言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適當比例。二是以往外語教學往往集中在英語、日語等,小語種難以拓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環杭州灣的旅遊院校應積極拓展沿線國家的小語種教學,使學生既掌握「多語種+」的多語言能力,又具備紮實的旅遊專業知識。
三、利用辦學資源,深化中外方聯合培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獲得日益廣泛的響應,普通地方性院校應充分利用國際化辦學資源,通過國際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對高素質、國際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環杭州灣已有不同層次的旅遊院校實施中外聯合培養,如浙江旅遊職業學院與澳大利亞威廉·安格理斯學院的專科層次,寧波大學與法國昂熱大學的本科與碩士層次合作教育。聯合培養的內容包括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引進外方課程、開發全新課程、國際化師資外文授課等,即由中方和外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語言課程和外方專業課程的比重,由合作學校選派優秀長期語言外教和部分專業課程外教在國內授課,外方課程如國際旅遊業、度假村管理等,以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通過本土培養與出國培養相結合,學生可在全球旅遊業最發達,「3S」休閒度假遊、遺產旅遊、郵輪旅遊等高端產品體系完整的地中海沿岸國家等學習,面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遊客,切實提高語言能力與職業素養。環杭州灣旅遊院校可以基於自身優勢資源,選擇「一帶一路」的不同區域和國家長期合作,深耕品牌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
四、增進區域協同,成立旅遊業產教聯盟
區域協同創新是灣區經濟的本質特徵,應由政府牽頭整合境內外知名高校、旅遊行業各類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力量成立區域國際化旅遊業產教聯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需求對接,深化校與企、教與學、知與行的密切聯繫,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國際化旅遊專業人才的評價上,也應結合國內外行業管理服務人員、專業教師等多主體的認知,完善人才評價標準,縮小產教隔閡,培養行業實際需求、發展前景可觀的人才。寧波作為環杭州灣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樞紐城市,應整合利用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優勢,構建旅遊教育合作共同體,逐步改變行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國際化程度低的現狀,為環杭州灣區域打造「生態、休閒、美麗灣區」、為灣區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人才保障。
(文章來源: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