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有效路徑

2020-12-15 東方財富網

開放、創新、宜居、宜業、國際化是灣區的本質特徵,而國際旅遊是開放交流、增進國際交往的重要方式與平臺。國際知名灣區的國際遊客接待人次和旅遊公共服務管理水平均處於世界前沿,國際旅遊發展的提檔升級對國際化灣區建設意義重大,也對旅遊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近年來,環杭州灣灣區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寧波等入境遊客數量不斷增長,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國際化旅遊人才保障依然難以跟上需求,為此,要重點培育國際化旅遊學校和中高端國際化旅遊人才,推進旅遊人才教育國際化。

一、學習先進經驗,接軌國際化旅遊教育

旅遊教育的國際化是旅遊行業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跨文化交往、提升灣區都市群對外開放度的重要途徑。應學習借鑑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多方位接軌國際化的旅遊教育。比如,為培養旅遊高層次人才,開拓文化視野促進交流,在歐盟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計劃(Erasmus Mundus)框架內,丹麥、西班牙等國的數所大學合作設立「歐洲旅遊管理研究生」項目,每年從歐盟和非歐盟國家的600多名申請者中篩選35人進行精英培養,且嚴格均衡學生來源於不同國家,確保項目學生在全球化、多樣化的文化地理氛圍中學習。又如,新興國際旅遊目的地泰國,十分重視旅遊接待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通過課程開發、加入國際聯盟等措施應對全球化發展。再如,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教育機構,國內旅遊院校可通過加入其全球學術認證體系實現教育的國際接軌,課程設置、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等學習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理念,接受洛桑諮詢師的實地考察和指導;同時,「洛桑模式」引入國際化師資能拓展學生視野和國際旅遊知識,國內教師經過培訓成為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認證學習導師」。總之,環杭州灣灣區院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實踐,結合國內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實現國際標準的本土化。

二、語言融合專業,培養綜合性複合人才

國內普通旅遊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至今仍以滿足國內旅遊產業發展需求為首要考量,如在語言課程上僅設置專業英語,難以滿足多元化的國際化旅遊管理與服務崗位的需要,以至於普通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上崗後遭遇國際化事務很難有效應對。儘管將國際化旅遊人才培養簡單等同於外語學習的做法並不可取,但語言是基礎,「語言相通人心才能相通」,因此,旅遊人才教育的國際化必須培養「專業+語言」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旅遊院校一般以旅遊專業為基礎複合外語方向,而外語類院校則以外語專業為基礎複合旅遊方向。如浙江外國語學院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外語類專業與旅遊類專業融合,該校的旅遊人才培養全部為跨專業複合型。融合的難點一是要打破專業及其所在院系的壁壘,旅遊類專業和外語類專業分屬於不同院系,且旅遊類專業在不同院校的歸屬也呈現多樣化,需在協作基礎上探索專業課程和語言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適當比例。二是以往外語教學往往集中在英語、日語等,小語種難以拓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環杭州灣的旅遊院校應積極拓展沿線國家的小語種教學,使學生既掌握「多語種+」的多語言能力,又具備紮實的旅遊專業知識。

三、利用辦學資源,深化中外方聯合培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獲得日益廣泛的響應,普通地方性院校應充分利用國際化辦學資源,通過國際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對高素質、國際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環杭州灣已有不同層次的旅遊院校實施中外聯合培養,如浙江旅遊職業學院與澳大利亞威廉·安格理斯學院的專科層次,寧波大學與法國昂熱大學的本科與碩士層次合作教育。聯合培養的內容包括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引進外方課程、開發全新課程、國際化師資外文授課等,即由中方和外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語言課程和外方專業課程的比重,由合作學校選派優秀長期語言外教和部分專業課程外教在國內授課,外方課程如國際旅遊業、度假村管理等,以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通過本土培養與出國培養相結合,學生可在全球旅遊業最發達,「3S」休閒度假遊、遺產旅遊、郵輪旅遊等高端產品體系完整的地中海沿岸國家等學習,面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遊客,切實提高語言能力與職業素養。環杭州灣旅遊院校可以基於自身優勢資源,選擇「一帶一路」的不同區域和國家長期合作,深耕品牌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

四、增進區域協同,成立旅遊業產教聯盟

區域協同創新是灣區經濟的本質特徵,應由政府牽頭整合境內外知名高校、旅遊行業各類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力量成立區域國際化旅遊業產教聯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需求對接,深化校與企、教與學、知與行的密切聯繫,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國際化旅遊專業人才的評價上,也應結合國內外行業管理服務人員、專業教師等多主體的認知,完善人才評價標準,縮小產教隔閡,培養行業實際需求、發展前景可觀的人才。寧波作為環杭州灣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樞紐城市,應整合利用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優勢,構建旅遊教育合作共同體,逐步改變行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國際化程度低的現狀,為環杭州灣區域打造「生態、休閒、美麗灣區」、為灣區城市群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人才保障。

(文章來源:寧波日報)

相關焦點

  • 一線之聲丨國際化多路徑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方案
    一線之聲丨國際化多路徑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方案 2020-04-13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城市戰略定位下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和教育路徑
    這類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以及紮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勝任國際化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和職業溝通,注重創新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治理能力,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袖者。面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北京高校應當以人才培養改革、國際交流、網際網路+教育、產教融合、區域共同體以及教育資歷框架為路徑,提高教育質量,優化辦學,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 澳門旅遊學院:培養國際化優質旅業人才的搖籃
    據報導,我國2015年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超過41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4.13萬億元;全國旅遊業實際完成投資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國內、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在可預見的未來,內地對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專業的旅業人才需求迫切且大量。
  • 英孚教育亮相2020年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 致力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
    作為全球領先的教育培訓公司,英孚教育應邀參加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展,向公眾展示了企業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先進理念與持續努力,以及自身先進的教育培訓產品與服務。英孚教育企業與政府解決方案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JesperKnutell表示:「很高興參加這場高規格、乾貨滿滿的大會。教育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接受國際化教育是打造國際化人才的最好途徑
    澳際國際教育集團旗下擁有澳際出國留學、澳際國際預科、澳際英語學校、澳際境外服務機構、留學第一站等多個機構。為渴望出國留學的人員提供各種層次,內容不同的細緻服務。  10月17日下午,李平先生在他的辦公室接受了記者的獨家轉訪   李平先生認為,打造國際化人才最好的途徑是讓學生接受國際化教育,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培養中國的本土人才。
  •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在當今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因素,並提出相應的措施。
  • 拓寬國際化"朋友圈" 旅遊商貿曬國際化辦學成果
    日前,從常州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傳來好消息,該校「跨境協作、項目驅動、生態運營」職業學校國際化育人培養模式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目前正以《中職校「三化五路三景」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衝刺2018 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丁祖詒:以超越哈佛的理念培養國際化人才-搜狐教育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新的人才,搜狐出國頻道特別推出建國60周年大型系列策劃,透過「國際人才大國崛起之旅」這扇窗口,我們一起重溫國際教育的歷史,見證新中國國際教育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一個個論壇、一篇篇報導、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記錄著中國國際教育的光輝歷程,串連起我們的共同記憶,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中國國際人才大國的崛起。
  • 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論壇在上外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 為積極探索新文科發展路徑,著力推進一流本科建設,培養「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12月4-6日,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承辦
  • 「旺工淡學」,海南旅遊人才培養出新招
    著力推進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特色改革,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全面促進旅遊業人才國際化、專業化、職業化、特色化發展,增強海南旅遊業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有效促進旅遊業服務質量與國際旅遊消費需求水平同步提高,形成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 用跨學科視域打造卓越國際化國際經貿人才
    著眼2030年的「貿易強國」建設目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如何培養?跨國研究項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重塑課程體系……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勇涉教改「深水區」,圍繞創新和國際化,探索出一條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 豐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型,瑞思英語以教學實踐關注文化教育
    而如今,出國留學、海外旅遊、外商會談等跨文化交流場景,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態,多國家、多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隨著中國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在國際舞臺上迎來諸多機遇的同時,由語言障礙、刻板印象等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不暢、誤解甚至衝突也不容忽視。「文化勝任力」成為國際化人才發展的核心關鍵詞。所謂文化勝任力,即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
  •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
    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與國際人才本土化仲偉合國際人才高度聚集是世界級灣區的一大特徵。粵港澳大灣區要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首先要贏得全球人才競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提升發展質量和創新能力,關鍵在於國際化人才。
  • 別敦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徑
    通識教育更多地關注大學生學會做人,而專業教育則更多地關注大學生學會做事。因此,很多大學在通識教育改革中完全不涉及專業教育。這種做法非但不利於通識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會弱化整個大學教育的功能。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國一流大學應當摒棄傳統的觀念,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與我國國情和本校校情相適應的二者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徑。
  •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目標定位與路徑突破
    (一)路徑困境:高職專科辦學慣性和「學術漂移」現象長期存在,缺乏從動力機制和價值取向等根本性問題出發的路徑研究與實踐探索  第一,我國長期將職業教育定位為普通教育中的專科層次,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主要是從民辦職業專科升格而來,受強烈的辦學慣性影響,不自覺延續既定的發展路徑。
  •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個提法為我國發展急需的國際化人才需具備的基本要素進行了清晰界定。
  • 全國職業教育對外合作典型案例連載(三十八)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深化合作辦學模式 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
    文章節選自孟海濤《深化合作辦學模式 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一文。更多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搭建民族文化橋梁 促進國際合作交流全國職業教育對外合作典型案例連載(七) |  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訂單」培養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全國職業教育對外合作典型案例連載(八) |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加強中韓合作 培養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全國職業教育對外合作典型案例連載(九) |  河北旅遊職業學院:踐行國際化辦學實現跨越式發展
  • ...文化、生態化——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國際化教育的基因密碼
    如今,「雙區」疊加背景下的深圳,擁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立足灣區眺望世界的深圳,正需要大量既具有本土情懷,又兼具世界眼光的國際化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而深圳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正在踐行自己的教育使命,正在為新時代深圳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提供人才儲備。
  • 國際化教育是非富即貴、精英教育?澳門這所學校如何「雙輪驅動」國際化辦學?
    而13年前一個人生際遇,賀誠轉移教育實踐軌跡,前往澳門教業中學。教業中學作為一所傳統的中文學校,如何走向國際化辦學,從而把學校的發展推到一個新的階段?澳門教業中學一直以來堅持的辦學立場,是希望能夠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本土與世界之間、守正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發展。在賀誠看來,國際化學校、國際化教育都是中國教育、特別是澳門教育,走向優質教育的其中一條路徑選擇。
  • 歐洲高等商學院首位華裔校長: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
    他表示:「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致力於培養新一代國際化商務精英,隨著與中國高校合作層次與領域的深化,將為未來中歐經濟文化合作與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國際化人才支持。」  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學院,始建於1819 年。伴隨著柏林、倫敦、馬德裡、巴黎、都靈和華沙等六個分校區的相繼建立,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成為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能提供全球化視角的跨文化商業管理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