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孜宛古麗·麥海提生活照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通訊員 陳鑫 記者 陳顯婷)中學時,當同齡人在寬敞的學校裡鍛鍊身體、汲取知識時,她要承擔起所有的家務,照顧多病的父母;進了大學,當同學們還在被窩裡做著甜甜的美夢時,她已早早地起床,在太陽還沒升起的清晨挑燈讀書……她就是來自新疆喀什地區的「90後」女孩熱孜宛古麗·麥海提,杭師大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得大三學生。
「我們無法改變出生的命運,但可以選擇堅強地生活;我們雖然能力有限,但也可以幫助很多人。」這是熱孜宛古麗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她的夢想。
農曆春節前夕,她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她的事跡也因此刷爆了杭師校園的「朋友圈」。
命運多舛,瘦弱女孩撐起全家
1992年,熱孜宛古麗·麥海提出生於新疆喀什地區一個柯爾克孜族家庭。父親年逾古稀、體弱多病。全家僅靠年邁的母親用微弱的勞動能力支撐。屋漏偏逢連夜雨,高中時,終日勞累的母親也病重住進了醫院。
母親的病倒,意味著全家的「頂梁柱」也倒了——熱孜宛古麗若不回家幫忙,父母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沒辦法解決。她只能扛起家庭的重擔,去醫院照顧母親,料理家務,陪伴臥床的父親。當時,小古麗在日記中寫道:「雖然,我的生活並不順利,但我很感謝父母生了我,又有這麼多人幫助過我們。因此要更加努力,用實際行動回報他人。」她總是這樣鼓勵自己。幹完一天的活,她就馬上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把落下的課程自學趕上。「天助自助者」,最終,熱孜宛古麗以班級第二名的成績如願考上了大學。
走進大學,抓住改變命運之機
在輔導員潘玉銀眼中,熱孜宛古麗是一個堅強、努力的孩子,「雖然剛來杭州的時候,語言、飲食、氣候對她來說都不太適應,但她選擇了拼搏和堅持。」
「只有比別人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負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熱孜宛古麗說。有了這個認識,她開始如饑似渴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她的學習用『爭分奪秒』來形容是最恰當了。」化學系副主任、化學課程教學技能課的老師韋斯林說起班上這個新疆姑娘,非常高興,「每次課,她都是坐在第一排,上課的時候眼睛盯著老師,特別認真。」
她每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在宿舍樓的自習室學習語言。一個小時背漢語,一個小時念英文。晚上,她也經常最後一個離開自習室,11點左右才回寢室休息。在熱孜宛古麗各門學科的課本和筆記本裡,密密麻麻的方程式、單詞如同一卷卷的電影膠捲,記錄著她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歷程。
在短短一學期內,熱孜宛古麗從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到順利通過英語水平測試,從第一次接觸電腦到順利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她付出了很多。
普及漢語,甘當民族語言的橋梁
「語言就是力量。」大學的學習讓熱孜宛古麗明白,要想走出大山,就必須學好語言。在學校,她自學了漢語、英語、土耳其語和維吾爾語,也萌發了教家鄉孩子學習漢語的念頭。
2013年,她暑假回家,就和兩個新疆朋友一起辦起了免費的「漢語公益課堂」。熱孜宛古麗從基礎教起,早上教漢語拼音、簡單漢字,下午用漢語給大家講故事,還不時用維語進行翻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纏著父母要去聽課。在46天內,學生數量就從開始的37人擴大到了247人,教授的內容也從漢語拼音、簡單漢字、短語、句子增加到了漢語對話。那個夏天,熱孜宛古麗感動了村民,村民也感動了她。於是,2014年,2015年,她的公益漢語課堂每年暑期都如期進行……
為了幫助新疆老鄉看病,熱孜宛古麗還主動聯繫了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請求做免費的維語翻譯。三年來,只要有空,她都會去市二醫院,做醫生和新疆籍患者的溝通橋梁。有時,她甚至還會徹夜留在醫院幫助患者。慢慢地,越來越多的醫生和護士都知道了她,有一個善良美麗的新疆女孩會經常來幫忙,她不求回報,只希望能幫助新疆籍病人克服語言溝通問題。
在她看來,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服務他人,傳播愛心。三年裡,學院很多同學也被堅強執著的熱孜宛古麗打動,加入到志願服務中去。 2015年,他們成立了「杭州師範大學漢語推廣公益小分隊」,除了愛心助教,還組織愛心募捐,流動愛心圖書等等。目前,已經有200多名大學生加入到了這支小分隊中,幫扶家鄉人民和維族大學生達到2000餘人次。
「今年暑假,我們準備專門組織一支支教隊伍奔赴新疆,幫助熱孜宛古麗的鄉人學習漢語,搭起民族間的語言橋梁。」潘玉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