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疫」》是上下冊,由《新華每日電訊》編著。《新華每日電訊》和「草地周刊」我都常看,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他們策劃了不少好的選題,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部書便是其結果。
「草地周刊」的一位編輯說,上冊是《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部做的一個系列策劃,下冊絕大部分文章都在《新華每日電訊》的「草地周刊」發表過,有的限於出版社的字數容量,還沒有全部收進來。
我也是其中的參與者,2月下旬為「草地周刊」撰寫了《杞人憂天非壞事,別讓科幻成真》的稿件,表達了我的觀點。他們全文刊登了。可以看到,選題的範圍還是很大的,同時給個人闡述的空間,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這場壯懷激烈的人民戰爭。
這也是《我的戰「疫」》的很大特點,就是「我」是主角。比如很多是口述實錄,有基層一線的醫護、患者、志願者、幹部等,另外,還有專家學者的見解。這些區別於一些用數字和概念堆積的稿件,既是真實的記錄,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也有層次,比較複雜,同時還有一些獨到的看法和解釋。
當時我在新華社對外部組織報導。我們對外部國內新聞編輯室的編輯,看到《新華每日電訊》公眾號上的這些文章後,感到很驚豔,就在室領導的組織下,翻譯了其中一些,以彌補其他稿源的不足。未料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發生的真實情況,可以說是很好的「中國故事」。有意思的是,這些英文報導的部分,也收入了《我的戰「疫」》這部書。它表明了重新尋求東西方對話的可能。
「草地周刊」那位編輯對我說,之所以出版,是這些作品確實還都不錯,反響很好。很重要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今年全國面臨這麼大一起公共衛生事件,如果回頭再看的話,希望這些文字能給後世的人們提供一個依照。
的確,應該回顧和總結。回頭看,這些作品的確是這場劇變的一份記載。今年的疫情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人類內部呈現的差異性。既包括處理應對的方式,也涉及更多方面比如制度和文化。我有一位朋友被困德國兩個多月才返回,她有機會接觸當地很多人,這也促使她思考這種差異。她發現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是比較深的。
在德國的一些中國人,雖然德語流利,但只是待在自己的社區,並不與當地交往,也不太了解當地。每年有一億多中國人出國旅行,但是對世界的認知和了解,是否比以前一定進步了?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今年品嘗到的痛苦,是統治這個星球的最有智慧的七十多億生物無法成為一個整體。當然他們也最終發現,人類並不是地球的真正主宰者。一個病毒就能讓他們的經濟社會運行停滯。
這都需要在生產生活重啟後,再來深化認識。禍兮福所倚,疫情讓一些問題顯現了,使重新認識有了基礎。在9月的後疫情時代中日科幻高峰論壇上,日本作家林讓治有一個發言,說他去年首次來中國訪問,遇上天氣原因,航班延誤,他在機場卻遇到中國人主動使用翻譯軟體與他交流。這讓他很是吃驚,認為這是中國人理性的一面,在日本可能不會這樣。今年疫情使得他取消了再次中國旅行的計劃。他認為,疫情不過是暴露了人類本來的一些問題,但之前被非理性地掩飾了。科幻的價值正在於建立一個理性的世界。依靠理性,才能重新建立起可靠的認知。
可以說,《我的戰「疫」》的編輯出版,提供了一個用理性來重新認識的基礎。它提醒我們,不要遺忘。要有更宏大的願力、更強的同情心、更好的理解力,幫助公眾認識這個莫測的世界,來應對下一次危機。(本文為《我的戰「疫」》序言,序言作者韓松是著名科幻作家、新華社高級記者)
《我的戰「疫」(上下冊)》
ISBN:ISBN 978-7-5166-5481-1
新華每日電訊社 編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1月
定價: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