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湖邊秋景。2018年10月
2013年RSA信息安全大會的主題是「Mastering data. Securing the world」(掌控數據,保護世界),自此數據分析開始被安全行業所重視。在國內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的政策要求,大數據安全分析廣泛地被應用在SOC/SIEM、態勢感知以及下一代安全產品與解決方案中。
大數據安全分析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能夠對已知威脅進行精準定位,解決傳統單點設備誤報率過高的問題,將有價值的安全告警從海量噪聲中數據中提煉出來;另外一方面是能夠對高級威脅進行深度檢測,這裡所謂的「高級威脅」可以理解為傳統安全設備無法檢測的威脅,包括未知威脅和潛在威脅兩種。
只有能夠對已知威脅進行精準定位、對未知威脅進行深度檢測,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安全事件場景、提高安全運營決策輔助能力,才能為安全監測、通報預警、應急處置、態勢感知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安全監控、安全運維、安全審計打通成為一個整體的安全運營中心。
大數據安全分析與風險管理中的KRI風險監測類似,即通過量化的數據進行跟蹤測量,反應安全狀況、預測風險趨勢、識別風險徵兆。將安全由定性向定量轉變、由事後向事前轉變、由孤立向聯繫轉變。從而擺脫安全被動防護困境,做到真正的主動安全防禦。
風險監測:用數字掌控風險
理論上來講,大數據安全分析應該像星際戰艦一樣,一切都應該是數位化、指標化的,戰艦的一切行動都可以依據自身數據狀態來進行決策。然而很遺憾目前沒有哪家機構能做到這一步,目前來講應該可以理解為是一輛汽車的各種儀錶盤,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但是還需要結合路況環境來綜合進行決策。
現實與理想之所以有這樣的差距,主要是技術發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過程,「數據驅動安全」才只是剛剛開始,需要持久的資源投入與長期精益求精的堅持。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短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數據類型還不夠全。數據類型不夠全的原因,或是資產、漏洞、配置、威脅、事件、流量、情報等沒有全部接入,沒有全部接入當然數據源就是不全的;或是很多高級別的單點防護設備(如EDR、DLP、蜜罐等)沒有建設,沒有防護設備那自然不會有這部分的安全數據。
其次,數據質量還不夠高。數據質量不夠高的原因,或是資產、漏洞等數據顆粒度太粗、關聯度不夠,比如資產無法識別到組件,資產版本無法與漏洞信息關聯等;或是威脅、事件、情報數據存在大量的噪聲,數據的精準度無法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最後,安全分析還不夠深入。以目前市場上現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來看,能夠將資產、用戶、情報,漏洞、配置、威脅,日誌、流量、告警各要素有效整合的目前還沒有。同時,關聯分析、機器學習在安全檢測、威脅追蹤等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還無法改變依賴經驗豐富的安全分析人員的現狀。
總體來看,大數據安全分析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有很大的技術與業務增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安全大廠還是創業公司都投入這個領域的原因。未來誰能把以上瓶頸問題解決,真正幫助客戶將線下安全工作整合到線上安全運營,誰就能夠笑到最後。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