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惰性」動物,我深以為用那句「以不變應萬變」來形 容女人再恰當不過了。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體會。對於那些中途轉學 來的同學,男孩子比女孩子適應得更快,表現得也更活潑。而那些女 孩子剛進入一個新集體時,大多表現得像只受驚的小兔子,幾乎不會 主動和新同學說話、玩耍。從這個現象就能看出,女性對於新的環境 新的事物有一種本能的排斥,這也許是受她天性中矜持羞怯的影響。 成年的女性在這方面也表現得很突出。比如在一個單位待得久了,哪 怕有千萬次拍拍屁股走人的念頭,最後仍會死守城池。一個朋友就說 了,他們單位的管理體制很有問題,引得員工經常怨聲載道。
但那些 平日對老闆恨得咬牙切齒的女同事幾乎沒有流動,倒是男同事來了又 走,走了又來。還有就是,你會發現女人的圈子都比較固定,圈子的 規模也比較穩定,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大家都比較「守舊」,既不想 走出去接觸新的圈子,也捨不得離開舊的圈子。我說的自然是大部分 女性。也有小眾者,她們對生活比較主動,比較活躍。怎麼說呢?就 是願意折騰,願意接觸新鮮事物。這部分人有什麼特徵呢?你從她們的氣質就可以辨識出來。君不見,那些所謂的氣質女人,她們的眼神 都深邃有力,既不飄忽游離,也不空無一物,她們的表情都沉靜淡然, 不會誇張,也不會扭曲。我個人認為,這種超然的氣質來自於「見多 識廣」。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只要經歷過某事某物,再次經歷時便 會少了最初的驚慌和無措,也或者是小小的情緒波動。在我看來,她 們這種對人事遊刃有餘的風範,大多來自於對事物的充分把控,因為 有所歷練,所以才能做到遇事從容淡定。這—是裝不來的。
「保守型」的女人,要麼每天圍繞著家、公司、朋友生活著 要麼除了孩子就是老公,除了家人就是自己,她們生活在一個小範圍 裡,這個小圈子形成的時間越長,她們越感覺依賴。因為只有在這個 範圍之內,她們才能找到自信。就像一位朋友說起自己的老媽媽,在 家鄉的小鎮活得是風生水起,做事比有的年輕人還機敏,可一說到城 裡姑娘家住兩天,便有老年痴呆症發作的嫌疑,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 影響正常發揮,好像腦子裡所有活絡的神經都失靈了似的。
其實這也 是人之常情。任何人只要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都是最舒服愜意 的,一如家之於每個人的安全感一樣。她可以盡情生活在自己原有的 觀念裡,甚至不願去判斷這種舊有觀念的正確性,因為一貫都是這麼 過來的。相反的是,要她們接受新觀念就比較痛苦,也比較辛苦,因 為這意味著安全感的喪失,而且還要面對新觀念的判斷,這嚴重考驗 她們的智力和耐力,所以她們寧願固守舊的生活圈子也不願踏入雷池 半步。這些不願也不敢接受新觀念的女性其實是悲哀的,因為她們排斥新事物,排斥所有相對於她們的陌生,她們毫無勇氣走出舊環境, 也無勇氣去接受一個更美好的嶄新的未來,所以說她們是落後於時代 的可憐人。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不要辜負了這個時代的美意,而應該 著去學習我們的時代精神,做一個與時俱進、有膽識有氣度的新女 性。而要完成這一蛻變,就需要我們先從自己的「蝸居」裡走出來 呼吸新鮮空氣,接觸新鮮事物。至於怎麼走出來,走出來又要何去何 從,聰明細心的你其實可以在前面的章節中找到答案。要想增加我們 的閱歷,看更多的風景,有很多方式可以幫我們實現。比如說讀書。 曾國藩就曾對兒子曾紀澤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 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看吧, 讀書讀出氣質,一勞永逸啊!比如說行走。
在經歷了不同的風土人情 之後,你會發現你不但見識廣了,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的見地,而且談 吐也變得不凡,性格也變得穩重大氣,氣質的培養竟然在旅行途中不 知不覺就完成了。不過英國有句俗語也說得好:「烏鴉去旅行,回到 家裡,其烏如故。」如果你真的只是帶著一雙腳在行走,不去體驗 不去接觸,也不去接受,那麼你的旅行也就毫無意義。再比如「閱人」 有句話怎麼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人行於世,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與人打交道。人人都是一本活書,你交 流的人越多,被反饋的信息也越多,就越能增強你的人際交往能力, 使你學會融方於圓,內心強大無比。綜合以上,為了接觸新事物,我們可以從閱讀一本書開始,從一次浪漫的旅行開始,從認識一個新朋 友開始…
願所有的女性朋友都能勇敢地挑戰舊的自己,走出去、豁出去, 活出新的自己。只要有朝一日你能感受到「在接觸新鮮事物的過程中, 我在進步」的快意,那麼,就不枉費你邁出那一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