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呼和浩特鼎奇幼兒園昭君園的多名孩子身上有針眼的消息讓我想起了之前刷屏的親子園虐童事件。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是氣憤不已。
竟然還有這樣的親子園老師!毆打、推倒、還有餵芥末(居然是半管,一小口我都承受不了),噴消毒水,餵安眠藥……而那些孩子都基本上不到2歲!
看到孩子媽媽撕心裂肺的控訴,孩子被餵了半管芥末,腹瀉了6次,基本上10分鐘一次,老師不給換尿不溼,尤其是她提到自家的是女孩子,被脫得光溜溜抬起一條腿換紙尿布……
我幾次都眼睛酸的,不敢往下看視頻,太虐了。當父母的,真心看不了這些。那些孩子,排排坐在那裡,遭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受虐女童的媽媽在控訴
毆打、餵芥末、噴消毒水……
簡直喪心病狂!!
不敢想像那些孩子家長的心裡得悔恨成什麼樣,本來以為是美好的福利,卻親手把孩子推向了惡魔。據報導,有的家長看視頻都已經崩潰了,大人都看不下去,更不敢想像那些孩子是怎麼熬過來的?他們稚嫩的小腳剛邁出家門,就遭遇了最暴虐的風雨。
有的孩子已經因為被虐待出現了心理問題:
事後有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醫生寫下了「應激障礙」四個字,建議心理諮詢和疏導。
事件現在還在調查中,
雖然涉事老師下跪道歉了,
親子園閉園整頓了,
親子園攜程方負責人引咎辭職了,
3名親子園工作人員因涉嫌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被刑拘了。
但據法律人士分析,「涉嫌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量刑是3年以內。更多的人擔心的是:職業禁止制度還沒有引入,這些渣老師會不會等事件過去之後,「披個馬甲」又去摧殘別的孩子呢?
虐童案太多了,都列出來我怕我受不了,這裡就不一一盤點了。但我知道,很多父母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了。
科普群就有媽媽問我,「如何避免孩子在託兒所被人虐?」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我挺心酸的,我們父母把孩子送進託兒所、幼兒園,卻要天天提心弔膽,靠看監控視頻才能放心?這本身就是很不正常啊!
可憐天下父母心。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一份從心理學角度保護孩子的預防和幹預指南。在撰寫每一行字的過程中,我都希望「你會認真預習,卻永遠用不到」。
(一)
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被霸凌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可頻頻爆出的虐童事件讓家長們擔心不已。我的孩子在學校到底是什麼情況?他開心嗎?有安全感嗎?有沒有受欺負?有沒有被虐待?無數的問號在家長們的心頭盤旋。
學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視覺盲區,我們有一萬個不放心。可是,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呢?
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即便在學校被霸凌,也不會告訴家人。
2010 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就得出過這樣一組研究數據,64%的孩子被霸凌後,並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 36%的孩子在事後選擇告訴他人,尋求幫助。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據也顯示:52.6%的學生在學校被欺凌後,因為怕丟臉而不求助。
上面那這些數據主要針對的還是青少年,而對於幼兒園甚至是攜程親子園中那些還不太會表達的孩子來說,要他們自己向父母描述被欺負的情況更是難上加難。
這個時候,就更需要我們能夠留心觀察,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去發現。不管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回到家後,出現了一下這些現象,你可能就要格外留心了。
1. 突然不願上學
如果孩子剛讀幼兒園,早上入園抗拒可能就是正常的表現。但是,如果孩子之前去幼兒園表現良好,不會牴觸,近期卻表現出反感、嚴重的分離焦慮等問題,我們就該重視了,這說明在孩子近期的幼兒園生活中,一定是有什麼事情讓孩子有如此反常的表現,我們應該及時向幼兒園方面了解情況,不能耽誤。
2. 如廁習慣改變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敢不敢在學校拉臭臭,反映了孩子能否在幼兒園鬆弛,能否有安全感。從心理學角度,器質性變化往往反映了孩子隱藏的情緒壓力。如果一個在幼兒園大小便沒問題的孩子,突然不肯在學校如廁了,極有可能學校的廁所已經變成暴力的場所。
3. 身上出現傷痕卻不願告知家長
孩子之間平時打打鬧鬧蹦蹦跳跳,難免會受傷。很多時候孩子受傷了,家長問起來,他一般會直接說出來,「玩耍的時候不小心碰到」,「自己撞到了」等等,但是如果孩子支支吾吾不肯說,甚至出現了面露難色和困擾的表情,這種情況我們就一定要注意了。
4. 抱怨有老師同學針對他
這是孩子尋求幫助的信號,需要重視,但是也需要我們有正確的詢問技巧,不要表現得太緊張,也不要逼問。
5. 性情變化行為異常
孩子放學回家經常悶悶不樂,有厭學的念頭,原本活潑開朗的小朋友突然間變得陰晴不定,很可能是學校有什麼事情影響著他。
6. 睡眠出現問題
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時可能出現的表現。
除了上面我們需要觀察的幾點,我們還可以通過和孩子玩遊戲的方式,來鼓勵孩子透露在學校的情況。例如,和孩子玩「小老師」的遊戲,讓孩子來當老師,很多時候孩子表演的這個老師就是老師在學校的真實情況。
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幼兒期的孩子,很多時候還不懂怎麼說出自己的委屈、焦慮,甚至受到的傷害,但是在場景模擬或者假裝遊戲中,他們能夠很順暢地表達出自己心裡藏著小秘密或者小問題。表達出來,也就是一種解放和釋然,甚至能夠從中得到深度的治癒。
此外,與孩子的朋友做朋友,與孩子同學的父母做朋友,也是一個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的好辦法。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說自己在學校到底遭遇了什麼,但是,他的朋友可以告訴我們。
發現孩子在學校是不是受到欺凌的信號有很多,方法也很多,遠遠不止上面這些,關鍵在於我們要和孩子、老師多溝通,仔細觀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察言觀色。
(二)
萬一孩子被不公正對待
父母可以做什麼呢
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爆出後,很多人唏噓感慨:看來要麼送孩子去收費很貴可以隨時監控的私立園,要麼就去正規的公立園。
擇園入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我們以前也推過一些這方面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拓展閱讀部分溫習一下。
但孩子終將踏上社會,總會和第三方發生千絲萬縷聯繫。孩子、家庭、學校這個三角裡每兩方之間的聯繫都很重要。
對於父母來說,提前摸清幼兒園情況,獲取幼兒園方面多個聯繫方式,就很有必要。比如可以儘量提前了解班級教師的手機號碼、微信號等聯繫方式。還要保存好幼兒園的有效電話,一旦有什麼需要,不能及時聯繫到老師,還可以找到園方。
孩子父母在處理這件事上,可以遵循以下5個步驟。
1. 發現線索
2. 主動溝通
3. 尋求真相
4. 保留證據
5. 保護權益
心頭肉被虐,擱誰都沒法忍,看到網上有很多爸媽氣憤地說,應該去把那涉事老師打一頓、去灌她芥末……這樣說和做固然解恨,但如果萬一真碰上,比「打一頓」更解氣的,是冷靜下來,第一時間報警取證,用最有效的武器保護孩子的權益。
而對孩子來說,事後的心理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曾經被虐待過的孩子來說,所遭受的創傷後遺症會更加明顯,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體內激素和大腦壓力應激能力,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的童年創傷會跟著時間流逝自動癒合,或者自己簡單提供心理輔導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專業的幹預和治療,很容易會影響到孩子的全方面的發展,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幾乎是無解的困境。
父母要帶孩子去醫院心理科做一個臨床評估,在合適的治療下針對性地撫平孩子的創傷很重要,此外,父母也要注意自身的情緒調節,必要時同樣需要心理幹預。發生這樣子的事情,身為父母會比任何人都要憤怒、生氣,隔著事件屏幕的我也相當生氣,也無法原諒這樣子的惡劣群體。但是當面對受傷的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記得,我們是孩子情緒和壓力調節的仰仗。在修復孩子的創傷過程中,給予孩子最大的力量是陪伴和支持,父母對事件的焦慮、緊張和憤怒也同樣需要調整。
虐童案對於孩子來說是創傷,對於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親手將自己的孩子送去被虐場,任何一個有良心的父母都免不了會自責和懊惱不堪。但是,很多時候,這些自責和懊惱會成為我們面對未來的枷鎖,我們也要調整好自己,學會給自己解綁。做一個善良的人,願意相信家校合作,願意相信幼師的價值,並不是一個有害的事情。在面對創傷和困境中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對生活和未來抱有力量,同樣也是孩子調整自己的榜樣。
(三)
讓孩子知道
無論發生什麼
父母永遠都是TA的支持者
渣學校壞老師,誰都不想碰到。每逢惡性校園事件爆出來,最無奈的就是:
孩子不說
家長不知
學校不管
而孩子不說、家長不知這兩環恰是最要命的。日常生活裡,父母孩子之間先建立了親密聯繫,就如同孩子有了鎧甲和港灣,才能不懼外來風雨。而所有的教養技巧,最關鍵的是事先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
1. 多往親子銀行存款,
讓孩子跟父母建立並保持親密關係
在孩子遭受虐待的過程中,往往施暴者會告訴孩子,保守秘密、不能透露,並且會在面對成人的質疑的時候,施暴者撒謊、掩蓋並且將責任撇開。很多時候孩子的困境都在於「我所遇到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正常,為什麼除了我感到困擾之外,老師和爸爸媽媽的表情還是依舊正常?」,要能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困境,在於孩子得先願意第一時間來找父母。
在關係裡,親密就更容易坦誠,而疏離則容易產生隔閡和隱藏,尤其是親子關係。真正讓父母和孩子搭建信任關係,並不是簡單的一句「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記得要跟我說」,很多時候,關係往往是在平時的相處中搭建起來。讓孩子抱有「父母永遠是我最可以信任的人」的想法,只有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來實現。
這些高質量的陪伴,都有利於保持穩健的存款狀態。我們把跟孩子的關係和感情比作一個銀行,我們跟孩子之間多互動,多表達愛意和尊重,相互信任就是在存款,而一旦我們和孩子之間疏離,甚至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孩子受到了傷害,都會令這個存款額度減少。所以增加親子銀行存款,存款越多,孩子願意袒露心聲的機會就越大。
在平時,爸爸媽媽們要想辦法多增加高質量陪伴的時間(戳連結→高質量陪伴需要怎麼做?只要選對方法,兒童節每天都過!),往「親子感情銀行」裡多存款,這樣孩子才能認為父母永遠是自己最可以信任的人。
無論在外面遭受了任何讓自己感覺不好的事情,無論怎麼被威脅要保守秘密,都可以毫不猶豫,第一時間來找我們——父母會永遠相信你、保護你,做你最堅強的後盾。
2. 把親子交流作為日常,
讓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暢通無阻
希望孩子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願意主動說出來,一定是需要我們的家庭在平日裡多鼓勵孩子表達個人意願,甚至是一種儀式感的培養。真正地認認真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都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活,只有平日裡都保持做起來,關鍵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像我們家就會保證起碼一周一次的家庭會議。比如每天可以在吃晚餐全家聊聊天,或者晚上散步途中,問問孩子一天中遇到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情。讓孩子敞開心扉,開誠布公地講出來自己的煩惱和不愉快。
一開始可能很多父母不曉得怎麼進行,找不到話題。沒事,其實這時我們的重點放在家庭上就可以了,我們也可以來商量下全家接下來去看一場什麼電影,下次旅行想去哪裡玩,下周去逛哪個公園等等,漸漸地,孩子習慣了這種全家人一起交流的形式,就會很容易參與進來,自自然然地跟大家聊天。
別看這個模式很簡單,看起來和虐童案的預防毫無關係,但其實不然。虐童案出來後,我看聊天記錄,也有很多家長在驚呼,「難怪我近期孩子一直喊痛」「難怪我家孩子突然不肯上學了」「難怪我家孩子每次說到學校都在哭」……這些「難怪」背後的含義,其實是父母並沒有好好聽孩子說話。
孩子的大腦水平發育並不完善,所以無法做到像成人一樣,根據事件程度來調整自己的說話的頻率和模式,為事件的嚴重程度分級和下判斷。往往,孩子的困擾和困境,都是通過無意識、或者平常的聊天裡吐露出來,所以讓孩子養成主動吐露意識,並且變成儀式感的事情得到傾聽,才能真正讓孩子走進父母。
所以讓交流成為日常的儀式,讓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得以傾聽和重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預防措施。
3. 讓孩子建立界限意識,保護自己
往往孩子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本能會覺得難過和害怕,但是孩子卻不一定能明白這些難過和害怕是不是正常和合理的;往往孩子的逃避行為就是孩子內心焦慮和緊張的映射,孩子敏感地覺得自己受到了侵犯和傷害。但他不知道如何回應或者處理,又很難過,所以出現逃避行為。
因此,平日裡我們要留意到孩子的這些情緒,讓孩子及早建立界限意識,是可以幫助孩子提高保護自己利益的好方法。
我們可以事先教孩子:不管是語言暴力、精神虐待、還是身體上傷害和侵犯,只要是讓你覺得不舒服的,都要大聲說不。
也不要保守壞人的秘密。孩子可能會遭受威逼或者利誘,比如,「不要告訴老師,否則我就打死你」,或者「不要告訴媽媽,我天天給你買糖吃」。小孩子的心智和判斷力都不成熟,很有可能會就範,給壞人保守秘密。這個概率之高,觸目驚心。
孩子的界限感培養和安全教育,是我們一說再說的,大家可以戳藍字再看看,還是那句話,防範未然。
虐童案發生後,其實大家都明白,光靠我們父母的努力,要完全根治虐童案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能做得有限,社會的漏洞又很多。
我們當然也可以從大環境範圍去談如何根治和管控,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能疏忽我們依舊還可以深刻幫到孩子。因為,在大環境在改善的過程中,父母是陪在孩子身邊最核心的一環。
我們教給孩子的越多越早,孩子被傷害的機率就越小;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越穩固,孩子吐露心聲的機率就越高;孩子的自我界限和尊嚴感越強,反抗傷害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就越強。
我們縱然無法撬動所有的陰暗面,但關乎到孩子生命安全的事,就算我們能做的只有百分之一,我相信大家都會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完成這百分之一的。更何況,我們面對孩子,能做的還有這麼多。
【END】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