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宇宙》中餃子和包子形象設計非常具有創意。
《美食大冒險》中的角色造型更具有性格特點。
《吃貨宇宙》中的「餃子」造型設計成可愛的小女孩。
《吃貨宇宙》中的餃子和包子造型極貼合中國傳統美食。
《美食大冒險》中的「包強」造型相對簡單。
《包寶寶》勝在引發「親子」情感共鳴。
《吃貨宇宙》中的包子設計圖。
《美食大冒險》中的日本武士形象設計靈感來源於軍艦壽司。
《美食大冒險》中的苗條麵條美女。
今年暑期檔,先後有兩部以中國傳統美食為主角的內地動畫片《吃貨宇宙》和《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後文簡稱為《美食大冒險》)上映,雖然在造型設計和動畫技術上都顯示出較高水準,但同樣都在敘事上有所欠缺,其口碑和票房成績均很不理想。前者6月16日上映,票房485.7萬,豆瓣評分6.1分,後者剛上映4天,票房不到500萬。
唯一的影片美食元素亮點是《超人總動員2》中貼片的動畫短片《包寶寶》,通過一個「包子」的誕生,用充滿視聽想像力又觸及現實「親子」的情感困境贏得了豆瓣評分7.1的高分。
同樣作為以「美食」為賣點的幾部影片,為何表現差異如此之大?其失敗和成功之處作何比較?
同時,新京報記者先後採訪了動畫片《吃貨宇宙》和《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的導演陳廖宇和孫海鵬,聽他們聊以美食為主角的創意由來。
為什麼選擇餃子和包子?
它們是中國人日常最熟悉的食物
《吃貨宇宙》導演陳廖宇覺得,麵食是食品裡面相對有造型的食材,樣子比較獨立,比較適合做成人物造型。而麵食裡中國人日常最熟悉的就是餃子,「如果找一個中國美食符號,應該非餃子莫屬。」陳廖宇是南方人,來北京之後,他發現每次和北京朋友在飯館吃餃子的時候,不能誇這家的餃子好吃,「你一旦當著北京人的面兒誇這個餃子不錯,北京朋友接下來的話肯定是讓你去他家吃他媽包的餃子,這兒的餃子都不行。」在陳廖宇看來,餃子已經超越了美食範疇,成為一個精神意義的食品。
選了餃子之後,還要選一個和它搭戲的美食,陳廖宇自然就想到了包子。「因為包子也是生活中特別普及的麵食。每天早上起來大部分是吃包子,有時候在外面湊合吃一點也會吃包子。」經歷不斷地完善創意,選定的角色原型又增加了麵條、油條、麻花、方便麵、法棍、比薩、漢堡等,還創立了「麵粉星球」的世界觀。
2007年左右,孫海鵬導演剛剛進入動畫行業幾年,想總結一下做一部動畫短片,「當時策劃了不少題材的短片,比如武俠的、科幻的,但是我發覺一個人是沒法做一部短片的,工作量很大,角色、場景特別複雜。」他就選擇了相對容易操作的,開始做視覺模型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包子的角色,加了眼睛和嘴巴,「至少這個形式目前還沒有人看到過,」開始就做了一系列「包強」短片,讓包子開演唱會,還有讓包子模仿《精武英雄》中陳真踢館的那段,去打壽司,放在網上之後有挺多人喜歡。之後又豐富了角色拍成了動畫劇集《美食大冒險》,同名電影也於近日在全國院線上映。
有沒有請美食專家做指導?
影片中食物並不是一道菜,只是用其元素進行創作
陳廖宇表示,這個事情還真有想過,但是由於製片周期的原因,沒有請真正的美食專家來。接下來再做第二部動畫作品的時候,他表示會請一些美食專家做指導,並且他已經讓兩個主創人員去學做包子了,「電影中不一定要展現包子是怎麼做的,但是如果你都沒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做表面的東西也不可能把它表現好的。」總結起這部動畫電影,陳廖宇有一些遺憾的地方,「我們做美食更多的是去借用美食的一些外形和顯而易見的特性,但是對美食本身的了解,功課做得還不是很夠。」他給主創的標準是,當做完這部電影之後,主創對於美食所具備的知識,應該比一般人多,這樣才有可能把美食表現得更好。
在設計美食造型時,孫海鵬沒有專門請過美食專家,因為電影只是用食物元素進行創作,並沒有真正把它做成一盤菜。但主創們跟一些專業人士溝通過,做了很多研究。比如關於麵包的造型設計,劇組專門找到廣州最好的麵包店,觀摩了他們製作麵包的過程,也去採購了很多東西。「因為有些細節僅憑記憶是不行的,跟真實的食物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得弄清楚麵包上為什麼會有很多氣孔?烤出來之後麵包表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紋理?」還有五花肉的造型設計,雖然對這個食材很熟悉,但剛開始做出來的時候像塑料,主創們買了各種各樣的五花肉、臘肉、火腿去研究,一直找到最合適的質感。
孫海鵬並沒有嚴格按照食物的擺拍去做場景,「因為很容易讓人覺得膩,覺得整部90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都是微縮景觀。」所以在美食的布局上稍微做了些修改。讓食物的形狀第一眼看上去還是偏向自然界的東西,比如有些樹其實是西蘭花做的,有些石頭就像肉,地上看著花花綠綠的草,仔細一看原來是蔥薑末。
食物角色設計怎樣的造型?
要讓觀眾識別出又要有趣
在設計《吃貨宇宙》美食造型時,導演陳廖宇定了兩個原則:一是要讓觀眾識別出是什麼美食,二是能給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趣味。在所有美食角色中,屬餃子和包子的造型最花心思,這也是令導演陳廖宇最自信的兩個角色。
餃子本身造型感就很漂亮,並且還有花邊,陳廖宇就設定餃子為女孩,「花邊就相當於她的髮型,身材纖巧。」而相對應的包子就是胖胖的憨厚的男孩。陳廖宇說,其實從專業動畫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角色的造型不是按照一個法則做的,「餃子是一個餃子的腦袋、小女孩的身體。按照這個造型法則,包子應該是一個包子的腦袋,小男孩的身體,這樣他倆看起來才能是一套的。」陳廖宇最初的時候也這麼設計過,讓包子頂在一個男孩的腦袋上面,但最後發現包子的造型就沒意思了,沒有矮矮胖胖的感覺。設計團隊裡有人靈機一動,包子出來的時候永遠跟屜在一塊,「屜就相當於他的褲子,然後包子兩隻手沒事兒就得提著褲子,等於是他性格的外化,趣味性也就出來了。」所以,最後陳廖宇就打破了動畫規則,「只要適合,天生的形狀給我們什麼靈感,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設計。」
有的美食形象天生就特別像人的身體,比如油條本來就是兩根棍兒,「你再給他畫兩條腿就太奇怪了,但是燒賣只有長兩條腿才舒服。」陳廖宇的設計理念是怎麼合適怎麼來。很多做動畫的人在設計麵條造型的時候,習慣性想到的是給它畫一個人的身體,麵條只是一個髮型。在陳廖宇看來,這是錯誤的設計,「當麵條只是人的頭髮的時候,你看到一個卡通人物,未必會想到這是麵條,你就會覺得一個人的髮型是這樣的。」而在《吃貨宇宙》中,麵條有兩種造型,一種是生的掛麵,保持掛麵的紙包裝,呈現出一桶的效果;另一種是煮熟的長壽麵,在碗裡頭呈現出麵條的肌理和用料形式,用黃瓜片弄出一張臉的效果來。
《美食大冒險》中包子包強的造型看上去最簡單,但導演孫海鵬卻覺得這個造型是最麻煩的一個,其他角色會有一些複雜的造型,或者身上裝飾比較多,但包強沒有,除了穿著褲子和鞋,幾乎就是個包子。「反而這種看起來簡單的造型是最難做的,只要稍微做不好的話,會讓人覺得過於簡單,因為它的身體上就是一雙眼睛和嘴巴。」在之前短片中,包強沒有胳膊、腿,也沒有穿衣服,非常原始,後來就慢慢升級,做得更精緻好看了一些,在包強這個造型的眼睛大小、形狀,包括嘴巴和牙齒這些細節上,孫海鵬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調整。
壽司在片中的形象是日本武士,最開始選擇這個美食的時候,孫海鵬還試過刺身、手握壽司,但發現都不太合適,最後就想到了軍艦壽司,在外面還裹了一層海苔皮,「我發現這個造型挺容易做成人的形狀,加上手和腳不會那麼違和,所以就拿著軍艦壽司去練習。」之前,孫海鵬做過蒙面的軍艦壽司,沒有嘴,只露出眼睛,後來又給它加了一身武士的衣服,就變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日本武士的樣子。孫海鵬說,軍艦壽司還有個有趣的地方,身上可以放很多裝飾,電影中出現了兩個壽司造型,一個壽司的頭上放的是三文魚子,另一個壽司頭上放的是蝦,「不同的頭飾代表著不同的身份,性格也不一樣。」
如何為這些美食設定世界觀?
食物的地位就和人類一樣
《吃貨宇宙》故事發生在一個以傳統食物為主角的吃貨宇宙,這裡散布著諸如麵粉星球、大米星球等不同食物組成的世界。導演陳廖宇說,大部分關於美食的動畫電影,食物還是在人的世界裡,視角還是從人類出發,食物就相當於動物一樣。但是《吃貨宇宙》的世界觀裡沒有人類。其實,最開始陳廖宇在構造世界觀的時候,也有過一版出現人類的設計。但是當一個餃子和一個真人拉著手走在一起的時候,畫面看起來就很彆扭,「因為所有的食品最終的歸宿是被我們吃掉。我們怎麼可以和一個餃子相處,感覺怪怪的。難道一個餃子的理想是端上盤子被我們吃掉?這好像也很變態。」所以,陳廖宇最後把人類屏蔽掉,形成一個平行世界觀,在這個世界裡食物的地位就跟人類一樣,只不過把食物擬人化。「我能想出來的角色都是在人類視角下面,它還是食品的身份。而我這個世界觀是一個獨立的,食品的內部的一個世界觀。」
《美食大冒險》中的世界觀和《吃貨宇宙》很接近,也都是由食物構成的世界觀,有包子、壽司、麵條、饅頭等,沒有真人。但是片中也出現了一些像猴子、青蛙、章魚等的動物。對此,導演孫海鵬解釋道,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地帶,片中的章魚哥是被處理過的鹹魚,身體是紅色的。而且它本身是不會遊泳的,我們之前有一個梗,就是章魚掉到水裡竟然不會遊泳。雖然它有點接近於人類,但實際上它又是食物。還有片中的猴子實際上是棉花糖,沼澤裡的青蛙,其實是豆乾做的一個類似青蛙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