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七夕「為題的詩詞很多,有些很唯美,但是相當一部分就跟賞月一樣,表達的是一種思念和悽美之美。
但這些詩詞也不只是講愛情的,或者有人吃了一拔狗糧,那狗糧不只是現代吃得多,古代人也照樣也要吃的。心悽悽然也。相思不得見,後面都有之。
01首先登場的就是東漢的《迢迢牛牛星》
這是對於牛郎織女悲慘愛情故事最為直接的敘述。
這詩個人認為把牛郎織女那相思之痛,相思淚已經寫絕了:
迢迢牽牛星兩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疊詞是中國漢字最美的構詞方式之一。這個「美」你懂得,不只是美好的意思。
前四句和最後兩句均用了疊詞,疊詞在中國漢語中是非常美。在這首詩歌疊詞運用讓整個詩變得生動起來。「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如果單獨只看這六個詞是很美的不是嗎?但是結合出來就詩風就完全變了,這就是漢字和詩歌的魅力之一!
雖然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音節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當然最經典的能很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
特別是後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在這兒疊詞很美,讓這詩營造那的清麗之境,但是卻是充滿婉轉、離愁之牽腸掛肚之苦。這就是強烈對比,本來很美的情境,卻反襯相思的痛苦是多麼的"不人道」啊。
如果只隔著一條河卻只能遠遠望著無法相聚,這才是世上最為痛苦的離散之苦。即使辛勤的勞動也無法擺脫那內心的悲傷,所以「終日不成章」,雖然忙碌也無法織成一完整的布,這更襯託了其痛苦之情,最終化為「泣涕零如雨」。雖然只有一條河,但是卻也只能相望無語。此詩將思念之苦寫到了極致。
這首詩後世都無法超越。收入《古詩十九首》的哪首不是經典?哪首不是影響到後世的詩歌風格形成?
02敘述牛郎織女故事最為完整的敘事詩佳作《七夕歌》
宋代張耒的《七夕歌》應該是最完整的記敘宋代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詩。
雖然有研究者說文獻最早記載「七夕」之稱是北宋,但是在唐代詩人卻已經大量出現七夕為題或者圍繞七夕的詩歌。
七夕歌宋代:張耒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鬥杓。神宮召集役靈鵲,直渡天河雲作橋。橋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得牽牛夫。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逢,七月七日河邊渡。別多會少知奈何,卻憶從前恩愛多。匆匆離恨說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河邊靈官曉催發,令嚴不管輕離別。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寄言織女若休嘆,天地無情會相見。猶勝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這是一首敘事詩,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寫成的樂府歌行。
南朝梁殷芸《小說》(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七月令》引)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則神話將牛郎織女的被罰阻隔天河,諉之於織女的嫁後貪歡,懶惰廢織,帶有封建社會歧視婦女的思想遺毒。這首詩雖取材於此,但作者卻是謳歌他們的深摯愛情,同情他們被迫分離;結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與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間較牛郎織女更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啟發人們深思。
詩中不僅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場面,還追敘了織女婚前婚後的有關情節,展示了她心情變化的三個過程:
嫁前「辛苦無歡容不理」;嫁後「綠鬢雲鬟朝暮梳」;謫歸「淚痕有盡愁無歇」。由怨而歡而悲,機聲、玉指、愁容、歡態、嘆息、眼淚都寫到了。
詩篇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她,使一個富有立體感的血肉豐滿的少女形象活躍在讀者面前。這是這首詩超過同題材的一般詩詞的地方,無怪乎《侯鯖錄》云:「此歌東坡稱之」。這首詩四句一組,一組一意,通俗流暢,平淡自然,是詩人「滿口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賀方回樂府序》)的創作主張的體現。
在敘事詩中屬於上乘佳作了。
03由人推己,感同身受因「七夕」的李清照:
對於大宋才女李清照而言,所寫詞很多同相思有關。她也借七夕牛郎織女之故事描述了相思之苦。
調侃一下如果說李白的一生是:賦詩作對,美酒相伴,悶悶不樂。
那李清照則是:讀書、相思傷離、作詞。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從牛郎織女故事推及到自己,或者感同身受,同情牛郎織女何嘗不是同情自己也同樣處在相思卻不得見的無奈孤獨呢?
雖然是寫得牛郎織女,但是這又不是同樣感同身受的寫自己的心情呢?
李清照寫詞往往把景寫絕,然後話題一轉情緒就相思轉悲。但是如果逆向想一下:人一生有一個思念到牽腸掛肚的人,人的一生有一個對你牽腸掛肚的人兒,也是很幸福很幸運的。
04七夕之日是情侶夫妻相聚之日,但是也有人關愛單身:
唐代杜牧詩很美,其詩壇成就被人稱為小杜實至名歸:
當七夕之時,古代已經形成了是男女情侶、夫妻相聚之日。但是在這節日時也有人因為七夕有另外的情緒。單身的人也會引發對愛情的憧憬,杜牧別出心裁的寫了七夕之日的宮女。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在這兒沒有直抒,而且用三個事物來代替了一個居於荒廢的深宮留守宮女的背景。
七夕為秋天,輕羅小扇:代表棄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裡常以秋扇比喻棄婦。而流螢雖然古人說腐草化螢,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而這宮中庭院裡竟然有流螢飛動,意味這是冷宮或者行宮或者荒廢的行宮。
李隆基當年曾被軟禁於行宮,當時電視劇有個情節,他就居在這樣的行宮,裡面的宮女已經非常年老。宮中荒涼只有一個年老宮女出場反襯了李隆基晚年的悽慘。
而從這詩中也許這宮女就是離宮或者行宮的宮女。她用扇子打流螢證明其無事可幹,或者無聊。而且古代皇帝們出行都會沿途增設行宮,但是後面再也不光顧了,但是裡面的人員還是要保留的。也許這個宮女就是行宮中的留守宮女。天階一般只有皇帝所居宮殿臺階才能稱之。
夜深了,這宮女沒有入睡,卻看天上的牽牛織女星,也許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當然古代宮女如果沒有被皇帝寵幸,25歲左右是按照規定是可以出宮。也許她看著牛郎織女星,也許有心上人,也許在憧憬著自己未來的愛情生活吧。這種心理活動也許很多人有之,自然也更能理解吧?
05秦觀難得的立意高遠之作盡在這首《鵲橋仙·纖雲弄巧》
蘇軾一生豁達,但作為蘇軾學生的:蘇門四子之一的秦觀卻是沒有學到老師這一性格。蘇軾雖然也一生坎坷卻是樂天派,苦中作樂。但秦觀在詞中一直是怨氣衝天,或者為情或者為前途。
不過這首:鵲橋仙·纖雲弄巧 是秦觀比較少見的立意高遠不再怨氣衝天的作品了。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盪氣迴腸,感人肺腑。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也是最為經典的愛情男女離別時的引用語。
06借七夕婉轉勸君主節儉:七夕曝衣篇
七夕古代有曬書、曬衣之習俗:
古代,「七夕」節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唐代沈佺期此詩就是描述了這種宮廷的盛大場面,這衣物都要遮雲蔽日,已經搶了那自然景色的風頭了。,單單從這上面就看出宮廷中那衣服有多少,一次曝衣就跟曬富一樣。
君不見昔日宜春太液邊,披香畫閣與天連。燈火灼爍九微映,香氣氛氳百和然。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曝衣何許曛半黃,宮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奔騰上蘭砌,金梯宛轉出梅梁。絳河裡,碧煙上,雙花伏兔畫屏風,四子盤龍擎鬥帳。舒羅散縠雲霧開,綴玉垂珠星漢回。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鏡臺。上有仙人長命綹,中看玉女迎歡繡。玳瑁簾中別作春,珊瑚窗裡翻成晝。椒房金屋寵新流,意氣驕奢不自由。漢文宜惜露臺費,晉武須焚前殿裘。所以沈佺期看到那「銀河」及宮女們的鮮豔衣服,這些衣服形成「雲霧」,像星星一樣閃光,呈現出天庭的場面,隨意地改變了時節。
在這些眼花繚亂的華麗詩人驚了,所以又感嘆,於是加上要求儉樸的結尾,顯得極其不和諧。人巧能夠改變自然秩序(如第二十三、二十四句),這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複雜主題,有時表示藝術及人類創造的力量,但更經常的是暗示一種危險的反常。
「椒房金屋寵新流,意氣驕奢不自由。漢文宜惜露臺費,晉武須焚前殿裘。」就是他這種情緒的表達吧?
在這首詩中,這一主題的運用是微妙的、模稜兩可的,處於讚賞的描寫和道德的譴責之間。
這是七夕詩第一輯,隨即會有第二輯奉上。另一篇中的詩、詞、曲、圖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