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七夕傳說的類型,學者趙仲邑在《牛郎織女故事的演變》一文中,將流傳在中國的七夕傳說分成了三個類型,第一種《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第二種與梁山伯、祝英臺傳說相結合的。第三種與女鳥型(天鵝處女型)故事合流的。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話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 和織 女 傳 說 中,主要 人 物 牛 郎和 織 女 的 原 型 是周人 的祖 先 叔 均 和秦 人的 先 祖 女 修。 周秦 文 化 的 交融 造就了 這 一流 傳 千古 、 膾炙 人 口的民 間 傳說。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兩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了美好的遐想,並創造出許多悽美的愛情傳說。
到了 秦漢 以 後 , 對相 隔銀 河 的 織 女星 和 牽 牛 星 , 人們附 會了 不 少 神 話傳 說, 產 生 了 許多 與之 有 關 的 民間 故事, 給 這節 日 的風 俗 增添 了 很多新 的 內容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瑤池盜衣是非常戲劇的場面,把少男少女的互相愛慕之情通過蓮池窺浴表現,由羨生愛,漸生情愫。 從想像出發,充滿著濃厚的浪漫氣息。
在西漢時期 ,織女、牽牛已經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了塑像,面面相對。漢武帝劉徹命人於京都長安開鑿昆明池,並於池的兩側擺放牽牛,織女石像。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為 帶 有農 耕文 明 和 家 庭手 工業文 明象 徵 的 兩 個星 宿出 現, 至 漢末 ,牛 郎 和 織 女的 故事形 成 基本 情 節,並 奠定 了 悲劇的 基 調。從此,牛郎 和 織 女,一個在 天上,一個在地 下,眉 目 傳 情 ,牛郎 盼 著織 女 下凡,織女 盼 著牛郎 快 去與 自 己團聚 。
王母娘娘也並非鐵石心腸,見此情此景,也稍稍被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於是便同意讓牛郎和織女每七日相會一次,並令喜鵲王傳達懿旨。可是,這喜鵲王實在是太老了,有些耳聾,將「每七日相會一次」說成「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王母娘娘甚為惱怒,罰喜鵲王率它的徒子徒孫們搭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名叫「鵲橋渡」。
從那以後,每年的七月七,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牛郎織女從喜鵲頭上踩過,踩掉了喜鵲頭上的毛,所以一到秋天喜鵲就成了禿頭。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曲折跌宕,但是,有情人終能有每年七夕相會的機會,這也表達了人們期待幸福、圓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從七夕節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來看,其文化內涵既是對傳統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神化和讚頌,也是勞動人民對男女愛情堅貞信念的祈禱和嚮往。特別是通過乞巧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充分再現了一種特定意義上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