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第一次聽說有家長給孩子打激素,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長高一點,我的第一反應是很震驚的。
"
兒童生長遲緩,是父母常常關心的問題,再加上電視廣告的吹捧,造成父母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其實生長素只是很少數真正生長素缺乏症或透那氏症候群的兒童才需要;一般生長素分泌正常的兒童不需要且不必要的,生長素的效果很有限。
1
後來深入了解一下,發現這些給孩子打激素的家長也挺無奈。
他們打的激素叫「生長激素」。他們的孩子也大多離不開一個專業術語「矮小症」。
這種病現在並不算罕見,發病率大約有3.0%。
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球星之一梅西,當年得的就是這個病。他13歲的時候,身高看起來像個8歲的孩子,後來打了生長激素,才最終長到了169。
整個中國有多少呢?超過3900萬人。換算下來,100個小孩裡面就有3個,一個年級2-3個班的話,就會有3個是矮小症。
在醫學上,矮小症和人們常說的「矮小」並不是一回事兒。
家長們對「矮小」的評判往往是,孩子是否比周邊同齡人矮一點,瘦一些的。
其實沒那麼簡單。
矮小症有一套科學的評定標準。
首先用到的是身高體重百分位曲線圖。
2
有些孩子長得「矮」是因為生長激素缺乏,有些則搞不清原因,有些有藥可以改善,有些只能看命了。
因為:
第一,它只對部分人有效。
孩子長得慢,個頭矮,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營養缺乏,可能是家族遺傳,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
這裡面只有 一部分是因為缺乏生長激素而長得慢。也就是說,打「生長激素」對這部分孩子比較有效。
第二,它很貴,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一般每周打一次,一個月的費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不等。
而且療程比較長,往往需要打上2至5年,算下來少的要七八萬,多的一二十萬。
第三,知道的人不多,錯過了時機。
孩子長得慢,家長一般首先考慮的是營養、睡眠、運動方面的原因,或者認為可以再等一等,等到青春期就會快速長個了。
大多數時候,這是對的。但那剩下的少數時候,對一小部分孩子來說,就是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3
有病治病,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孩子是屬於沒病也在治,是過度醫療。
比如,在各種交流打生長激素的論壇、貼吧裡,我就看到有些家長之所以給孩子打生長激素,其實就是盲目追求長高。
他們自己當年因為營養條件不好,身高一米六,卻想著孩子要長大一米八。孩子長慢了,就有點急。
這也就給了不少不良醫生,下手的機會。
2019年的時候,新華社主辦的《半月談》雜誌的記者就去醫院蹲過點,就發現有不少醫藥代表穿著白大褂,向前來看病的孩子家長遊說推銷生長激素。
而且,他們還會用終身提成、高額回扣,引誘兒科醫生濫開處方。
有的醫藥代表,甚至會站在一些醫院診室裡督促醫生多給孩子開生長激素。
這樣瘋狂的家長,不良的醫生,外加地下倒賣生長激素藥品的,是該正本清源了。
4
客觀地說現在的孩子,營養跟上了,運動也多了,十三四歲就長到一米六、一米七的很常見。
但矮小症,並不會因為我們現在的營養跟上了,就會絕根。而那些單純為了長高而沒病也要給孩子打生長激素的瘋狂家長也不會少。
反正,如果我家孩子將來個頭長得不太高,不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給孩子打激素的。萬一打出副作用,那就真的哭也來不及了。
關於孩子們的長高問題,家長們還是得進行生活方式幹預。、
飲食是第一位的,均衡營養的飲食才能給孩子提供長高的能量。除了葷素搭配,還要特別注意補充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
其次是睡眠,優質的睡眠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的關鍵。不一定必需在某個時間點前入睡,因為每個個體生物鐘有差異,但必須保證睡得充足,質量好且規律就可以,偶爾晚睡沒關係。
還有,合理且足量的運動有助於睡眠,也可以促進生長激素分泌,所以鼓勵孩子每天至少半小時的有氧運動。
營養、運動、睡眠,這幾個長高的關鍵因素,不單單是對接受治療的孩子,對每個處於生長發育中的孩子都是一樣。
無論媽媽們最終選擇怎樣的方式來助力孩子長高,我都覺得都放下自己的焦慮,或許才是首要大事。相信科學,尊重科學,心情放輕鬆,就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不僅是孩子的身高,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是這樣。
-END-
來源:阿呆爸、暖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