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理人雜誌
IPO,只是給新故事寫下了開頭。
來源 | 億歐網
文丨顧彥 小北 王方玉 梁希理
編輯丨楊旭然
本文核心觀點
1.螞蟻集團數度傳聞上市,如今終於成真;
2.從螞蟻金服到螞蟻集團,其背後的業務邏輯是從金融公司到科技公司,但切換賽道後其面臨的是勁敵美團;
3.螞蟻集團的技術收入服務佔比已超過50%,科技底色足以撐起一個較高市值。
正式官宣兩地上市,終於坐實了螞蟻集團一系列轉型與更名背後的野心。
早在今年3月,支付寶宣布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多項主要產品相繼「去金融化」,帶著新的「生活服務」標籤走向前臺;
6月,螞蟻金服更名,螞蟻集團亮相。「金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估值超過千億美金的獨角獸之王,努力尋找著更適合自己的定位。
淡化金融、支付色彩,增強科技屬性,標榜「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位化升級的需求」的初心……這一系列操作背後的轉型邏輯,都在上市消息坐實之後得到了清晰印證。
「終於等到你」實際上,近幾年來,螞蟻集團要上市的傳言總是隔三岔五地出現,已令人習以為常。
早在2015年2月,當時的螞蟻集團還是剛成立4個月不到的螞蟻金服,就有傳言稱其計劃於2016年上市。但消息一出,就很快被螞蟻金服官方否認。
2016年4月,螞蟻金服完成B輪45億美元巨額融資,刷新了當時網際網路領域的融資記錄。一時間,稱其上市在即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熱議數月。直到8月底,螞蟻金服不得不再次出面闢謠,稱「目前沒有上市計劃」。
科創板成立後,螞蟻金服就成了緋聞熱度最高的企業。螞蟻金服曾在官方微博無奈表示,「每次都有熱心的朋友幫我們做計劃,但這個真沒有。」
不過,今年7月8日的這次傳聞與以往有所不同,人們失落之餘並未失望,因為當時從姓「金」到姓「科」,清晰地指明了其未來的發展路徑與上市預期。
根據中信證券研究報告,螞蟻金服業務主要聚焦在三大板塊:
一是場景與支付。依託支付寶這一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不斷完善場景生態,深耕本地生活和城市服務等數字生活服務。
二是數字金融。金融業態全牌照布局,覆蓋包括支付、理財、微貸、保險等在內的財富管理全產業鏈。
三是科技服務。主要聚焦以「BASIC」(區塊鏈、人工智慧、安全、物聯網和雲計算)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另外,近年來螞蟻金服還加快在海外布局。
在支付寶的巨大光環下,人們對螞蟻金服的印象一直都是金融公司。但其實早在2017年,當時的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就提出,螞蟻金服的定位是做科技公司。
2019年年末,螞蟻金服宣布全面提速全球化、內需、科技三大戰略,公司高管也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整。
2020年6月22日,螞蟻金服的全稱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稱「新名稱意味著螞蟻集團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位化升級的需求。」
從金融到本地生活更名後的螞蟻集團,在C端的用戶感知上更多轉向了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沿用多年的「支付就用支付寶」口號也隨之變成了「生活好,支付寶」。
在支付寶的APP頁面上,餓了麼、口碑、酒店出遊、電影演出、生活繳費等生活場景的入口位置也被前置。
更名背後,是業務邏輯的轉變。
如果繼續行駛在金融的賽道上,螞蟻金服面臨著的是越來越強的監管環境。
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一行兩會」的監管格局形成,以及資管新規、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非金融機構投資金融機構指定意見等的出爐,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監管時代。
弱化在這個領域上的表述,符合螞蟻集團順利上市、穩健發展的訴求。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將螞蟻集團帶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中。
但在新的賽道——本地生活服務領域,螞蟻集團要面臨的是勁敵美團。目前在這一領域,無疑美團的優勢更為明顯。
兩者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邏輯,也有著明顯的不同。
阿里的業務邏輯是,以電商聚集起的龐大流量為基礎,進一步構建本地生活基礎設施。美團的邏輯,則是本地生活領域的消費者復用。
這其中的差別是,支付寶交易功能性強,且電商需求相對低頻。而美團作為本地生活服務信息集合地,高頻剛需,消費者復用度高,高頻帶低頻。
除此之外,電商重視線上運營,而服務行業重視線下的精細化運營,在這一點上,阿里的電商優勢並不能轉化為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競爭優勢。
這種差別的結果也在市場份額上體現出來,據Trustdata的數據,2020年Q1,美團外賣交易額佔比為67.3%。
在金融上遇強監管,在本地生活服務上遇勁敵,進退維谷間,螞蟻集團的價值空間有多大?
投資價值何在?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宣布「去金融化」從2018年年初便已開始。
但要真正提到其科技的成色,作為行業老大的螞蟻集團,在國內可能沒有對手。
在不少對手還在對其科技業務「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況下,螞蟻集團來自科技服務的收入,可能已經超過了50%的關鍵分界線。
根據2019年末的一則市場消息,螞蟻金服當時的支付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已經持平,各佔45%左右(剩餘10%的收入來自於金融雲、技術開放平臺、區塊鏈等2B的硬技術收入)。
螞蟻集團CEO胡曉明接受外媒採訪時曾經透露,2019年底螞蟻的技術服務費已佔總收入一半以上,未來五年佔比將達到80%。
雖然暫時無法得知螞蟻集團科技業務具體的業績表現、盈利狀況和真實成色,但僅科技業務營收佔比這一重要指標,就可以初步衡量出螞蟻集團科技業務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螞蟻集團的估值體系,在這個基礎上更加順理成章地從「金融行業」切換到「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明顯高於傳統的金融業務。
領渢資本創始合伙人馬寧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處於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主要看整個公司的業務實質更偏向哪一個。」
相比於在C端更被熟知的支付寶,螞蟻金服在業務升級之後,已經變成了一個集合了「支付+本地生活+B端產業信息化的產業+消費」的結合體。
螞蟻集團CEO胡曉明這樣形容螞蟻集團向本地生活的升級:「以前是交易到支付是結束,現在是支付才是商業開始。」
這一表述可能顛覆了不少人的認知。但支付寶絕不止於支付,其在支付之外的巨大流量並未完全發揮出價值,已然成為了內外部分析判斷的共識。
螞蟻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3月,支付寶在全球的用戶超過12億人,其中有超過6億人不止使用支付服務。
目前,美團、餓了麼、攜程、飛豬佔中國所有服務業的比重,最多不過5%,整個中國市場中,還有規模體量龐大的服務業機構沒有完成網際網路化升級。據胡曉明判斷,這個數字可能高達80%。
這是螞蟻集團所直接面對的、競爭強度稍弱的目標市場。
今年3月份支付寶提出的新目標是「未來三年,攜手5萬服務商幫4000萬服務業商家完成數位化升級」;而此次螞蟻集團宣布上市亦提及,「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
本地生活+現代服務業的數位化,其內涵要遠比金融科技更加宏大,這個行業足夠容納多個萬億級的公司,也將是螞蟻集團未來最大的想像空間。
結尾這隻超級獨獸正式IPO,其帶來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對於自身而言,螞蟻集團上市融到的豐厚資金,無論是對其在本土狙擊美團、亦或是在海外全球化擴張,彈藥重組的螞蟻集團,會是任何人都害怕的對手。
作為阿里的親兒子,螞蟻集團上市勢必推高阿里市值,帶來更大的資本運作空間,其電商領域強勢市場地位得到穩固。
正如同井賢棟此前曾說的那樣:上市從來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踐行使命的新起點。
IPO,只是給新故事寫下了開頭。
—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