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對於PC廠商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將產品利潤壓縮到了極限,使許多廠商難以維繼。加之在移動互聯的衝擊下,PC生存空間逐年萎縮,過不下去、最終倒下的PC廠商比比皆是,今天就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那些已經關門歇業的PC品牌們~
1、索尼VAIO
退市時間:2014年2月
相信在筆記本市場中,能夠讓消費者體會到時尚魅力的品牌也許只有蘋果和索尼能夠做到。一直以來索尼善於利用以往對數碼產品外觀的設計,與時下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形成具有索尼獨有氣質。尤其是女性用戶對索尼筆記本產品鍾愛有加,粉色、白色、黑色的系列組合方式,也成為時尚定位筆記本的標準思路。可以說在筆記本市場上,索尼筆記本的地位舉足輕重。
然而由於索尼連年虧損,索尼不得不選擇放棄拖累整體業績的個人電腦業務,2月6日,索尼宣布連同」VAIO「品牌一同出售給JIP日本投資基金,同時全球裁員5000人。帶給我們視覺享受的VAIO個人電腦未來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品牌是否能夠在JIP公司下繼續得以保留,仍將是未知。
2、IBM
出售時間:2005年
IBM的名號自然不必過多介紹,當年的商務本王者。萬千消費者心目中最信賴的筆記本品牌,知名度也可以說是消失的筆記本品牌中最為知名的。例如「小紅帽"等經典設計更是成為一種品質的象徵。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利潤不斷下降,廠商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尤其表現在一些追求產品極致品質而並不那麼在意受眾消費者數量的廠商,只有很少人能夠消費的起的IBM開始顯露疲態。調查數據顯示IBM在2004年的虧損達到10億美元,並且連續虧損超過三年多,長期的業績拖累使得IBM終於痛下決心捨棄了具有王者風範的PC業務。恰逢聯想業績不斷提高,缺少高端定位產品和研發技術,於是聯想收購IBM成為對大家都好的一樁買賣。
在收購了IBM之後,聯想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積極推陳出新,在品牌策略上更是推廣ThinkPad品牌逐漸替代IBM。如今ThinkPad已經成為聯想最為重要的產品線,成本的進一步將降低讓ThinkPad不再是少數人的玩物。
3、清華紫光
近年逐漸退市
清華紫光是99年成立的一家清華大學下屬控股公司,是中國高校產業的代表之一。依託著清華大學雄厚的科研力量、豐富的人才資源,一度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筆記本生產商,甚至成為筆記本產品技術的領導者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廠商。
清華紫光2004年成為國內第一個採用AMD的64位CPU的電腦品牌,一時間「紫光之星」 風靡,其高達1600MT/s的數據帶寬,配合高達2GB的高速DDR內存和7200rpm的高速大容量硬碟,堪稱國內最早的「移動工作站」。當時「紫光之星」的誕生,不僅代表了當前筆記本電腦硬體的最高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更標誌著64位移動計算時代的到來。
2008年,當中國PC產業遭遇「寒冬」期間,清華紫光總裁李志強還表示「絕不退出市場」,然而在市場的競爭中,清華紫光的產品始終並沒有依靠強大技術後盾獲得市場優勢,最終因為產品缺乏亮點、價格戰損傷,也因為紫光本身的戰略,紫光PC從市場中幾乎絕跡了。雖然「絕不退出市場」的豪言還在,但是市場決定了紫光個人PC已經名存實亡。
4、方正
退出時間:2010年
如果說起PC的民族品牌,在當年方正絕對是首屈一指的。2005年~2006年一大批原有筆記本廠商倒下,而新的廠商進入市場,不少國內二線品牌迅速崛起。除了在當時已經穩坐老大地位的聯想,那麼我們會最先想到方正。
2005年12月1日開始,方正就已經推出MININOTE(UMPC),方正可以說是第一家拿出UMPC產品的廠家。領先於其他品牌上市讓許多消費者認識並熟知了方正的MININOTE產品,獲得了相當廣泛的認可。
2010年,方正個人PC不得不與宏碁進行了深度的戰略合作,曾經稱霸中國PC市場的領導品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耀。最終疏離終端消費者、過度依賴臺式機市場、創新意識淡漠、對消費者便捷化、個性化的需求的疏忽,這些是導致方正科技退出國內市場一線品牌之列的主要原因。
5、夏新
退出時間:2007年
2003年,在手機上獲得成功的夏新正式涉足筆記本電腦市場,入市之後夏新與英特爾和英邁成立了三方策略聯盟,試圖通過聯盟的方式促進品牌成為中國市場上的領軍品牌。早在2003年左右,整個筆記本市場70%以上的份額就已經被排在前五位的聯想、Dell、HP、華碩、Acer牢牢壟斷,夏新入市後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十分巨大,在產品和綜合能力的較量中,夏新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2007年,頑強打拼了4年之後,夏新安然決定放棄筆記本電腦,徹底退出市場,改為ODM代工模式。
6、京東方
倒下時間:2004年
除了大名鼎鼎的IBM和索尼之外,實際上對於一些進入「不惑」之年的電腦用戶,以下這些名字當年同樣也是大名鼎鼎,比如京東方。
京東方在2001年正式進軍筆記本領域,並於次年成功殺入國內筆記本電腦五強,年銷量達到兩萬臺。作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液晶屏核心技術的企業,京東方實際上有著其他廠商無法比擬的優勢。收購冠捷成為京東方多元化道路的重要轉折,也正是因為這次嘗試,導致了京東方的債務累計激增。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中低端產品的急速降價、周轉資金不足、南方市場開拓不利等諸多因素,京東方終於在2004年不得不選擇退出筆記本市場,這個昔日的五強只能面對失敗的現實。
7、倫飛(Twinhead)
退市時間:2005年
可以說2004年~2005年是大批筆記本廠商集體倒閉的年代,在這場倒閉潮當中既有昔日的市場王者,也有名不見經傳的,而倫飛無疑是屬於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個。
倫飛的成立時間相比較其他一些公司,可以說是比較元老級的,成立與1984年的倫飛曾經是最早進入中國筆記本市場的廠商之一。倫飛一起出色的性價比與華碩、宏碁等品牌產品成為國內最為知名的筆記本品牌之一。
一個錯誤的決定給人生帶來的轉變也許是巨大的,而給公司帶來的後果則可能將是致命的。99年底,倫飛宣布實行渠道扁平化舉措,這一錯誤的決策直接導致了倫飛的銷售渠道和價格體系崩潰,嚴重的問題讓倫飛一步步落後對手,最終在2005年,倫飛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8、頂星(Topstar)
消失時間:2005年
頂星作為一家以板卡起家的公司,對於筆記本產品的研發信心也是非常足的。公司目標更是定位於超越世界最一流的電腦公司,打敗IBM和東芝是他們曾經許下的誓言。
但是板卡生產和筆記本生產完全是兩碼事,頂星錯誤的估計的筆記本產品的研發難度和筆記本市場的獨特格局,讓頂星產品始終無法在主流市場上獲得大範圍的認可。雖然宣傳力度強,但始終是得勢不得實質的局面。最後缺乏影響力,產品沒有缺乏獨特性的頂星筆記本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2005年,頂星正式退出市場,轉為ODM代工,
9、大亞東海
倒下時間:2004年
性價比是大亞東海這個品牌最為稱道的法寶,形勢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性價比殺手神舟,更具有經營頭腦的大亞東海可以說是筆記本行業最早使用飢餓銷售的廠商之一。
大亞東海數碼有限公司由大亞集團與長江計算機集團公司合資組建,曾是國內唯一一家由英特爾制定的「專業筆記本電腦BTO生產製造企業」。然而公司高層對於品牌和商業利益的認識偏差,讓大亞東海純粹淪為資本家的賺錢機器,至於品牌和產品變得無人關心,最終這個紅極一時的品牌在2004年短短一年內便蒸發般退市。
10、恒生
倒下時間:2005年
2萬元締造的神話如泡沫般瞬間破碎,這就是恒生電腦的真實寫照。1993年張曙光用借來的2萬元錢創辦了恒生。到了200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不到10年間恒生電腦以9.1%的市場份額緊跟聯想、方正,首度擠進全國個人電腦零售前三名。
七喜電腦和BenQ
七喜早已不再造電腦了,其前身廣州七喜電腦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8月26日,2001年3月整體變更設立廣州七喜電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正式更名為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而被玩家們戲稱為「笨球」的Benq也是如此,歷經多次產品線的調整後,徹底停止了個人PC業務,品牌雖然還在,但僅將產品線固定在顯示器、鍵鼠及投影等周邊設備。
之前的{PC市場與現今的手機市場極為相似,品牌繁多產品多樣,但經過了行業洗禮和咱們消費者的選擇之後,也只剩下我們熟悉的那些大廠了。也許再過幾年,CFan就要寫篇《活久見!那些死在半路的手機品牌》,因為市場空間就那麼小,咱們用戶經過廠商們的各種「培訓」之後,也會漸漸對「情懷」、「性價比」等免疫,選擇值得我們選擇的品牌,放棄那些不值得我們付出的產品。
這麼多年,你有沒有用過以上品牌的產品、為什麼它們值得緬懷?不妨寫在評論區裡,紀念一下逝去的青春及燒掉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