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模仿老師上癮的小男孩火了。
模仿數學老師髮捲子:
「趕緊啊,要上上,不上給我滾家去啊,重複多少遍了,還有啊,明天語文課,語文老師來不了,咱們還改成數學啊,體育課美術課也不上,上午啊,除了英語課,全都上數學,嘮,多歡啊嘮得,收拾收拾書包趕緊回家吧,站隊」。
模仿語文老師接完電話:
「咋地都,來你倆給我站起來,我接個電話就在這嘮啊,你們沒事嘮沒完了是嗎?……今天作業兩倍,外加兩篇課文,一篇課文抄兩遍。明天,全部校服全給我穿板正了,鞋全部換白鞋。」
模仿班主任:
「這屋裡可都是開鍋了,咋回事一個個的都想咋地,不提別班,咱說咱班,就你屋裡聲音最大,想咋地,王某某,你站起來,你咋回事你黑天白天嘮啊,你考幾分?考及格了沒有,考及格了考高分了嗎?孩子,沒有吧?那嘮啥啊你,能不能上,不能上給我滾回家去,有我鍾美美,你們就別想好受!」
看了這位小學生多條模仿的視頻,除了模仿老師,還模仿列車員,不管是那種身份,他都拿捏自如,從神態、語氣到微表情以及道具使用上,簡直神還原。
有網友說:靈魂附體,模仿太到位了!
人家小朋友上課時學習,他上課是學表演;
打電話那個抿嘴,簡直絕了!
只叫你模仿,沒叫你超越啊,兄弟。
但是,卻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
「老師的心急如焚到你那裡成了笑料,這樣做不禮貌。」
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對老師是一種黑化,男學生這樣做是教育小孩歧視女老師。
小學生幾分鐘的模仿視頻,為何會引來眾多非議,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模仿行為呢?
前幾天,多媽曬出了女兒黃多多的一組模仿經典人物形象的作業照片。並配上了文字:「多多完成得很認真」。
看了黃多多模仿的六組照片後,眼前一亮,十幾歲的女孩模仿經典人物,從服飾、髮型、道具再到擺表情拍照,每一步都是挑戰,如果對生活沒有敏銳的觀察和足夠的創意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作業」的。
模仿老師上課和模仿經典人物,其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即通過模仿他人語言、動作和行為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
模仿行為最開始是動作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是對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語言的模仿,個人氣質特質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幾個月大的嬰兒,我們對他笑一笑,小寶寶也報之以微笑。
這是一種動作的模仿,是嬰兒和成人的一種溝通方式。
2-3歲的孩子,處於模仿的敏感期,爺爺奶奶說話,他重複說話,爸爸咳嗽,他也假裝咳嗽,媽媽做飯,他也要做飯,有些孩子看到其他人摔倒,他也要假裝摔倒一下。
這是兒童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孩子在一次次簡單的重複模仿中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J·凱根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使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務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嘗試。」
再長大一些,兒童會模仿一些同伴的行為,以尋求更多的認同感,比如有女孩看到別人打耳洞,她也想打耳洞,比如我們喜歡偶像或者英雄,我們就會從他們身上汲取一些正面的能量,如勇氣、責任和愛等等。
成年後,模仿會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的需求,並最終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
梵谷生前對米勒推崇備至,米勒曾經創作出一系列農民的形象,梵谷就臨摹進行同一主題的創作,他曾在一封寫給弟弟的信中說:
「你寄來的米勒的畫讓我非常高興,我正狂熱地研究它們。好久沒有見到真正的藝術了,我有些懈怠,但這次的畫重新喚醒了我。」
很多藝術家早期通過模仿並形成的自己的風格,最終在行業內脫穎而出,這是一條被驗證過的成功之路。
模仿是成長的一個臨界點,個人只有發展到自己確定所屬的範疇(即形成自己穩定的風格),模仿才結束。
梵谷後來成為荷蘭後印象派畫家,與他早期模仿米勒脫不開關係。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
「模仿」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存在於人的一生中。
孫瑞雪對父母提出兩點建議:
①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
②儘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但是,孩子在模仿過程中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負面語言的模仿,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頭語言,要說文明的、規範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