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閱讀7分鐘
文 / 新媒體磚家
企業發展其實就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騰訊也是如此。
經過大開大合的階段,從錯誤中逐漸修正,如今正如20歲的青年,每次面對挑戰與選擇都能激發更多潛能,使自己更為強大。這是文化使然,與馬化騰和潮汕精神不無關係。
審時度勢來描述更適合現在的騰訊。
基於雲時代的規劃調整
業務要調整,組織做「先鋒」
近段時間,關於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在網上得到廣泛流傳,而一貫低調的騰訊也因此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或許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就是如此,騰訊的關注度多了,各種真真假假的評論也都冗雜在了一起。有一些言論認為騰訊迫於形勢壓力而做出的調整,但仔細回想起來,騰訊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本身也並不陌生。
自1998年創立以來,騰訊在2005年和2012年經歷了2次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每次間隔6-7年,這兩次大的調整也分別對應著PC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而騰訊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騰訊一直永葆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原因就在於審時度勢,及時根據商業環境的演化和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
算起來,如今騰訊也是時候進行自己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了,而這一動態到也很早就露出了端倪。去年馬化騰在員工大會上直言「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而今年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又公開回應稱「當前在組織架構在適配雲時代上遇到大坎,組織變革是滯後了」。
通過幾次發言不難看出,騰訊顯然早有打算。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消息,目前隸屬於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的騰訊雲或獨立成一個新的BG,也可能與部門to b業務進行合併,設立一個全新的組織架構。
可以說,此次騰訊的規劃調整其實是針對2B業務展開的。
在2B方面,騰訊雲從無到有,依託騰訊多個過億用戶爆款產品的經驗,在能力上已經成熟,而硬體部署(在全球範圍內的22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著41個可用區),如此萬事俱備,組織架構調整也就呼之欲出,調整釋放的是騰訊的決心和對市場的篤定:
一方面,騰訊的決心從來不是空話,在數位化浪潮滾滾襲來,不同產業和區域的生態之間的關聯變得越來越頻繁。自從騰訊在2011年提出打造「連接一切」的開放平臺戰略後,馬化騰開始在更多的公開場合強調與解釋這一戰略。希望進化成一個共享共贏、沒有邊界的生態型組織。 而連接則需要「雲」的賦能,因而馬化騰定調騰訊雲不僅是騰訊優勢能力集合平臺,更要幫助行業夥伴解決現實痛點,這本身也是「連接一切」的「騰訊態度」所驅動的。
另一方面,騰訊在C端市場的深耕細作也為這次重大轉型奠定基礎。除了老牌社交、遊戲外,騰訊這幾年在泛娛樂領域已經默默佔領了大片山河。
以QQ音樂為例,短短幾年時間,就從與蝦米音樂、網易雲音樂三足鼎立的膠著狀態中脫穎而出,通過版權購買、收購海洋音樂的資本運作,快速成為亞洲數字內容領域佼佼者,而新主體TME則將於今年下半年衝擊美股市場,更有望成為美國證券史上最大規模IPO。
今年以來,騰訊股價下跌背後,輿論紛紛質疑騰訊被頭條系和遊戲監管雙向打擊,但殊不知騰訊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手握了視頻、音樂、直播生態三道王牌,積儲了大量能量。
這些新領域的王者身份,也助力騰訊下半場轉型可以走的更穩、更長久。
風「雲」變幻,群雄逐鹿
後入局的騰訊有著怎樣的底氣?
根據美國頂尖諮詢公司貝恩諮詢給出的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900億美元,這意味著2015年至2020年間該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7%。預計到2020年,雲計算的需求將在全球IT營收增長中佔據60%的比例。
事實上,如今的雲計算市場早已不再是單純IT服務的替代者,已經成為推動眾多企業在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這片巨大的商業藍海也吸引了諸多科技巨頭們的跑馬圈地。微軟今年3月宣布進行調整,而騰訊雲更是來勢洶洶,增長飛快。從過去2年的騰訊財報推算,騰訊雲也始終保持著100%的高速增長。
那麼未來「雲」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晚入局的騰訊能否上演後來者居上的好戲呢?
事實上,當前商業社會已經步入了「ABC」時代,A即人工智慧、B是大數據、C是雲計算,而這三項技術也代表了新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革命。以雲計算為基礎,以人工智慧為中樞,以大數據為依託,三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有ABC的深度結合才能真正創造價值,而未來「雲」的全面爆發也需要「AB」的協同。
因此,不難理解騰訊大動幹戈的調整背後的謀略絕對不是單體雲,而是數據云、智慧雲。往大了說恐怕騰訊意在「數字星球」,騰訊的目標肯定是放眼全球的數字信息處理,如果單單以2B的焦慮去揣測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或許有些過於狹隘,而騰訊其實是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行業賽道如賽跑,是為了爭奪一二三名,剩下的都是「陪跑者」,然而沒有人願意去當陪跑者。雲計算的江湖同樣也是如此,科技巨頭們的「雲戰」博弈也是激烈無比。那麼對於騰訊來說,布局這麼大的一盤棋到底有著怎樣得底氣呢?
在筆者看來,科技巨頭們雖說各有千秋,但也都有自己很明顯的企業基因,而這份基因也將影響未來它們雲計算業務的布局。
騰訊的發展是從產品,生態,到信息基石的構建過程。產品思維是其作為擅長,這與其他科技巨頭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C端的優勢,騰訊擁有微信、QQ等流量入口。
用戶量大,這一方面使得騰訊可以掌握更多的大數據資源,發力數據云。智慧雲;另一方面,騰訊也可以充當流量入口,為B端合作夥伴帶來更大的價值。
除此之外,騰訊不斷進行的產品出海戰略為其帶來全球視野的同時,也為其業務拓展帶來了新的機會,有利於騰訊連接生態的建設和全球布局的多樣性和繁榮。
正如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樣,未來的雲不可能是單一業務,未來ABC時代不是信息存儲,更主要是動態流量的運算。所以騰訊在C端(社交為基礎的全流量樣本)和生態上的優勢,讓騰訊穩居數字鏈條的前端和中端,後端再次發力,註定會成為真正數字時代的寵兒。那麼從這點開看微軟、亞馬遜、阿里(雖然有軟體和硬體以及電商的加持但依然發力不均)或許都有先天不足,而這成了騰訊的機會所在,也是此次騰訊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的最終目的。
我們都說決定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這點似乎從本次騰訊的調整窺探出一二,低調務實的潮汕人思維在小馬哥身上也那麼的鮮明,而創始人的特質也讓騰訊有著審時度勢的價值追求。
周興斌:資深媒體人、知名科技自媒體。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網易看點籤約自媒體作者,2017年度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科技網際網路領域,文章發布於砍柴網、界面、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Donews等50餘家平臺。歡迎署名轉載,微信號:wx114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