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打擊有組織犯罪比較研究

2021-01-07 正義網

  海峽兩岸打擊有組織犯罪比較研究 

  │王 樺* 

  隨著兩岸自由行的逐漸開放,兩岸交流不斷密切,但與此同時犯罪案件亦逐漸增加且更加複雜,如販賣毒品、拐賣人口、開設賭場、電信詐騙、洗錢等有組織犯罪類型日益增多。通過對大陸改革開放後進行的一系列「掃黑除惡」活動與臺灣地區開展的掃黑專項行動進行研究,可知有組織犯罪對兩岸的危害日益嚴重,是兩岸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比較兩岸關於有組織犯罪法制上的差異,探索功能性主權觀念下新型司法互助模式的構建,對於完善兩岸司法合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組織犯罪」概念分析 

  (一)大陸相關概念的界定 

  「有組織犯罪」是一個舶來詞,①且因為沒有與我國刑法形成共同的用語,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該概念尚未達成共識。②廣義說認為,有組織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以一定組織形式呈現的犯罪,主要包括:共同犯罪、結夥犯罪、團夥犯罪、集團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與黑社會犯罪等呈現出遞進發展關係的六種形態。③狹義說認為,有組織犯罪僅指組織結構嚴謹、危害性大的集團性犯罪,只限於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黑社會犯罪兩種形態。④從大陸刑法總則看,與「有組織犯罪」相關聯的概念有:共同犯罪(刑法第二十五條)與集團犯罪(刑法第二十六條)。而從組織結構的要件考量,只有集團犯罪符合「有組織」的要求。從刑法分則看,相關罪名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邪教組織和恐怖組織犯罪等。從組織目的要件考量,以實施精神控制的邪教組織犯罪和以政治訴求為主要目的的恐怖組織犯罪均不符合世界各國關於「以追求巨大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的有組織犯罪要求。因此,為便於與各國及我國臺灣地區作橫向比較,筆者所研究的「有組織犯罪」限於刑法分則有明確規定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具體包括: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罪,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罪名。 

  (二)我國臺灣地區「有組織犯罪」概念簡述 

  臺灣地區早期防制幫派犯罪的法令主要有「檢肅流氓條例」「刑法」第154條等,但內容規範過於簡單,無法適應多變的有組織犯罪形態。臺灣地區於1996年11月22日制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一專門立法。「條例」第2條規定:「犯罪組織係指三人以上,有內部管理結構,以犯罪為宗旨或以其成員從事犯罪活動,具有集團性、常習性及脅迫性或暴力性的組織。」此一定義雖然比「刑法」及「檢肅流氓條例」的規定更加周延,然而其將犯罪組織的要件限於具有脅迫性或暴力性,明顯是針對不良幫派組織。對於非暴力或脅迫性的智能型組織犯罪則未涵蓋在內,成為實務界和理論界詬病的焦點。因此,臺灣地區分別於2016年7月、2017年4月以及2018年1月連續三次對「條例」進行修訂,並將原有的第2條修改為:「犯罪組織係指三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將有組織犯罪的範圍進行了擴張定義,不再限於暴力犯罪的手段特徵,同時放寬了集團性與長期性的條件,以便更加有力地打擊有組織犯罪。 

  (三)《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相關概念簡介 

  1998年聯合國大會開始起草《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以下簡稱《公約》),2000年11月第5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該公約,次月共有118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了該公約。《公約》第2條第1項規定,有組織犯罪集團是指由三人或多人所組成的、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的、為了實施一項或多項嚴重犯罪或根據本公約確立的犯罪以直接或間接獲得金錢或其他物質利益而一致行動的有組織結構的集團。 

  二、海峽兩岸有組織犯罪防治及法律規範比較 

  (一)有組織犯罪之比較 

  其一,共同點。首先,組織的發展背景相似。兩岸犯罪組織的發展階段較為相似,都是時代的產物,隨時代變遷,經過暴力階段、寄生階段而進入黑白共生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臺灣地區黑社會組織主要由大陸傳入的幫會演化而成;二是清朝幫會文化對臺灣地區黑社會組織有著深刻影響。例如,臺灣地區竹聯幫、四海幫、天道盟等組織型的幫派,都有固定的入幫儀式,定有幫規等。其次,組織的本質與手段相同。兩岸有組織犯罪的本質都是以牟取暴利為目的、具有暴力脅迫性以及犯罪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特徵。最初是從傳統非法活動中謀取利益,逐漸提升至介於合法與非法之間,而後再以獲取的暴利投資合法企業,進入經濟體系,藉以洗錢,以獲取更大利益。 

  其二,不同點。首先,立法模式有所差異。關於犯罪組織的入罪化,兩岸雖皆有之,但大陸集中規定於刑法,屬於法典式立法;臺灣地區在「刑法」中僅有第154條之規定,而另外專門制定「條例」這一特別法規範,同時配套制定了有組織犯罪的關聯立法,如「槍炮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洗錢防制條例」以及專門的「證人保護法」等,屬於綜合性立法模式,以形成立體化、精細化的打擊態勢。其次,對於有組織犯罪的構成要件規定有所差異。大陸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五款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構成要件作了明確規定,即要求具備「組織性」「經濟性」「暴力性」以及「危害性」等四個特徵。而臺灣地區於2017年4月對「條例」第2條對有組織犯罪的概念定義進行修訂後,產生兩方面變化:第一,臺灣地區不再將暴力性作為組織犯罪的必需要件,取而代之的是「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的選擇性規定,即只要滿足手段特徵與最高刑為刑法典規定的五年以上刑罰的罪名特徵,二者擇其一即可。同時,將詐騙手段與暴力手段並列,成為手段特徵之一,這就意味著臺灣地區電信詐騙集團輕刑化缺陷得以改變。第二,臺灣地區將「結構性」的組織要件進行了鬆綁:三人以上,非為立即實施犯罪而隨意組成,不以具有名稱、規約、儀式、固定住所、成員持續參與或分工明確為必要。從臺灣地區的立法演變過程可見,其對有組織犯罪的打擊範圍在不斷擴大,以適應跨境有組織犯罪的打擊需要,同時也與《公約》的概念逐漸接軌,以利區際間司法合作。 

  (二)有組織犯罪刑事實體法之比較 

  筆者嘗試整理歸納「條例」與我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所規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之類型及構成要件比較,發現兩岸在有組織犯罪的實體法方面規定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大陸規定了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罪,而臺灣地區沒有,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境外黑社會組織對大陸的滲透要遠比臺灣地區嚴重。第二,臺灣地區規定了非犯罪組織成員資助犯罪組織罪,而大陸沒有,這是臺灣地區有組織犯罪專門立法關聯化的表現。

    

  *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涉臺灣地區案件辦公室主任。 

  ①參見劉瑩著:《有組織犯罪偵查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②參見劉富鵬:《有組織犯罪偵查困境及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第4頁。 

  ③參見宋浩波著:《犯罪社會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 

  ④參見鄧又天、李永升:《試論有組織犯罪的概念及其類型》,載《法學研究》1997年第6期。 

  (詳見《人民檢察》2018年第16期,有刪節)

相關焦點

  • 範麗青談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成果 回應羅福助潛逃案
    中新網4月25日電 國務院臺辦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範麗青表示,《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已經籤署三年了。生效實施三年來,執行成效顯著,有效保障了兩岸同胞權益和交往秩序,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成效。  就有記者問及,臺灣前「立委」羅福助在臺灣被判刑,據說他已經逃到大陸來,還在上海和揚州等地有做生意,不知道大陸方面會不會協助臺灣追緝他?
  •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會議強調應對新形式犯罪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五次會議18日在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總部開幕,會議將著重討論利用公約打擊新形式犯罪等問題。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執行主任尤裡·費多託夫在開幕式上致辭說,不法分子不會放過任何攫取利益的新機會,導致新形式犯罪產生,對自然環境、公共衛生、社會發展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 海峽兩岸司法互助超二十載 有成績也面臨挑戰
    1990年9月10日,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在金門達成《海峽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在金門商談達成有關海上遣返協議》(簡稱《金門協議》),開啟了兩岸司法互助的進程。2009年4月26日,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在南京籤署《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簡稱《司法互助協議》),是兩岸司法互助承前啟後的裡程碑,標誌著兩岸司法互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20多年來,兩岸在司法互助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未來也面臨諸多挑戰。
  • 海峽兩岸律師制度比較分析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2/view-677609.htm  關鍵詞:海峽兩岸律師體制應試資格   作者簡介:朱瑞清,西南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1)08-047-03   近年來,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兩岸頻頻互派交換生也讓年青一代更加了解彼此。
  • 國際法學界動態 | 國際訴訟法協會IAPL2017天津會議、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暨港澳警學研討會及徵文
    1、國際訴訟法協會IAPL2017天津會議2、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及徵文3、「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4、浙江省法學會國家安全法學研究會徵文5、15th ICC Miami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1、ILI training: Advanced
  • 第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比較教育論壇順利召開
    月25日、26日,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浙江大學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比較教育論壇在杭州順利召開。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的20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圍繞「共享時代的比較教育」主題,共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比較教育學科建設、教育改革與發展,探討世界教育發展動向與趨勢。論壇設兩場主旨報告大會、三個平行分論壇和兩個平行研究生論壇,共有11位專家作了大會主旨報告、24位專家作了分論壇報告、38位碩博研究生作了研究生論壇報告。
  • 「第八屆海峽兩岸刑事法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莫洪憲副會長介紹說:「海峽兩岸刑事法治學術研討會」是為加強海峽兩岸刑事法理論界、司法實務界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刑事法理論與實務的研討,由中國刑法學研究會與臺灣刑事法學會2010年共同創辦的。自2010年4月以來,「海峽兩岸刑事法治學術研討會」已輪流在臺灣和大陸舉辦了七屆。
  • 華東師範大學廈門教師培訓基地、海峽兩岸教育宏觀政策研究中心揭牌
    推進引進一流高等教育資源助力教育事業發展又有新舉措啦!↓↓↓12月26日、華東師範大學廈門教師培訓基地在集美大學揭牌;27日,海峽兩岸教育宏觀政策研究中心在國貿教育集團揭牌。華東師範大學是國家「985工程」高校、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擁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2個A類學科、6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正致力於將教育學打造成為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上具有卓越影響力、能夠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一流學科。
  • 上海海峽兩岸研究會正式成立
    據介紹,「海研會」由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和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發起,經上海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是以從事兩岸問題研究的個人和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社會團體法人。首任會長由上海市政府參事季平擔任。
  • 海峽兩岸醫學合作走進天津
    人民網訊 2017年12月30日,臺灣長庚紀念醫院與天津天孕醫院醫學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海峽兩岸生殖醫學高峰論壇在天孕醫院舉行。此次合作由臺灣長庚紀念醫院授權北京循徵時代醫學研究中心審核,雙方就生殖醫學等方面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論壇邀請兩岸生殖醫學領域的知名專家開展專題報告。
  •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當前位置: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第一條    宗        旨        本公約的宗旨是促進合作,以便更有效地預防和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        第二十八條    收集、交流和分析        關於有組織犯罪的性質的資料        一、各締約國均應考慮在同科技和學術界協商的情況下,分析其領域內的有組織犯罪的趨勢、活動環境以及所涉及的專業團體和技術。        二、締約國應考慮相互並通過國際和區域組織研究和分享與有組織犯罪活動有關的分析性專門知識。
  •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文創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白馬湖論壇隆重開幕!
    今天上午,作為第十一屆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的重頭戲,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白馬湖論壇在杭州白馬湖建國飯店拉開帷幕
  • 連樟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研究實踐所揭牌
    連樟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研究實踐所揭牌 2020年11月18日 13:03:00來源:清遠日報   11月13日,連樟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研究實踐所揭牌儀式暨研究實踐所開班活動在清遠市英德連江口鎮連樟村舉行。
  • 武漢大學法學院專家編寫兩岸範圍內首部《海峽兩岸協議藍皮書》
    日前,由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組織編寫,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海峽兩岸協議藍皮書(2008-2014)》正式發行。該書系海峽兩岸範圍內首部由學術機構組織編寫,以海峽兩岸事務性協議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研究報告。本書由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兩岸及港澳法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憲法學家周葉中教授擔任編寫組組長。
  • 海峽兩岸五個學前教育合作項目順利籤約
    在籤約儀式上,海峽兩岸有關單位共籤署了五個合作備忘錄,其中:  福建省幼兒教師培訓中心與臺灣木鐸學社就促進海峽兩岸學前教育交流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擬聯合舉辦海峽兩岸幼兒園骨幹園長高級研修班,開展幼兒園管理及課程建設研究,組織兩岸特色幼兒園參訪交流活動,促進兩岸幼兒園締結「姐妹園」的友好關係。
  • 海峽兩岸「鄉村再造」的比較與借鑑
    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勞動人口流失、耕地拋荒以致空殼村普遍化成為制約海峽兩岸鄉村生活品質、生態環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瓶頸。出於鄉村發展可持續的責任和潛在的生態產業回報預期,海峽兩岸回歸鄉村生態建設的探索一直在堅持和試驗著。如何探索在地化的生態、文化與產業有效融合的社會經濟效益模式?如何創意和發掘新的價值鏈,建設有別於城市生態的富裕鄉村?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焦點。
  • 【徵文】2020海峽兩岸管理論壇
    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和臺灣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學會、臺灣科技產業協會、百博智庫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海峽兩岸管理論壇擬於「網際網路+社會建設」智慧社群治理研究2.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考與實踐3.經濟社會融合的智慧城市試點4.鄉村振興與社區營造5.兩岸基層社會治理合作(三)企業管理優化1.兩岸企業管理模式協同創新研究2.5G時代兩岸供應鏈管理模式協同創新研究3.全球工業4.0時代兩岸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 中山翠亨新區獲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力建設兩岸交流合作示範區
    3月28日,在2015中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洽談會暨第二屆中山人才節開幕式上,舉行了翠亨新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程金中宣讀了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關於同意在廣東中山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覆》,並代表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為翠亨新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中山市委副書記鄧小兵代表中山市接受牌匾。
  • 廣東率先成立新型犯罪研究中心 打擊「裸聊」敲詐犯罪
    ,公安部公布十大典型案例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璐瑤報導:24日,公安部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公安機關打擊整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黑惡勢力犯罪專項行動有關情況,公布打擊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黑惡勢力犯罪十大典型案例(見下表),其中包括廣東中山「6·16」惡意索賠犯罪案件、廣州章某強惡意索賠犯罪案件。
  • 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召開工作交流研討會
    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召開工作交流研討會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召開第三次理事會暨2020年度工作交流研討會12月21日下午,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召開第三次理事會暨唐紹祥理事長希望研究院未來積極開展多學科領域研究,利用好研究院的人才資源和良好平臺,進行系統深入的高端研究和」短頻快」的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