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即「桑落」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卷四·河水》有酒的記載,其中所記的桑落酒引人入勝。
——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河流,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漿焉,別調氛氳,不與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談。
以上文字記載了有一個叫劉墮的人擅長釀酒,他所釀之酒會在桑葉落時打開,因此得名桑落酒。這種酒色清白如米泔水,別有一種濃鬱的香味,既似幽蘭的馨香,又似麝香,自成一種飄逸的芳馨。是為當地朝貢。自王公貴族到民間百姓,朋友之間相攜邀請時,都要說「索郎很是眷戀,想一起說說話!」「索郎」即「桑落」,一時傳為美談。
酈道元的妙筆畢竟與眾不同,這段文字讓嗜酒之人讀來口齒生津、垂涎欲滴。正值桑葉凋落之時,秋冬之際宜飲桑落酒,此時開酒風味為最佳。
《洛陽伽藍記·卷四》記載:「市西有退酤、冶觴二裡,裡內之人,多醞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味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裡……」
《北史·卷一十九· 列傳第七·孝文六王》記載「及清河王懌為元叉所害,悅了無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候伺之,盡其私佞。叉大喜,以悅為侍中、太尉。」
河東劉氏所釀之桑落酒,於暑天六月以甕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而味不變。當時北魏都城洛陽的桑落酒美名在外,京中權貴赴郡府藩封,攜帶桑落酒相贈千裡遠方。汝南王悅是魏孝文帝的六子,元叉是太后的妹夫,汝南王悅以桑落酒招待元叉,可見桑落酒在北朝已是宮廷待客的名酒了。
賈思勰《齊民要術》謂造酒:「春秋二進釀者,皆得過夏;然桑落時作者,乃勝於春。」「十月桑落初凍則收水釀者為上時。」
桑落酒於桑葉凋落之際(農曆九、十月間)釀成,自北魏文獻記載至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古時的桑落酒是發酵酒而不是蒸餾酒。
十千提攜一鬥
《新唐書·卷四十八·志三十八百官三》記載良醞署: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五齊、三酒。享太廟,則供鬱鬯以實六彝;進御,則供春暴、秋清、酴麋、桑落之酒。
《酉陽雜俎·卷一·忠志》記載:「安祿山恩寵莫比,錫賚無數。其所賜品有:桑落酒,闊尾羊窟利、馬酪、音聲人兩部、野豬鮓、鯽魚並鱠手刀子、清酒……」
在大唐盛世,桑落酒是朝廷宗廟祭祀的專用酒,專為朝廷釀酒的光祿寺良醞署負責釀造桑落酒,供應朝廷宗廟祭祀和飲宴之用。盛唐美酒甲天下,唐玄宗李隆基賞賜寵臣安祿山御用桑落酒,可想而知當年桑落酒是大唐皇宮飲宴餉饋的名酒佳釀。
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
錢起《九日宴浙江西亭》:「木奴身向熟懸金實,桑落新開瀉玉缸。」
劉禹錫《秋日書懷寄河南王尹》:「不知桑落酒,今歲與誰傾。」
張謂《別韋郎中》:「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無奈別離何。」
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色比瓊漿猶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攜一鬥,遠送瀟湘故人。」
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桑落氣薰珠翠暖,柘枝聲引管弦高。」
唐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唐詩中關於酒的篇章不可勝數,美酒與名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桑落酒的風採亦是不遑多讓,郎士元筆下的桑落酒如瓊漿甘露,對它可謂是褒讚有加,令人陶醉。詩中說到十千提攜一鬥,可見其價值不斐。我們在唐代海量詩作中不難看到「鬥酒十千」的句子,結合詩人當時生活在經濟空前發達的盛唐時代,那麼郎士元說桑落酒十千一鬥應當並非虛言。《新唐書·卷五十一·食貨志》記載:「……是時(天寶年間)海內富實,米鬥之價錢十三,青、齊間鬥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相比米價,鬥值萬錢的美酒在盛唐也必定是奢侈品,想來不是人人都消費得起的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