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都見過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家庭作業?隨著教育的進步,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孩子的家長,都特別注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思維的拓展也少不了。由於現在的培養目標已經不僅僅是學習理論,所以很多學校都出現了很多「另類」作業。
這天寶爸小張收到了一個家庭作業,要求父母和孩子一塊兒完成,當看到作業的題目後,小張驚呆了:各位家長,今天數學作業有一項是數一萬顆米粒,辛苦家長們督促孩子們完成。
簡單幾句話看起來容易,但是想想都覺得痛苦。記得在疫情期間。很多人在家裡無聊,便把草莓的籽和火龍果的籽挑了出來,最短的視頻都花了好幾分鐘,還是在n倍加速的情況下。而且,這些果肉的籽可能就幾千粒,但是自己要陪著孩子數一萬顆米粒,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沒有辦法,很多家長還是照做了。為了更好地算出米粒。很多人都給孩子支招了。比如用顏色比較鮮豔的背景數,這樣孩子不容易混淆,能夠更快完成;有的人用劃圈的方式,把一定時間的米粒歸類,進行運算。還有的孩子直接拿杯子量。
雖然看起來都有點不正經,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確可以提高效率。等到孩子完成後,已經是半夜了,不少氣憤的老爸調侃老師說:老師你數數夠不夠,這作業有意思嗎?
網友見狀拍手稱好,誇讚這位老爸機智。
除了數米粒的作業,孩子還有許許多多的奇葩作業。比如讓孩子數紅豆、綠豆、芝麻,其實方式大同小異,而訓練孩子的目的也顯而易見。
只是,這些方式雖然能夠鍛鍊到孩子,到實施起來太不現實,讓孩子練習算數的同時,他們的身體健康很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這也是家長和老師們不容忽視的問題。
1、解釋目的
孩子有的時候當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多,明明其他更好的方式不用,偏偏要「折騰」。這個時候家長記得告訴孩子目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才能消除孩子的排斥。
2、穩定情緒
現在的孩子脾氣都很大,所以孩子對作業有疑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安撫孩子的情緒。
1、陪伴而不是監管
寫作業的時候被監督,孩子心裡大多不舒服,而且在家長一眼一眼的「監視」之下,孩子可能因為緊張而出錯。因此,我們要更多地陪伴,而不是發揮監管的作用。
2、讓孩子自己思考
不少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都會代替孩子思考。比如哪裡寫得太慢,想得太慢,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那樣做。實際上,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才是關鍵。
在這裡提醒大家,孩子的家庭作業大多以鍛鍊孩子為主,家長應該多和老師溝通,多解決孩子對作業的負面態度。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寫作業」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鴻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