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的樂器和音樂,在唐代的大規模音樂交流中,都分別在異國他鄉遇到了它們的知音,隨即由它們的知音在當地傳播開來。生活在公元八世紀前後的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是一對奇妙的夫婦,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至今在中國仍然是家喻戶曉。玄宗皇帝與楊貴妃都是出色的音樂家,他們創作了許多樂曲,在中國音樂史上是具有裡程碑式的人物。
日本Soothe樂隊的小山豐演奏津輕三味線 來源:新華社
以「文明互鑑,民心相通」為主旨的「絲綢之路」音樂融合與創新研討會,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央音樂學院主辦,北京戲曲評論學會、中央音樂學院「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承辦。七月中旬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為期兩天的研討。來自中國、美國、波蘭、愛爾蘭、俄羅斯、日本、伊朗等國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做了精彩的學術演講。本版編輯從眾多的發言中,選取兩位中國學者與一位日本學者的發言,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回應了這個命題。而日本學者的文章,則提及中國的電影以及音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影響到的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形象。如果以文明互鑑,這樣的絲綢之路將可以通向任何一個地方。
不同的樂器,共同的樂章(摘登)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 靳飛
在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音樂始終保持著足夠的影響力,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越是民族融合與國際交流程度較高的時期,越是音樂繁榮發展的時期。中國音樂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高峰是在唐代,也就是公元七世紀初至公元十世紀初。唐代的第二個皇帝唐太宗是一位非常開明開放的君主,他明確地說,以前的帝王都是以中原地區與漢民族為中心,輕視周邊的少數民族與地區。唐太宗反對這種觀念,他說在他心中是沒有這樣的差別的,他可以做到「愛之如一」。在唐太宗的倡導下,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交流,成為唐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外交流空前頻繁與廣泛,據史料記載,亞歐大陸及非洲有近三百個國家和地區與唐朝開展經貿交流和人文交流。唐朝的首都長安,交通發達,北路可以通往蒙古、哈薩克斯坦;東路可以通往朝鮮半島;西南路可以經過四川通往尼泊爾、印度或越南、柬埔寨。西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通向中亞、西亞和歐洲。除了陸路交通之外,還有海路,東邊至少有三條海路可以通往日本;南邊則從廣州渡海,可以到達東南亞、阿拉伯海,直到波斯灣。長安因此而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會,居住有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和國際友人。
唐代的大規模的經貿與人文交流,客觀上帶動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音樂與樂器的大規模交流。這還要歸功於當時的交通工具不夠發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以音樂伴隨長途旅行,這真是一種破除旅途寂寞的很好方法。不過,這個方法現在反而是不方便使用了,帶著樂器乘坐飛機,航空公司與海關都會提出種種問題;而且,在飛機上更無法演奏音樂。所以,今天的音樂交流,所受到的限制,可能比古時還要多。
現代中樂琵琶
我們仍然回到唐代。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的樂器和音樂,在唐代的大規模音樂交流中,都分別在異國他鄉遇到了它們的知音,隨即由它們的知音在當地傳播開來。生活在公元八世紀前後的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是一對奇妙的夫婦,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至今在中國仍然是家喻戶曉。玄宗皇帝與楊貴妃都是出色的音樂家,他們創作了許多樂曲,在中國音樂史上是具有裡程碑式的人物。
楊貴妃得到了一面從四川送到長安的四弦琵琶,愛不釋手。她為這面琵琶增加了一根弦,變成五弦琵琶,所演奏的樂曲得到玄宗皇帝的喜愛。當時的貴婦們紛紛學習演奏楊貴妃改造過的五弦琵琶,使得琵琶音樂風行長安。琵琶從此成為中國音樂中的重要樂器。
可惜楊貴妃創造的五弦琵琶,後來在中國失傳了。然而,在日本奈良的正倉院裡,卻意外地完好保存下一面楊貴妃發明的唐代五弦琵琶,製作非常精美,成為了那個令人懷念的繁榮的國際音樂交流時代的寶貴紀念。
日本琵琶 基本保持唐制
音樂與樂器在國際交流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類似楊貴妃這樣的加工改造的情況。大家往往最初為音樂與樂器的異國風情所吸引,繼而就要嘗試著用這種音樂與樂器,傳達自己的感情。音樂與樂器的交流也因此而充滿著變化與創造,其結果更是不可思議的。譬如中亞的一弦琴,經過河西走廊傳到中國,變成兩弦琴;到了中原地區又增加一根,成為三弦琴。再從中國傳到日本,用貓皮代替蛇皮,成為日本現今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日本三味線。如今聽到三味線的音樂,我們立刻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日本風情,但是又有誰能想到,這原本是從很遠的地方傳到日本的一種外來樂器呢?
大規模的國際經貿與人文交流,帶來大規模的國際音樂交流。反過來說,大規模的音樂交流,也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跨越語言障礙,達到感情的溝通。儘管大家所使用的樂器不同,可是,一旦化為音樂,便成為了大家共同的樂章,引發起我們的共鳴。這種感覺,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描述出來的;最好的說明方法,還是應該化作音樂來描述。
(原標題:絲路上的音樂交響)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