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弦到三線再到三味線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三弦(中國)——三線(衝繩)——三味線(日本),是一種樂器的源流、演變。

作者:龍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

來日之年,正值山口百惠隱退,松田聖子登場。隨後兩三年裡又有堀智榮美(堀ちえみ)、石川秀美、松本伊代、小泉今日子、早見優、中森明菜等歌姬和「澀柿子隊」登場。也是那兩三年中,有一位剛出道的叫松村和子的年輕歌手唱出了一首演歌《帰ってこいよ》,歌名可譯為「歸來吧」,歌詞大意為「當年夕陽下,在巖木山揮手道別,她點頭說,一定歸來。已慣於東京生活的你,忘記了那誓言嗎,歸來吧,歸來吧,歸來吧……」

(三味線:松村和子)

此歌紅遍了八十年代前半的日本,雖後有多名大腕唱它,但我總覺得松村和子唱的好,因為大腕們身後有大型樂隊在伴奏,而松村和子是抱著一把琴在自撥自唱,再後來我知道了她是為唱那歌才開始學琴的,還不能伴奏其他歌曲,但仍覺得她唱的《帰ってこいよ》最好,都源自她最初抱琴而唱的固定形象。她出身北海道,抱的琴叫津輕三味線。

津輕是本州島最北的青森縣西部的舊稱,它與北海道隔著的海峽叫津輕海峽,這在地圖上可找到,而那三味線卻似曾相識,覺得很像在中國見到過的三弦,但又有些差別,差別在於音箱的形狀、大小和蒙皮上,在於撥弦的撥子上。問問當時我僅能接觸到的廚房裡的日本廚師,三味線和三弦有何關係?也是白問,因為當時僅知文革的他們還常問我中國有桃子嗎、有蘋果嗎這樣的問題。是多年後,我縷出了從三弦到三線再到三味線這麼一條關係線索。

(西河大鼓中的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裝有三根琴弦,音箱上蒙著蟒皮,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或稱彈弦樂器。曾在北京聽過西河大鼓,常見的是一位女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搖板地在說唱,身後有一位男演員在以三弦做伴奏,有時還加入胡琴、琵琶伴奏。還有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單弦、河南墜子等曲藝表演中都有三弦出現,好像它是曲藝中的主打樂器。在上海聽過蘇州評彈,它是一位抱琵琶的演員和一位抱三弦的演員的說唱藝術,通常女抱琵琶男抱三弦。還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南音等曲藝或崑曲等戲曲中也有都有三弦出現。

有內行人總結三弦因弦長弦短(當然也是琴柄長琴柄短)而分成大、小三弦,大三弦多用於各種大鼓書演奏,人稱書弦;小三弦多用於崑曲等戲曲中,故稱曲弦。外行人的我簡單地將大小三弦分成了北方南方三弦,憑據是北方蒙古族三弦形同書弦,西南許多少數名族的三弦的弦短,不知對否。

看過松村和子抱津輕三味線演唱的多年後,曾兩次到過衝繩本島,其中一次還到了更遠更小的石垣島和竹富島,在那些地方聽到了衝繩民謠。聽到的第一首衝繩民謠叫《十九の春》,歌名可譯為「十九歲之春」,先見一女撥琴唱「昔日鍾情你,恰逢十九春。現在說離異,還我十九身……」接著一男擊鼓唱「欲返十九時,請看庭中木,枯木開花時,便還十九春」。下邊還有好幾段,不意譯了,挺悲的。卻說女的撥的琴叫三線,和中國三弦極相似,因為音箱四四方方幾近圓形,上面蒙的也是蟒蛇皮。

衝繩原稱琉球,1392年朱元璋曾賜琉球三王之一中山國國王察度「閩人三十六姓」,即懷有各種學問和技術的福建人。依此為據。日本學者推斷三線是琉球與中國進貢交易時代,由福建人帶過來的三弦演變而來的。三弦在中國北方發音SANXIAN,而福建發音是SANXIN,今衝繩乃至全日本的多數人都將三線讀成SANXIN,更證明衝繩三線源自中國三弦。

琉球王國是由從臺灣北面的八重山列島、經琉球群島直到接近日本鹿兒島的奄美群島組成的,國土面積雖小、延伸卻很長,語言上的口音有不同,因此還有少數的衝繩人、尤其奄美群島的人將三弦的讀法和寫法上都稱作蛇皮線。三弦演變成三線之始,只有王宮和貴族家能使得起用蟒蛇皮蒙音箱的三線。琉球盛產芭蕉,當地人會用雄芭蕉的皮葉纖維來織成芭蕉布。而那是貧窮的琉球農家則將芭蕉皮葉裡榨出的汁液塗在「和紙」上,用以代替昂貴的蟒蛇皮來蒙三線音箱。三弦演變成三線之後,成了琉球王國王宮中的琉球舞踴、琉球古典音樂的伴奏樂器,也成了農民島民歌唱的衝繩民謠及奄美群島的「島歌」的伴奏樂器。

那次去衝繩,到了那霸市北面的讀谷村,看到一座赤犬子宮,那裡面供著「歌三線之祖」赤犬子。據介紹說,赤犬子是統一了的琉球王國尚真王時代(1465——1527)的流浪歌手,是他將「八、八、八、六」音階的四句型的「琉歌」配著三線的彈奏演唱出來,形成了「歌三線」的演唱形式,也形成了今日衝繩音樂的基礎,也就是說今日衝繩民謠(琉歌、島唄)是在三線彈奏的基礎上譜寫出來的。

看介紹讀資料說三線的彈奏及衝繩民謠是「要而言之,從中國工尺譜到衝繩工四四的變化,是由音程譜向三線指位譜的改造而來的」、「衝繩獨特的三線記譜法『工四四』,乃是中國工尺譜演化而來的」「衝繩民謠的樂譜是由中國的『工工尺』改良為『工工四』而寫成的」……我不懂工尺譜,但我知道了衝繩三線奏法或指法是在中國三弦的基礎上有了變化,聽出了在三線伴奏下的衝繩民謠裡的海洋氣息。

二次衝繩行,知道了衝繩有許多有名的三線彈奏者,比如2007年去世的近代衝繩民謠第一人者喜納昌永即是有名三線彈奏者,他的兒子喜納昌吉雖然用吉他演唱出了紅遍亞洲乃至世界的《花》(中譯《花心》),但也是有名三線彈奏者。那次衝繩行,還去了衝繩縣立博物館,仔細看了裡面陳列的一柜子三線,發現它的弦也即琴柄較短,應屬小三弦類,它的音箱蒙著蟒皮,但比三弦的音箱大些。

(三線夏川裡美)

有首衝繩民謠《淚そうそう》被漢譯為《淚光閃閃》。它被許多歌手演唱過,最後由「衝繩歌姬」之稱的夏川裡美(夏川りみ)的演唱而走紅日本。到石垣島那晚,有幸去了夏川裡美的母親開的歌謠酒吧,看到她與夏川裡美其他姐妹演唱的衝繩歌謠,也看到了夏川裡美本人唱歌的錄像,見到她有點像抱吉他般地橫抱三線在演唱,那是因為近年三線發展成了能為流行樂伴奏的樂器。去過夏川裡美的母親開的歌謠酒吧後,又去了一處叫「芭蕉布」的歌謠酒場,那是石垣島出身的另一年輕歌姬鳩間可奈子的父親經營的,在那裡隨著一首民謠《芭蕉布》拍手學舞,體驗了一回在三線、太鼓、手拍子合奏下載歌載舞的樂趣,據說在三弦流轉成三線之前,琉球只有在鼓聲和拍手聲伴奏下的祭祀歌。

琉球王國以海上交易立國,既與明清交易也與日本、韓國、南洋交易,由三弦演變成的三線或蛇皮線自然也傳入了日本。三線從衝繩傳入日本記載有多種,通說是在室町時代末期的永祿年間(1558—1570),傳到大阪附近的堺港的,最初也稱蛇皮線。堺港早有許多會彈琵琶的盲僧,叫做琵琶法師。話說蛇皮線傳到了一位叫中小路的琵琶法師手裡,他覺得用指甲或彈琵琶使用的義甲——小撥片來彈蛇皮線彆扭,便將小撥片改成了日人稱形若銀杏葉的大撥子,為取共鳴他也將音箱加大了,他還嫌大撥子尖會刮到蟒蛇皮的花紋上,就將蒙鼓的蟒蛇皮換成了光滑的貓皮,經過這些改良,三線或蛇皮線變成了三味線。

(三味線:歌川國芳「貓之稽古」)

因使用貓皮蒙音箱,後世出了不少貓與三味線或貓彈三味線的圖畫漫畫,有名的是浮世繪大家歌川國芳的描繪貓練習三味線的「貓之稽古」。後來,狗皮也用作蒙音箱的皮,但未見狗彈三味線的畫。

三味線形成之後,很快成為民謠、歌舞伎、地歌、箏曲、淨琉璃等歌舞、戲曲、說唱藝術中的主打樂器,學習三味線也成為藝妓的一門必修課。歌舞伎大家都知道,那淨琉璃是在三味線伴奏下的一種說唱藝術,一人撥琴一人說或者唱,地歌也可寫成地唄,是相對於東京(江戶)而言的京都大阪等地的西日本三味線音樂。

三味線音樂有多種流派,三味線的琴杆叫做「棹」,它的長度和中國的大三弦相仿,根據配樂需要,依照粗細分出太棹、中棹、細棹三類。詳細說明費時多,僅舉兩例:長唄三味線採用細棹,用於歌舞伎音樂,它的撥子是象牙的;前面提到的津輕三味線採用太棹,用作津輕民謠的伴奏,它的蒙音箱皮是狗皮。

三味線與三線和三弦有些不同之處:它的音箱變大變方了,蒙音箱的蛇皮換成了貓皮狗皮,撥弦的手指、義甲、小撥片換成了可以接觸音箱的大撥子,它既可撥弦也可在蒙皮上撥出如同敲鼓之聲,三味線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它可拆卸成三大件:「天神」(琴首)、「棹」(琴杆)、「胴」(琴身、音箱)。當然,內行人會發現彈奏三弦、三線、三味線的指法和表現出的音色的許多不同之處。

在了解三味線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可發現最早接觸三線並將其改造成三味線的琵琶法師本是彈琵琶的盲僧。可發現地歌是江戶初期以來關西地區的盲人演奏家、作曲家發展而來的三味線歌曲,可發現江戶時代的日本北部靠日本海的地區,流浪著一群抱著三味線賣唱的盲目的女藝人,她們叫做「瞽女」,其中一位1857年生於津輕的瞽女仁太坊,就是津輕三味線的始祖。盲僧、盲人、盲女在三味線發展及其作曲、演奏中功不可沒,他(她)們引我想起拉二胡的瞎子阿炳。

三弦(中國)——三線(衝繩)——三味線(日本),是一種樂器的源流、演變。

(三味線藝者)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中日傳統樂器三弦、三線、三味線演奏會在橫濱舉辦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7月14日,由日本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橫濱能樂堂策劃主辦的「連接日本和中國的傳統樂器——三弦、三線、三味線」演奏會在橫濱能樂堂舉辦。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三弦演奏家趙承偉及福建省泉州南音樂團一行應邀參加了演出。
  • 被他們用來演繹《火影忍者》的日本三味線,原來和絲綢之路有關……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從中國傳到日本衝繩的「三弦」先被改名為「三線」,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成為「日本傳統樂器」三味線。兄弟倆演奏的「津輕三味線」是三味線裡最現代的一種,因為發源於「津輕」亦即如今的日本青森縣而得名,與中國最大號的三弦個頭差不多。
  • 山東文博國際範兒:一把三味線彈奏中日友好情
    記者來到位於會展中心3層的日本展區,看到很多前來參觀、諮詢的觀眾,大家普遍對日本的三味線、紅型印染和漆器表現出興趣。現場還有來自日本衝繩縣的演奏家現場演奏三味線,濃濃的異國風情讓人一瞬間有置身國外的錯覺。
  • 聚焦文博會丨日本三味線演出「漂洋過海」來了
    12日下午兩點,整個N2館都陶醉在三味線的音弦裡。在主舞臺上,來自日本愛媛縣松山市的表演者屈尾泰磨帶來的三味線演奏時而激蕩、時而凜然、時而質樸,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聆聽。據了解,三味線,起源於中國的三弦,大約成形於15世紀左右。中國的傳統樂器三弦傳到日本後逐漸成形。而此次來渝的津輕三味線則以具即興性、接近打擊樂器的奏法和快速的拍子為特徵,也可作為打擊樂器使用,演奏者可以使用琴撥敲擊琴身。
  • 上妻宏光「攜」三味線相約北京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大成者——歌舞伎無疑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一種傳統戲劇形式,其主要伴奏樂器三味線則是一種日本的傳統弦樂器,與源自中國的三弦相近,由細長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兩部分組成。年少成名6歲起學習津輕三味線據悉,70後演奏家上妻宏光所演奏的是「津輕三味線」不同於過去的伴奏用三味線,津輕三味線在十九世紀才出現,不是一種用來伴奏的樂器,而是一種獨奏樂器,並且津輕三味線在演奏時有極大的即興性,也因此有了「日本爵士樂」的稱號。
  • 《純白之音》TV動畫化,一塊來傾聽寄宿於三味線中靈魂的迴響吧!
    再來看看《純白之音》公布的先導預告了。在預告中,主人公澤村雪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地前進著,把自己的想法寄宿於三味線中,然後傳遞給觀眾。在這裡也給小夥伴們普及一下三味線具體是什麼。三味線是日本傳統弦樂器,與源自中國的三弦相近。由細長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兩部分組成。
  • 日本三味線演奏家上妻宏光將亮相「相約北京」
    其中,1月18日,由日本三味線演奏家上妻宏光帶來的一場名為「《傳統與革新》跨界音樂會」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日本三味線演奏家上妻宏光。 三味線是日本傳統弦樂器,與源自中國的三弦相近。由細長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兩部分組成。
  • 日本網友吐槽:無臉男流浪街頭賣藝,一人獨奏三味線
    最近有日本網友就在街頭拍到了一位無臉男,被發到網絡上之後有網友吐槽說:這是無臉男流浪街頭賣藝,一人獨奏三味線的節奏啊。這位無臉男彈奏的「三味線」是一種日本傳統樂器,據說發源於中國的三弦,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三根線所以叫這個名字,了解的朋友請在評論區科普科普。
  • 2018和之綻放吉田兄弟三味線「太平之夜」音樂會在滬舉行 太平人壽...
    日本古老傳統的三味線,在西洋的品味平衡下包裹著日本流行樂旋律,撩撥於浦江之上—— 2018和之綻放吉田兄弟三味線「太平之夜」音樂會12月24日勁量登場。在座無虛席的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觀眾們見證了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共享太平的深厚友誼。
  • 日本三味線組合「吉田兄弟」登上海舞臺 《火影忍者》動漫名曲等...
    【解說】12月24日晚,風靡數十年、傾倒億萬人的日本後現代搖滾三味線人氣組合「吉田兄弟」正式登陸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為中國觀眾帶來一場「太平之夜」音樂會。   據了解,三味線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弦樂器,源於中國樂器三弦,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只狼》三味線武士支線怎麼做 三味線武士支線完成流程攻略
    導 讀 小編為您盤點只狼三味線武士支線完成方法,只狼三味線武士支線怎麼做,很多的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只狼三味線武士支線完成方法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魯迅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大文豪、大作家,憂國憂民,棄醫從文的他渴求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來喚醒國人,而魯迅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國情懷不斷詮釋著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事實上,很多名人故居,看來看去都差不多,無非是那些修葺如舊的房屋、庭院,以及真假難辨的家用擺設之類。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從家鄉離開,到南京、日本學習,然後回國教書,顛沛流離,艱難困頓;再回到故鄉,它和記憶中不一樣了,失去了原有的純真、熱情和生命力。到底是魯迅變了?故鄉變了?抑或這整個社會變了?學生記憶裡那個冷峻的,用「匕首」和「投槍」與反動勢力頑強抗爭的鬥士,其實也有天真、自然、可愛的一面。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 來源:zhongkao.com 原創        2014-03-05 15:21:26 [標籤:人教版 七年級語文 電子課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兩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19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由成人和兒童的雙視角構成的。由成人視角引領, 以成人的閱歷、眼光咀嚼所敘之事,以成年之筆追敘少年之事;敘述具體內容時, 又以兒童的眼光、視野體味, 以少年之語來完成對往事的追憶。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2020年3月15日,晴,氣溫約15到22度。這是一個適合出遊的天氣,又恰逢周末,嚮往已久的紹興之旅終於成行。紹興多年前也曾去過兩次,卻始終沒到過『魯迅故裡』,而這裡才應該是紹興旅遊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