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2020-12-13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景雲書房 ,作者景雲小童

景雲書房

新語英華博雅教育,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持「更好的語文,成就更好的我們」的理念。5年來,堅持以中西博雅為主線,打造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系列文化課程;在【景雲書房】裡,我們願意繼續和大家一起來發現、探究、傳遞和分享語言文化之美。

【魯迅的七堂語文課】第一期

預告視頻

憶起小辰光,不知聽誰說,百草園裡的人形何首烏吃了可以成仙,我就不斷地拔起,

弄壞了泥牆。哎,說不定就是這些頑皮讓家人早早地把我送到私塾裡去了。

——這是魯迅的童年回憶,如「朝花」一般美好,值得「夕拾」,珍藏品味。

從家鄉離開,到南京、日本學習,然後回國教書,顛沛流離,艱難困頓;

再回到故鄉,它和記憶中不一樣了,失去了原有的純真、熱情和生命力。

到底是魯迅變了?故鄉變了?抑或這整個社會變了?

學生記憶裡那個冷峻的,用「匕首」和「投槍」與反動勢力頑強抗爭的鬥士,其實也有天真、自然、可愛的一面。抓蟲子、拔何首烏、聽故事、雪地捕鳥……童年是多麼率真、自由、美好啊!

讓我們捧起手中的《朝花夕拾》,跟隨著小魯迅的腳步一起走進百草園,重溫小魯迅在三味書屋的求學時光。

2020年9月12日【魯迅的七堂語文課】第一期 | 第三講我們有幸邀請到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鄭桂華及其備課團隊(許佳家、王韞豪、張倩芸、張苗)帶來一場精彩的教研活動:魯迅與記憶的承諾(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我們還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作為點評嘉賓出席本場活動。

Lecture Details

講座詳情

講座主題

魯迅與記憶的承諾(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講座時間

2020年9月12日 15:00——16:30

講座地點

鑑於上期活動名額供不應求的情況,本期我們特增設【左聯會址紀念館】為活動分會場,以滿足更多老師現場觀摩名師教學的熱情。

主會場:【景雲書房】(上海市虹口區橫浜路35弄景雲裡13號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現場觀摩。

分會場:【左聯會址紀念館】(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201弄2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於【左聯會址紀念館】三樓觀看本次活動網絡直播,直播結束後,所有觀眾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集合,與主講及嘉賓們一起,循著魯迅先生當年的足跡,領略海派文化風情。

主持人

鄭桂華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專家委員,教育部普通高中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審查委員。

嘉 賓

倪文尖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副教授,語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深度參與統編本初中、高中教材編撰等國家語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

備課團隊

許佳家

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語文教師,融合課程語文學科組長。曾發表多篇論文並獲獎,百花杯教學競賽一等獎。

王韞豪

上海市向明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榮獲黃浦區萌芽杯教學比賽一等獎,曾發表多篇論文。

張倩芸

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語文教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初三語文備課組長,曾發表多篇論文。

張苗

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校級骨幹教師,嘉定區推普委員會華二組長。曾獲嘉定區中青年教師教學評選活動一等獎,第九屆「教學新秀」一等獎。

參與方式

1

活動報名:關注【景雲書房】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姓名+手機號+單位+職務四項信息進行報名,由於場地空間限制,本次講座限18位報名者(【景雲書房:3位;【左聯會址紀念館】:15位),報名成功以收到【景雲書房】確認通知為準。(70歲以上者請務必在家人陪同下前來),報名截止日期為2020年9月11日20:00整。

註:報名無需註明場館信息,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主/分會場人員安排,詳見報名確認簡訊,敬請關注。

【景雲書房】二維碼

2

線上觀看:沒有及時報名或者不能親臨現場的朋友們也不要著急哦,【景雲書房】系列活動將通過網絡直播與視頻回放的形式,將現場畫面及時分享給大家,本次活動我們將通過B站與「看看新聞」(Knews)進行雙平臺直播。

B站直播入口(或在B站app搜索22365905觀看直播):

「看看新聞」直播入口:

防疫提示

按照防疫工作相關內容與要求,請線下前來觀看的朋友出示預約憑證與實時「隨申碼」綠碼,並自覺佩戴口罩,做好自我衛生防護措施。現場設置分流體溫監測點,待溫度檢測正常後方可進入內場,進入內場後,請觀眾朋友自覺與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離,如中途出現不適,及時匯報給工作人員,我們會報告防疫部門採取相關防疫措施。

福利時間

為了回饋廣大朋友們對於【景雲書房】的支持,每位到景雲裡參加現場活動的觀眾均可獲得一張價值298元的海派行走體驗券。

具體安排:活動結束後,我們將在【魯迅與文化名人陳列館】集中,與主講及嘉賓們一起,從景雲裡出發,循著先生當年的足跡,回顧那段崢嶸歲月,體驗多倫路街區的海派風情。

信息來源:景雲書房

原標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事實上,很多名人故居,看來看去都差不多,無非是那些修葺如舊的房屋、庭院,以及真假難辨的家用擺設之類。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這樣的一篇經典回憶性散文。關於這一篇散文,教學參考書上或者我們教師基本把主題定性為「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特點,抒發了作者對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憶、留戀、懷念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對談嘉賓:倪文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語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深度參與統編本初中、高中教材編撰等國家語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大家好,我是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語文老師張苗,今天我們的活動主題是魯迅與記憶的承諾(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我們將跟隨著鄭桂華老師,圍繞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展一場備課教研活動。
  • 2014年教師招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一篇此類題材的名篇。介紹魯迅生平簡歷。介紹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散文,寫於1926年,當時作者45歲。他在《小引》中寫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 來源:zhongkao.com 原創        2014-03-05 15:21:26 [標籤:人教版 七年級語文 電子課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兩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19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魯迅先生兒時的美好記憶
    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他作品的另一種風格與品質。二、題目解說:「百草園」是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小園子,是魯迅兒時的樂園;「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題目用「從……到……」既點明了作者所回憶的童年、少年生活的地點和範圍,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間順序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百草園,二是三味書屋。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還記得三味書屋嗎?是魯迅年少時求學的地方,也對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味書屋裡,魯迅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壽鏡吾,嚴格的要求使得魯迅對學習知識產生敬畏之情,魯迅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這三味書屋有著一定聯繫。在三味書屋學習的那段時期,魯迅也曾遲到過,而有人發現當時魯迅的家離三味書屋的距離不過一百多米。這麼近的距離魯迅卻會遲到,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內容全解
    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百草園」「三味書屋」點明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很明顯就是把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內容。全文敘寫了作者童年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主學習資料
    7.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
  • 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堂小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進取心。今天,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行為也應當為之一變。
  •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識點
    二、故事背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反動當局列於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上,他難以公開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
  • 2018年中國十大研學旅行主題之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018年中國十大研學旅行主題之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進塔寺峪,探索大自然研學旅行之二今天我們講最生動、最活潑的一個主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本主題位列2018年中國十大研學旅行主題之一,且居全國第三名。活動的理想:關注農事、傳承國學,樹立熱愛自然、熱愛經典的意識。在關注自然、關注農科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民本意識、農本意識和生存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初步養成熱愛勞動,勤奮務實的精神。
  • 繪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現舊日情懷
    此時,我的腦海裡出現的並不是「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的魯迅,而是那個在百草園奮力拔何首烏、期待見到赤練蛇和美女蛇的少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多年以前在小學課文裡讀到的,是魯迅描寫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寫於1926年。在這恬淡悠然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那種自在、驚奇、期待,以及留戀的悵惘,給我很深的印象。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正門左手邊的照壁和題字魯迅故裡是個組合景點,它包括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
  • 初一語文基礎知識點整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g)蟋蟀(shuài)斑蝥(máo)纏絡(chánluò)   臃腫(yōng)珊瑚(shānhú)攢成(cuán)收斂(liǎn)腦髓(suǐ)鑑賞(jiàn)   覓食(mì)罕至(hǎn)
  • 七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與朗讀丨第 9 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合作探究一、初讀課文,理清思路1.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各是哪裡?哪一段是中間的過渡段。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麼?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2.下面兩句話中加紅的字能否換為括號內的字,為什麼? (1)肥胖的黃蜂伏(停)在菜花上。(2)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飛)向雲霄裡去了。  3.請概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第10-24自然段的內容。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後由雜草叢引出「美女蛇」的傳說,長媽媽給幼時的魯迅講了這個故事,可能是為了防止小孩子跑到雜草叢中被蛇咬到。但在兒童的世界裡,「美女蛇」就能引發無限地想像。還有在冬天下雪的日子,和小夥伴閏土一起捕鳥的故事。童年快樂生活是短暫的,當魯迅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念私塾後,來百草園的機會就變少了。三味書屋是當時城中最厲害的私塾,教書的先生對待學生非常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