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大文豪、大作家,憂國憂民,棄醫從文的他渴求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來喚醒國人,而魯迅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國情懷不斷詮釋著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
還記得三味書屋嗎?是魯迅年少時求學的地方,也對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味書屋裡,魯迅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壽鏡吾,嚴格的要求使得魯迅對學習知識產生敬畏之情,魯迅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這三味書屋有著一定聯繫。在三味書屋學習的那段時期,魯迅也曾遲到過,而有人發現當時魯迅的家離三味書屋的距離不過一百多米。這麼近的距離魯迅卻會遲到,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有人根據魯迅所寫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自己上學路程的描述,再藉助地圖軟體,推算出了從魯迅的家到學校三味書屋只有一百多米。在文章中,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先生對他說以後要早到,聽到先生的話後,魯迅沉默地回到座位上,在那張書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時刻提醒自己,從那以後,魯迅再沒遲到過。
那麼,離校這麼近的魯迅遲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來,當時魯迅的父親生病前前後後有三年之久,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不太好,而作為家中長子的魯迅承擔起了為父親抓藥的擔子,因此魯迅要去當鋪典當物品還錢為父親買藥。而當時醫館的老中醫說他父親的要需要一位藥引子,魯迅便到處尋找藥引子,走了很遠為父親去尋藥,因此魯迅上學才遲到了。
對於魯迅上學遲到的這件事情,我們更多的應該看到魯迅遲到後在書桌上刻「早」字提醒自己的那份知錯就改、自律的品質,在經歷了那次遲到後魯迅先生此後便時時早、事事早,我們還應該看到魯迅先生在家中所承擔的責任。
對於名人,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對他們存有好奇之心,對魯迅家離學校這麼近還遲到的質疑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了解魯迅先生遲到背後的故事,也使得魯迅先生的形象更加豐富立體了。
但我們不妨多看看魯迅的作品,作品更是魯迅先生思想、精神的體現,在作品中與魯迅先生進行對話溝通,感受魯迅先生所想傳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