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尋找興奮點,為魯迅喝彩,給作文添彩

2020-12-13 麥田作文

寫在前面的話

小學6年語文學下來,有的小學生不知道閱讀和寫作的關係,認為閱讀就是閱讀,寫作就是寫作,兩者沒有關係,兩者是獨立的。我時常問小學生:「你們的閱讀課和寫作課是不是兩個老師來教?」顯然不是。所以,閱讀和寫作是一體的,不是獨立的,閱讀中有寫作,寫作中有閱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學語文課,包括閱讀和作文這兩大塊,我們在學習閱讀時也是在學習作文,在作文時也在學習閱讀。高明的老師總是把兩者結合得很好,比如特級教師賈志敏、張祖慶、魏書生、李鎮西等等。

怎樣把閱讀遷移到作文中去?

語文老師怎樣在上閱讀課時把作文課給上了,也就是怎樣把閱讀獲得的知識遷移到寫作文上去?這是一個很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事情。

現實情況是,小學生每個學期都學習了很多課本中的課文,但是作文水平卻上不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遷移工作沒有做紮實,這是語文老師的責任。

我以魯迅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給大家說說怎樣在上課文時把作文也學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一篇課文。我對這篇課文情有獨鍾,甚至要求學生能夠完全背誦,因為這篇課文是學習寫作文的極好範例。我經常跟學生說,如果能夠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寫作技巧學到三分之一,我們的作文水平將會超過全校三分之二的學生。

這篇課文裡有哪些值得我們仔細咀嚼的呢?有很多,比如語言、結構、立意、修辭等等。作為老師,我是不會和盤託出的,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出來,找到他們認為最好的地方,這樣他們才會有真正的感觸。

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①先讓學生列出自己作文的不足,簡單寫幾個方面。

②欣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中找出興奮點,也就是亮點,有哪些地方對你有觸動?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文章標題,可以是某個段落,可以是某個修辭手法,可以是某個表達方式,也可以是一幅插圖……沒有任何的要求和限制。

③對照自己作文的不足,想想我可以向魯迅學到什麼寫作文的方式方法,來提高自己。

總之一句話:在欣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程中,我們為魯迅高超的寫作本領喝彩,同時給自己的作文添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興奮點

讓學生們通讀課文,尋找讓自己興奮的地方,並記下來。通常學生都會找出十幾個地方,十幾個讓他們感到觸動自己的地方。這時,我開始有了要求,在所找到的興奮點中,再次篩選,只留下1-3個,多了不要。這幾個興奮點就是自己最感興趣的。

然後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為什麼找到這幾個地方,感受是什麼,並聯繫自己寫作文的缺點,從中能學習到什麼?

小學生們暢所欲言,通常會說:這篇課文,我最喜歡……我則把他們的感想記錄下來,可以有「句子」「細節」「詞語」「段落」「過渡」「景物」等等幾個方面,舉例如下:

①我最喜歡的細節。在三味書屋,私塾老先生極嚴厲,但在描寫起讀書時的動作神態卻很可愛,我很喜歡這個細節。「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很有喜感,很有畫面感。

②我最喜歡的句子。我喜歡裡面的過渡句,比如開頭第一段最後一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接下來就詳細寫百草園裡的歡樂,所以這句話開啟了下文。我們在平時寫作文時,也要注意怎樣使用過渡句,使上下文銜接自然,過渡巧妙。

③我最喜歡的段落。我喜歡第二段的景物描寫,生動有趣,勾起我們童年的回憶。「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魯迅的這種寫法很好,他說「不必說」,其實都說了。我們也可以參照,可以借鑑這種寫法。

④我最喜歡的故事。長媽媽講的故事,我也能講,也可以寫進我的作文裡。怎樣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融入到作文裡,這篇文章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結束語

通過找這篇課文中的興奮點,結合自己的作文缺點,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小學生們有話可說,並且針對性很強,能夠在欣賞名篇佳作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靈感,豈不是很好。這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聯繫。我們通常說要像課文學習寫作文的方法,但是不了解課文的精彩,就無從為自己寫作文添彩。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說出來吧。並請關注「麥田作文」,裡面有很多精彩的內容,也許能夠幫助你或你的孩子提高寫作文的水平,「麥田作文」只聚焦小學生作文,專註解決小學生寫作文遇到的困惑和難題。

相關焦點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魯迅先生兒時的美好記憶
    你知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詩句是誰寫的嗎?對,就是魯迅先生寫過的。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他作品的另一種風格與品質。二、題目解說:「百草園」是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小園子,是魯迅兒時的樂園;「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題目用「從……到……」既點明了作者所回憶的童年、少年生活的地點和範圍,又表明文章是按空間順序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百草園,二是三味書屋。
  • [深圳新聞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網記尋找魯迅童年痕跡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陶靜)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烏篷船、新臺門、刻著「早」字的書桌,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4月23日下午,參加「詩畫江南——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浙江行」的網記們懷著濃厚的興趣前往魯迅故裡參觀。
  •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魯迅魯迅先生開篇說道,自家有一百草園,後來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從最後相見到最近相見已隔七、八年之久。雖然隔的時間長了一點,雖然百草園只有野草,但在那時候卻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趣。每個人都有一段童年的樂趣,魯迅先生有,人人都有。每個人心中的童年世界都不一樣,或許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成長,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陪伴,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玩耍,總之,童年有一段童年的美妙世界,就像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在紹興,訪魯迅故裡。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我們的參觀路線剛好相反,先看三味書屋,最後看百草園。中間穿過了多少相似的房間、多少大同小異的廊宇,出來以後就記不得了;而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則定然要讓人心有所動。三味書屋不屬於周家,它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家的房子。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魯迅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大文豪、大作家,憂國憂民,棄醫從文的他渴求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來喚醒國人,而魯迅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國情懷不斷詮釋著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外地遊客卻難以體會
    相信所有去魯迅故居參觀的遊客,都懷揣一種對魯迅故居的嚮往之心,兒時課本中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尤其讓大家印象深刻,在這篇散文中,魯迅先生寫出了百草園景色之美,傳說之奇,捕鳥之趣,三味書屋也並不乏味,寫出了魯迅兒時與和同窗共樂的學習生活,從百草園的獨樂,到三味書屋的眾樂,讓很多外地遊客對這裡充滿了期待。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在魯迅看來,這是與童年快樂時光告別的標誌,所以他不無感傷地寫道: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 魯迅故裡風景區:再現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兒時課本中的場景
    紹興的旅遊資源豐富,像是魯迅故裡風景區、安昌古鎮等都是紹興很著名的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紹興的魯迅故裡風景區。魯迅故裡是紹興市內的一條歷史街區,這裡是文豪魯迅先生少年時生活過的地方。景區內保留了當年的老建築,恢復了先生筆下的土谷祠、壽家臺門,再現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兒時課本中的場景。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讓我感嘆萬千。一早就來到了魯迅故裡,這裡已經成為了 紹興 的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地標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真跡現身國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手稿真跡今天(11月4日)現身國家圖書館。「文獻名邦 書香紹興——越地歷史文脈展」今天在國家圖書館開幕,72種與紹興歷史文化有關的典籍和手稿亮相。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真跡。
  • 魯迅先生的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童年生活現在有嗎?
    點擊關注哦魯迅先生的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童年生活現在有嗎?百草園很多小夥伴們應該都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對於向來以文字深誨艱澀著稱的魯迅文章而言,這片充滿童趣和新奇的「回憶筆記」,算得上是非常另類的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由成人和兒童的雙視角構成的。由成人視角引領, 以成人的閱歷、眼光咀嚼所敘之事,以成年之筆追敘少年之事;敘述具體內容時, 又以兒童的眼光、視野體味, 以少年之語來完成對往事的追憶。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正門左手邊的照壁和題字魯迅故裡是個組合景點,它包括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
    ——這是魯迅的童年回憶,如「朝花」一般美好,值得「夕拾」,珍藏品味。從家鄉離開,到南京、日本學習,然後回國教書,顛沛流離,艱難困頓;再回到故鄉,它和記憶中不一樣了,失去了原有的純真、熱情和生命力。到底是魯迅變了?故鄉變了?抑或這整個社會變了?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對談嘉賓:倪文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語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深度參與統編本初中、高中教材編撰等國家語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大家好,我是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語文老師張苗,今天我們的活動主題是魯迅與記憶的承諾(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兒童的自然,我們將跟隨著鄭桂華老師,圍繞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展一場備課教研活動。
  • 繪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現舊日情懷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德語,再見的意思,可讀作adei),我的蟋蟀們! 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魯迅之煩惱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易。」魯迅先生不易,多是因為整個大的社會動蕩不安,個人如池塘中的蜉蝣,身不由己。人在生活艱難的時候,難免總會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和以往趣事。對孩童來說,這些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想必魯迅先生寫到這裡嘴角也該是噙著笑吧!我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也常常在山溝溝的草地裡自在玩耍,逮螞蚱,挖屎殼郎,在核桃樹下尋了綠皮核桃砸了吃,自然很是理解百草園裡種種玩項的趣味。三毛曾說過: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了那麼完美。